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姑苏林黛玉[红楼] 半见鸦青

7. 第七夜

小说:

姑苏林黛玉[红楼]

作者:

半见鸦青

分类:

穿越架空

清早,林家父女与贾家三人兵分两路,林家父女坐着马车前往寒山寺,贾琏一行出门游湖。

半晌,林家父女就到了寒山寺,先在僧人的指引下去主殿上了香。

寒山寺人流如织,却无鼎沸之感,肃穆之意丛生,仿佛,人在佛面前都不自觉的虔诚敬畏起来。

林海、贾敏也曾带黛玉来过,那已经是六岁前的事了。

后来,就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林海和黛玉不约而同想起曾经一家三口来过的日子,那时音容笑貌犹在,却少了一人。

之后,林海带着黛玉走在寒山寺中,听着寒山寺的钟声,将寒山寺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说寒山寺的前身是妙利普明塔院,唐玄宗时改为佛寺,定名为寒山寺,说寒山寺的几番起落;说寒山寺坐东朝西、错落有致、院院相通的独特布局……

走过寒山寺山门前石拱古桥江村桥,走过枫桥,不禁吟起张继的《枫桥夜泊》,说张继的“京飘”生涯,说张继不肯俯就高官,所以无缘做官的铮铮气节;说他安史之乱逃离京城的仓皇刺骨;说他与苏州的缘分,与寒山寺的缘分;说他安史之乱后多番求索,终于任洪州盐铁判官,掌管洪州财赋,后病逝任上;说写下“洪都新府”的与洪州有关的另一个诗人——王勃;说他一生漂泊,求索功名,矢志报国,最后被记下的却只有诗名,最后只有寒山寺的钟声成为他永世的注脚。

如同张继与王勃,两个毫无关系的诗人,王勃因《滕王阁序》在盛唐诗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张继因《枫桥夜泊》名留诗史,寒山寺因《枫桥夜泊》名满天下,“洪都新府”让世人把王勃、张继、寒山寺联系了起来。

若无深究,谁知缘分这般玄妙。谁又知道,毫无关系的两个人、会有怎么其妙的缘分。

走到大雄宝殿,说殿里来自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菩萨,说用汉白玉雕琢的须弥祖;说殿里的彩绘形式、泥塑、石雕、木雕……

走到寒拾殿,拜过寒山拾得,讲两人因友情放弃爱情成僧,却被后人称为“和合二仙”,视为姻缘守护神的奇妙因缘;讲两人感人至深的兄弟情谊。

林海或许不信神佛,却还是在心中为他和贾敏求个来世。

黛玉求了亲人平安,故人长安。

父女二人细细欣赏寒山寺的碑刻、雕塑,说所观碑刻的作者,说曾经毁于灾祸的名人碑刻,说复刻《枫桥夜泊》的人莫名死亡……

人们为之悲叹,却又不得不震惊其中的奇妙因缘。

在钟声中走遍寒山寺,有一种洗净尘埃的感觉,身心为之一轻。

林家父女在寺里用了素斋,感叹果然不负盛名。

游遍寒山寺,林海又带黛玉去听书喝茶,傍晚父女才打道回府。

黛玉在这一日的见闻中也受益匪浅。

回家后,黛玉开始打理行装,安排随行人员,交接管事。

林海返扬办公后,黛玉开始准备去京的相关事宜,最后决定带着贾敏留下在她身边做嬷嬷的荼白、梅染,她的四个大丫鬟雪雁、子规、知更、逢春,八个二等丫鬟素影、素晖、澄莹、沉壁、霜痕、含霜、月霁、月皎,三等丫鬟若干,小厮随从若干,雪雁、逢春、素影、素晖、澄莹、沉壁随她入贾府,剩下的回林府收拾屋宅。

