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清晨,北方郊区的监狱大门在沉重的金属摩擦声中缓缓开启。林浩天从里面走了出来,手里只提着一个半旧的、印着监狱编号的行李袋。他穿着一件明显是几年前的款式、洗得有些发白的灰色夹克和一条颜色黯淡的牛仔裤,站在监狱门外那片空旷的水泥地上,身形显得单薄而萧索。
没有鲜花,没有等候的车辆,更没有想象中的亲人拥抱。清晨的寒风带着料峭的意味,卷起地上的尘土和枯叶,吹动他比入狱前长了少许、却依旧难掩憔悴的头发。他微微眯起眼睛,适应着外面远比监狱内广阔、却也更加刺眼的天光。天空是一种浑浊的灰蓝色,几片薄云漫无目的地漂浮着。
他站在原地,没有立刻离开,仿佛对这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到一丝茫然和无所适从。几年与世隔绝的高墙生活,像一条湍急的河流,将他与过去那个喧嚣、浮躁、充满野心与算计的世界彻底隔开。如今河水退去,他被抛掷在陌生的岸上,身上沾染着河底的泥沙,内心却空落落的。
监狱大门在他身后缓缓关闭,发出沉闷的“哐当”一声,彻底隔绝了那个他待了数年的地方。他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带着早春泥土苏醒的味道和远处公路传来的隐约汽油味,这与监狱里那混合着消毒水、汗水和沉闷空气的味道截然不同。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面只有一张释放证明和监狱发放的微薄路费。他拒绝了狱警告知的、可以联系之前“朋友”或家人的电话,也婉拒了社工提供的过渡性住宿建议。那些过去称兄道弟、在酒桌上推杯换盏的“朋友”,在他入狱后便鸟兽散,偶有几个试图探听消息的,也被他拒之门外。他不想再与那个世界有任何瓜葛。
他用身上仅有的钱,在监狱附近小镇的一家廉价电器店里,买了一部最便宜的功能手机,预存了少量话费。手机粗糙的塑料外壳硌着他的手心。
他站在店门外,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力按下了脑海中烙印最深、也是唯一一个他觉得必须联系、却又无颜直接面对的号码——颜旭母亲的电话。
电话接通了,听着那边传来老人熟悉而略带沙哑的“喂?”,林浩天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喉咙有些发紧。
“阿姨……是我,浩天。”他的声音因为久未与人长时间交谈而显得有些干涩,但他努力让语气听起来平静。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传来老人有些激动又带着关切的声音:“浩天?是浩天啊!你……你出来了?”
“嗯,今天刚出来。”林浩天低声应着,“阿姨,您身体还好吗?血压还稳定吗?最近天气变化大,注意保暖。”
他没有问颜旭,没有问公司,只是絮絮地询问着老人的身体状况,叮嘱着日常起居的细节。仿佛他还是多年前那个时常跑去颜家蹭饭、被老人当做半个儿子看待的年轻人。
颜母在电话那头絮叨起来,说他瘦了,问他以后有什么打算,让他有空来家里吃饭。林浩天静静地听着,偶尔“嗯”一声,心中百感交集,愧疚、温暖、酸楚……种种情绪翻涌,最终都化作了喉头艰涩的滚动。
挂了电话,他握着那部廉价手机,站在初春依旧凛冽的风里,许久没有动弹。
他的眼神,与几年前那个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眼神锐利如鹰隼的林浩天相比,已经判若两人。曾经的野心、浮躁、精明和那股不服输的狠劲,如同被高墙内的岁月用粗糙的砂纸狠狠打磨过,褪去了所有张扬的光泽,只剩下一种近乎荒芜的平静。那平静之下,是深不见底的内省和对踩错人生步点的沉重懊悔。然而,在这片荒芜与沉重之中,又隐隐透出一种剥离了所有虚妄伪装后的、近乎原始的空白与不确定。
未来是什么?他不知道。路在何方?他一片茫然。但他知道,那个旧的林浩天,已经连同他曾经的罪与罚,一起被留在了身后那扇紧闭的大门之内。他抬起脚,有些迟缓地,迈向了前方那条通往未知的、布满尘埃的公路。
颜旭握着电话,沉默了。窗外是北京春日难得的明媚阳光,办公楼下的玉兰花苞初绽,但颜旭的心头却笼罩着一片复杂的阴云。林浩天出狱了。那个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后来背后插刀的叛徒,最后用自由换取公司生路的……故人。恩怨纠缠,早已算不清孰是孰非。
他没有直接联系林浩天。他知道,以林浩天如今的处境和心境,自己的直接出现,无论是施舍还是原谅,都可能是一种压力或刺激。他需要一种更温和、更尊重的方式。
他拨通了陈瑾瑜的电话。她新成立的“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刚刚挂牌,租了北四环一栋创意园区里的小楼,环境清幽,带着书卷气。
“瑾瑜,有件事想拜托你。”颜旭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艰涩,“林浩天……出来了。”
陈瑾瑜在电话那头微微一顿,随即了然。她了解颜旭,知道他此刻复杂的心境。“我明白。你想怎么做?”
