首页 > 古典言情 > [宋穿]苏轼后宅美食手札 孟槐槐槐

86.秋后算账

小说:

[宋穿]苏轼后宅美食手札

作者:

孟槐槐槐

分类:

古典言情

毒月当值,日头愈发毒辣。

万里晴空,连半片能遮住烈日片刻的云彩都瞧不见;地上因四月甘霖勉强苟活下来的庄稼,也因此被晒黄了脸,晒弯了腰。

之前为了解决弃婴问题,苏轼吸取玳姐儿一事的经验,主张将孩子安排给没有子女的家庭抚养。为了让养父母好好对待孩子,还以州府的名义按月发放粟米六斗。

官府粮仓内的储粮不多了,这一茬庄稼是否能成熟,可关系到今年是否有饥荒。故而瞧着城外邞淇河若隐若现的河床,苏轼无奈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神明身上,又带着官员百姓去常山祈雨了。

索性,常山山神是给面子的。

*

苏府,季璋院内。

与杭州淅淅沥沥的斜风细雨不同,密州的雨不下则已,一下便是瓢泼大雨。

雨水顺着屋顶瓦片之间的垄沟汇聚成拇指粗的水柱,从屋檐如水帘般“哗啦啦”直流而下,丝毫不会受斜风的蛊惑飞入廊檐下,开窗之人更不用担心雨水会溅到身上。

水柱前仆后继撞击着地面,贵如油的水花此刻却像是不要钱般任性地飞溅到台阶上,在相同的位置上叠上一层又一层的痕迹,只为天地之间提供丝丝凉意。

如今食肆已经步入正轨,虽还未赚回本金,但有菜庄兜底成本低,收益还是可观的,压根不用她担心。屋内苏过还在午睡,季璋肆无忌惮地倚靠在窗边,惬意地享受着难得的悠闲。

只是继开业那日之后,刚有浮出水面之意的苏子瞻好似又沉下去了,再次消失在她的视野中。

蓦然,一披着蓑衣带着斗笠的身影闯入院内。季璋远远瞧着,只觉有一颗会移动的树径直朝着主屋来了。

须臾之后,只听得灵素的声音在外响起,“宝姑娘,小的奉郎君之命来给娘子送野兔了。”

不待二宝回应,季璋自己循声出了屋。她瞥了眼地上竹笼里瑟瑟发抖缩在一起的黄褐色野兔们,轻声问道:“你家郎君呢?”

距离食肆开业又过了半月,她与他之间的事,是时候该说清楚了。

“郎君回院换衣裳,待会儿便来。”站在台阶下的灵素见季璋出来,生怕落在自己身上的雨飞溅到她身上,又往后退了几步彻底站在了雨中。

“你躲这么远作甚?上来躲雨。”季璋蹙眉问道,往旁边挪了挪。

见人上来后,她才道:“这兔子又是怎么回事?”

灵素脱掉身上的遮雨工具,行礼回道:“昨日郎君去常山祈雨,回城途中猎得几只兔子。听闻娘子心心念念想吃拨霞供,故而今日郎君公事一忙完,便吩咐小的送来了。”

确实是心心念念,刚来北宋的时候就念着了,奈何在最适合吃的冬天遇上了饥荒。灾民所到之处与掠境的蝗虫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哪儿还寻得到兔子。

没曾想,今儿反倒是毫无预料得到一笼。眼下虽不是寒冬,但夏日吃涮兔肉,也别有一番滋味。更别提今日下雨,在外待久了还真有些冷,正好能吃点涮兔肉暖暖身子。

她眼下也没心思推测苏轼是怎么知道的,一门心思都飘到了晚膳上,“二宝,待雨小些之后,你与灵素去大厨房拿些适合涮烫的食材回来。咱们等迈哥儿与朝云回来,做个拨霞供吃吃。”

这拨霞供,与现代的火锅相似,可若单吃兔肉可就有点大材小用了。

话说一半,季璋蓦然想起家中还有个小沙弥,“对了,如果有蕈子,记得拿些蕈子。迨哥儿吃不得荤腥,我得给他单独煮一素锅的。”

他虽不与他们一起吃,但她绝不会厚此薄彼,忘了这个吃素的儿子。

“是,娘子。”二宝应下,旋身去下首的杂物间寻遮雨的物什。

自家娘子话里虽体恤她们,但眼下已过申时,也是时候准备晚膳了。

季璋蹲身逗弄着竹笼里的兔子,瞧着里面仍警惕性十足的毛茸茸,问道:“昨日猎回来的,可有给它们喂食?”

宰杀之前断食一两天,既能减弱其体力降低宰杀的难度,又能清空肠胃便于之后处理。

“没有。”灵素的身子弯得又低了些,只差上半身没直接贴自己腿上了,奈何还是没有蹲着的季璋低。

他老实回道:“昨日同行的随从里有懂行的猎户,听他说断食后这兔子容易杀些。”

“既然有猎户,怎么不让他顺手处理了?”季璋瞥见他怪异的姿势,收回逗兔子的手,顺势站了起来,抬手免了他的礼。

她可不想血染自己的小厨房。毕竟迨哥儿时常来她院子,她可不想因一顿吃食就把儿子拒之门外。

“昨日祈雨,山神显灵,故而有人提议翻修常山山神庙,以求山神护佑密州风调雨顺。郎君回来之后都在处理这事,但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故而才留到了今日。”心生感激的灵素,有问必答道。

季璋闻言,来了兴致,“这山神有这么灵验?那岂不是日日都有人去求雨,这旱灾就迎刃而解了。”

那她去许个回到现代的愿望,岂不是也能实现?

不待她憧憬片刻,撑伞出现的的苏轼骤然出声,打破了她的幻想,“闰之可莫听灵素胡诌,哪有这么邪乎?”

“小的见过郎君。”灵素拎起兔子笼,将季璋面前的位置让了出来。

苏轼收起油纸伞递给灵素,自顾自解释道:“那山神庙旁有一口泉,清凉滑甘。溢出的泉水汇成一条小溪,顺着常山蜿蜒而下,流到了附近村庄内。只是这些年没人打理,荒草遍生,将其盖住了。”

与其相信所谓的神明一说,他倒更相信是这口泉护佑了密州。

“既是如此,你又为何要翻修···”

当慢半拍的脑子追上发出的疑问时,季璋当即便意识到了他的真正目的,“与之前灭蝗一样,以工代赈吗?”

涉及官场之事,在商场游刃有余的季璋宛如一摸索前进的新人。但在与苏轼的几次交涉下,她耳濡目染也渐渐学会了些。

“对。”故而他心里虽如明镜似的,但有人提出翻修山神庙时,苏轼还是欣然同意了。而且除此之外,他还需要依靠神明之说稳定民心。

总而言之翻修山神庙,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

苏轼眼中闪过一抹赞许,“不是所有百姓都有田可种,也不是所有百姓都想种田。士农工商,百花齐放。农耕问题解决了,其他行业也不能落伍,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