四季衣服、吃穿用度、笔墨纸砚、琴棋书画都收拾起来,又把带往贾府和带回京城林府的分开,把暂时用不上的都收拾起来,和贾敏的旧物一起封存。

黛玉自己又拿了几样贾敏的旧物陪着自己。

接下来,黛玉安排管事去留,分配各项事宜,一一吩咐下去,安排好,又打点给贾府亲人、京城友人的礼物,准备给英莲、林家姐妹等友人的临别礼物,加上拜别旧友,忙的团团转,转眼已过了大半个月。

逢林海休沐,虎丘山有学子论道,林海让黛玉、素心换上男装,一同前往。

贾素心、黛玉随侍林海旁边,偶有发言,被赞林家“麒麟子”,黛玉并非不欢喜,只是这是以男子的身份得到的,难免怏怏,可她毫无办法,她心中无所不能的父亲也无他法,只得适从。

夜晚回家后,林海设宴,邀请甄先生一家,贾琏一家与白先生,男子一桌,女子一桌,中间设屏风,虽说男女有别,但都有些许亲戚关系,倒也无妨。

是答谢女儿老师,也是饯别亲友,还是托付幼女,拳拳父心,不过如是。

酒过三巡,众人散场。白夫人与甄先生一家三口离去。

第二日,林海送黛玉离开,把贾敏在京城的嫁妆铺子交给黛玉打理,又给了五千两银票,三千两修理府宅,两千两以备不时之需,又一次细细交代了那些人家的邀请可以去;递给贾琏几封信,让交给岳母、二位舅兄和友人;又给了贾琏五千两银票,让交给贾母,作为黛玉住在贾府的花用,贾琏推辞无用,只得听从。

真到了别离的时候,黛玉还是泪洒河畔。

再不舍,也还是黛玉拜别。

林海在岸边看着,船慢慢驶去,不禁沾湿眼角。

直到看不见船,才带着管家回了扬州官邸。

黛玉在父亲面前还忍着,等着船走了,别乡之情、离亲之悲油然而生,闷闷不乐起来。

贾琏几人虽不舍林海,但到底是归家,十分激动。

白夫人是贾琏几人的大舅母,但却与黛玉最为投缘,看着黛玉难过不禁心疼起来,搂着连连安慰。

看了几日海景,黛玉心境开阔起来,心情也好了许多。

幸运的是,这一行人没几个晕船的。

船舱里憋闷,自家的船,无甚顾及。

天气好的日子,白夫人就带着黛玉、素心和熙凤几人在甲板上玩,有时绘画,有时下棋,有时抚琴,有时钓鱼,有时单纯观海。

一路行来,有的地方荒凉,有的地方繁华,路过一个地方,白夫人就给她们讲一个地方的名胜、文化、历史、官员,也讲大运河,讲曾经从京城到姑苏大抵要半年多,现在乘船就能直下江南,或者直上京城,不过一个月,十分便利。

有时又出题,让黛玉她们讨论。

这一行,几人才发现白夫人在四书五经上的造诣不弱于甄先生,不知胜过多少须眉;但给黛玉他们教学,却只能教与四书五经之外的学问。

素心、黛玉连连撒娇,“好老师,好舅母,到京城还让我们跟着你学习,好不好啊?”

白夫人笑道,“当然好,只要你家里没意见。”

“肯定愿意,就这么定了。”黛玉、素心齐声道。

整日面对着花朵般的女孩,又是自家孩子,很难不活泛几分。

如今,白夫人回忆起丈夫死后自己不死不活的日子,仿若隔世。

一日日的过去,景致大差不差,山光水色连看半个多月,也就不稀罕了。

几人一日日的沉寂下来。

虽说早早准备的菜蔬,但在船上吃的多是海鲜,也从兴致勃勃到食不下咽,一脸菜色。

盼着盼着,船终于到了京都。

贾家、林家、张家的下人都日日等着,看见林家的船靠岸,赶忙上前请安,听候吩咐,有序的搬动行李。

白夫人和黛玉、贾琏她们话别后,约定她们三日后去张府拜访,便上了马车府。<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