“以你个人的名义,”颜旭强调,“帮我给他送一笔生活费过去。不用太多,够他暂时安顿下来。另外……”他顿了顿,仿佛在斟酌用词,“你的研究中心,不是正在招募人手,研究企业风险和商业伦理方向吗?如果他愿意,可以给他一个研究助理的岗位。从最基础的做起。”
陈瑾瑜瞬间明白了颜旭的深意。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这是一条为林浩天精心铺设的、通往社会回归和价值重塑的路径。在一个探讨科技伦理与商业道德的纯净环境中,让一个曾经在资本与欲望中迷失、并为此付出惨痛代价的人,去反躬自省,去剖析过往,这本身就是最深刻的救赎。
“好。”陈瑾瑜没有多问,干脆地应下,“我来处理。”
几天后,陈瑾瑜根据颜旭母亲提供的模糊地址,在京城南边一个嘈杂、拥挤的城中村里,找到了林浩天临时租住的那间狭小昏暗的单间。楼道里弥漫着油烟和潮湿的气味,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小广告。
林浩天打开门,看到门外站着的陈瑾瑜时,明显愣住了。他穿着廉价的棉质T恤,头发有些凌乱,眼神在短暂的惊讶后,迅速恢复了那种近乎麻木的平静,只是微微侧身,让出了进门的位置。
房间很小,只有一张床,一张旧桌子和一把椅子。桌上放着一碗还没吃完的泡面,和几本从旧书摊淘来的、关于基础编程和哲学入门的书籍。
陈瑾瑜没有过多寒暄,她将一个装着现金的朴素信封轻轻放在桌上。“这是颜旭托我转交的,让你先安顿好自己。”
林浩天的目光落在信封上,嘴唇紧抿了一下,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他没有推拒,也没有立刻去拿,只是沉默了几秒,然后转身,从床头一个破旧的背包里,翻找出一个皱巴巴的小本子和一支圆珠笔。他俯身在桌子上,极其认真地写下了一张借条,签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然后递给了陈瑾瑜。
“这个,请你转交给他。”他的声音低沉,没有任何起伏。
陈瑾瑜接过那张薄薄的、却重若千钧的纸条,点了点头,小心收好。
然后,她说明了来意,提到了研究中心和研究助理的职位,语气平和,像是普通的招聘沟通。
林浩天听完,没有立刻回答。他走到那扇唯一的、对着隔壁墙壁的小窗前,背对着陈瑾瑜,望着窗外那一片被违章建筑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天空。他的背影僵硬,肩膀微微绷紧。
房间里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市井噪音和两人轻微的呼吸声。陈瑾瑜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等待着。
三天后,陈瑾瑜的手机上,收到了一个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内容很短,措辞带着一种近乎卑微的谨慎:
“陈记者,谢谢您和颜总的好意。工作的事,我考虑了。我需要学习,很多东西都不懂。如果……如果你们不嫌弃一个坐过牢的学生,我愿意去试试。”短信的结尾,没有署名。
陈瑾瑜看着这条短信,仿佛能看到那个蜷居在城中村狭小房间里的男人,是如何在这三天里,经历着内心的天人交战,最终鼓起残存的勇气,小心翼翼地触碰这份来自旧日世界的、带着温度却也带着审视的橄榄枝。
“不嫌弃。”她回复了三个字,然后,将“林浩天”这个名字,加入了研究中心下一批入职人员的名单。她知道,这将是一场比任何商业谈判都更漫长、更艰难的“救赎”与“重建”。
陈瑾瑜的“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坐落于北四环一处由老厂房改造的创意园区内。红砖外墙爬满了常春藤,巨大的落地窗将春日暖阳毫无保留地迎入室内。与“新旭日”总部那种高效、冷峻的科技感不同,这里充满了人文气息:原木色的书架顶天立地,塞满了哲学、社会学、法学和科技史书籍;开放办公区的白板上画满了各种思辨性的逻辑图表和关系导图;空气中漂浮着现磨咖啡的香气和一种沉静的、专注于思想交锋的氛围。
这里聚集的,大多是在象牙塔与公共领域之间寻找第三条路的理想主义者——有厌倦了纯粹理论建构、渴望接触现实复杂性的青年学者;有从调查记者转型、试图在更深层面解读时代症结的前媒体人;还有几位秉持技术向善理念、关注科技伦理的独立研究者。他们讨论的话题,从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到技术垄断的社会成本、创新与公平的悖论,充满了批判性思考和人文关怀。
林浩天的加入,在这个小而精的团队里,起初像是一滴油落入了清水,界限分明,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他穿着最普通的衬衫和长裤,沉默寡言,大部分时间只是坐在属于自己的那个角落里,埋头阅读中心积累的资料和那些他过去从不屑一顾的“形而上学”著作。他负责协助整理企业风险案例库,并参与商业伦理研究小组的工作。起初,当学者们引用康德、罗尔斯,或者讨论“无知之幕”下的公平原则时,他眼神里会掠过一丝茫然,但很快便被一种近乎贪婪的专注所取代。他像一个饥饿太久的人,拼命汲取着这些陌生的、却仿佛能照亮他过往黑暗的知识。
然而,当研究讨论触及具体的商业案例,尤其是资本运作、市场竞争中的灰色地带时,林浩天那沉寂已久的经验与洞察,开始显现出惊人的价值。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