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吕子乔穿越成三国演义吕布 会入天地春

68. 军事改革:参谋本部制

小说:

吕子乔穿越成三国演义吕布

作者:

会入天地春

分类:

古典言情

东南暂稳,内政渐兴,徐州这台庞大的机器,在吕子乔的掌控下,发出了愈发强劲而规律的轰鸣。然而,居安思危,吕布深知,在这汉末乱世,暂时的和平不过是下一场更大风暴的间隙。要想在未来的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问鼎中原,仅靠他个人的勇武和少数将领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必须拥有现代化、系统化的大脑。于是,一场深刻触及军队灵魂的变革,在徐州军中有序展开。

这一日,下邳城西,原本隶属于州牧府的一处独立、戒备森严的院落,挂上了一个崭新的牌匾——“徐州军参谋本部”。牌匾上的字迹苍劲有力,与这个时代常见的衙署名称迥然不同,透着一股冷峻、高效的气息。

院内主厅,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正中央,是一个巨大的、根据“听风阁”所能搜集到的最详尽情报制作的沙盘,山川河流、城池关隘、敌我兵力部署,皆以微缩模型清晰呈现。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绘有等高线、标注着道路里程与险要之处的新型地图,同样是吕布引入的理念。厅内摆放着长条桌案,上面不仅有文房四宝,更有各种计算工具、测量尺规,甚至还有一些用于兵棋推演的、代表不同兵种的木质棋子。

被吕布召集至此的,是一个奇特的组合。除了核心谋士陈宫、军中宿将张辽、高顺之外,还有几位通过招贤馆和官学选拔出来的、精通算学、地理、甚至对兵法有独到见解的年轻士子。他们大多出身寒微,眼神中却充满了朝气与对未知领域的渴望。

众人看着这前所未见的布置,脸上皆露出惊奇与不解之色。张辽环顾四周,忍不住开口道:“主公,此地……是作何之用?莫非是新的议事之所?”

吕布站在沙盘前,手指轻轻划过代表黄河与中原的区域,目光深邃。他转过身,面向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

“文远问得好。此地,便是我徐州军未来的‘大脑’所在——参谋本部!”

“参谋本部?”众人面面相觑,这个词对他们而言,太过陌生。

“不错!”吕布解释道,“以往我军作战,多依赖主将临阵决断,或依赖少数谋士献策。此法固然有其长处,然亦有其弊端。决策易受个人情绪、经验局限,信息传递可能失真,缺乏系统性推演与预案。”

他走到沙盘旁,拿起一枚代表“修罗营”的红色棋子:“从今日起,我军的作战决策,将不再仅仅依赖于某个人的灵光一现!参谋本部,将作为常设机构,汇聚诸位之智,进行系统化的军情分析、战略制定、战术推演和后勤规划!”

他目光扫过陈宫、张辽、高顺,以及那几位略显紧张的年轻士子:

“公台先生经验丰富,总揽全局,负责战略方向研判及与政务协调。”

“文远、高顺,你二人身经百战,深知战场实际,负责从将领角度评估战术可行性,提出修改意见。”

“而这几位年轻才俊,”吕布看向那些士子,眼神带着鼓励,“你们精于算学,善于绘图,思维不受旧有框架束缚,负责情报数据整理、地图绘制、后勤计算,并在推演中,扮演‘敌军’角色,尽你们所能,给我找出我们拟定方略的一切漏洞!”这就是集体智慧!这就是科学决策!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把经验主义上升到系统分析!哥要把这支军队,打造成这个时代第一支拥有现代参谋体系的铁军!

陈宫闻言,眼中精光闪烁,他立刻意识到了这种制度蕴含的巨大潜力。妙啊!集思广益,规避独断专行之风险!更可将年轻士子之锐气与老成之持重相结合!主公此法,实乃治军之创举!

张辽和高顺起初有些疑虑,觉得打仗就是主将一声令下,将士用命,搞这些是否有些……繁琐?但出于对吕布的绝对信任,他们并未反对,而是决定先看看效果。

吕布不再多言,直接开始了参谋本部的第一次正式推演。议题是:“假设曹操在平定河北后,挥师南下,进攻徐州,我军如何应对?”

他亲自指定了推演规则,将众人分为“红军”(徐州军)和“蓝军”(曹军)。陈宫、张辽、高顺及部分年轻士子为“红军”,负责制定防御及反击策略;另外几名思维最为活跃、被要求“不择手段”的年轻士子则扮演“蓝军”参谋,模拟曹操及其谋士(郭嘉、荀攸等)的思维。

推演一开始,便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红军”方面,张辽依据经验,主张依托泗水、淮水等天然屏障,集中精锐,寻找战机,与曹军进行主力决战,“毕其功于一役”!高顺则强调重点城池的坚守与“修罗营”的机动反击。

而扮演“蓝军”的年轻士子们,则完全抛开了“道义”和“常规”,他们根据有限的情报,大胆假设曹军可能会分兵多路,声东击西,甚至可能策反徐州内部不稳的势力,或者利用骑兵优势,绕过坚城,截断粮道。他们提出的种种刁钻、甚至有些“卑鄙”的打法,让张辽和高顺听得眉头紧锁,时而勃然大怒,时而又陷入沉思。

“胡闹!曹军岂会行此无义之举?!”张辽有一次忍不住拍案而起,对着一个提出“伪装溃兵混入下邳”方案的年轻士子吼道。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