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是世界上方言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民俗文化。
方言就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说文解字》里的很多古汉语字词,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 但是在不少方言里,还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以四川方言为例,四川方言说“脶”,音“lo,阳平,同川话罗音”,表示圆形指纹,有句四川顺口溜:一脶穷,二脶富,三脶四脶当干部…
再比如“圿”,音同“jiá,阳平,音甲”,指污垢。四川话“圿圿”,专指身上的污垢。“搓圿圿”就是洗澡的时候把身上的污垢搓下来。普通话则没有这个说法,
今天重点说的是描述视物模糊时,四川方言用的“瞀”字,而普通话中几乎不见如此用法了。
瞀,今普通话读作瞀(ào)。
《说文解字》莫候切。低目谨视也。从目,敄(wu)声。
又俯视也。《黄帝素问》民病肩臂瞀重。《注》低目俯首曰瞀。
《说文》中主要作“俯视”解。
又《字汇补》莫到切,音冒。视眩易也。这里的“莫到切,音冒”是普通话音ào的来源,字义作视物模糊了,“视眩易也”。
又《集韵》《韵会》亡遇切,音务。目不明也。《扬子·太经》视也见,而晦也瞀。这里的音“亡遇切,音务”是今四川方言音“wu”的来源,字义也作视物模糊了:目不明也;视也见,而晦也瞀。俗多作“雾”字。
又通作霿。《广韵》瞀。《集韵》作霿,鄙吝心不明也。《正韵》无识也。
今四川方言中,同样保留“心不明”、“无识也”的释义。四川方言俗语“脑壳大,心头瞀u”,谓人笨挫不开窍。但是“瞀”字的发音是另外一个方言音u。
又《埤雅》莫卜切,音木。雀目夕昏,人有至夕昏不见物者,谓之雀瞀。
这里的音“莫卜切,音木”即是四川方言中另外一个方言音u的来源,词义“人有至夕昏不见物者”,即今四川方言所谓的“鸡瞀眼”,俗作“鸡母眼”。
再来看一些“瞀”字做视觉模糊不清的文献典籍记载。
《玉篇·目部》: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