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织为云外秋雁行(GD) 鹿鸣溪

3. “与谁同坐”

小说:

织为云外秋雁行(GD)

作者:

鹿鸣溪

分类:

现代言情

雨水将拙政园的喧嚣洗刷得干干净净。

权志龙站在“远香堂”的廊下,看着雨水从飞檐翘角上滴落,串成晶莹的水帘,落入堂前的荷花池。池中荷叶田田,被雨水洗得碧绿透亮,水珠在上面滚来滚去,像顽皮的精灵。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荷香和木头被浸润后的沉静气味。

他刻意避开了团队,只告诉助理一个大致方向,便独自一人融入了这片江南最大的古典园林。没有保镖,没有粉丝,没有镜头,他甚至换上了一身在当地小店买的普通棉麻衣衫,宽大舒适,让他得以暂时隐匿形迹,像一个最普通的、略带孤僻的游客。

那幅浩瀚的《宇宙经纬图》,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占据了他的脑海。他没有急着前往,一种近乡情怯般的情绪攫住了他。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去真正走进那个世界。他需要先让自己沉淀下来,去理解孕育了那种技艺和那种气质的土壤。

于是,他来到了这里。

堂名“远香”,取自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他默默咀嚼着这四个字,目光掠过池中初绽的荷花,再看向远处被雨雾笼罩的亭台楼阁。这里的“远”,不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更是一种意境上的悠远。与他所熟悉的、追求即时冲击和强烈感官刺激的舞台美学截然不同。

他沿着曲折的水廊慢慢走着,脚下的木地板发出轻微的回响。廊壁上的漏窗形态各异,将园中的景色切割成一幅幅流动的图画,步移景异,仿佛永远也看不完。这种含蓄的、需要观者主动参与和想象的审美趣味,让他感到新奇。

在一个名为“与谁同坐轩”的扇形小亭前,他停住了脚步。亭名取自苏轼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他走进亭中,临水而坐。亭子极小,仅能容纳两三人,却因扇形的结构,视野极为开阔,可将荷池和对岸的山石林木尽收眼底。

“与谁同坐?”他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弧度。在他的世界里,他永远被无数人包围着,粉丝、队友、工作人员、合作者……他的名字总是与一连串的头衔和数字联系在一起。G-Dragon与VIP(粉丝名)同坐,与BIGBANG同坐,与潮流同坐。

可曾有片刻,他只是权志龙,与明月、清风同坐?

答案是否定的。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如何与自己独处。

雨丝斜斜地飘进亭内,带来丝丝凉意。他伸出手,接住几滴冰凉的雨水,看着它们在掌心汇聚,再顺着指缝滑落。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伴随着这雨声、荷香和空旷的亭台,缓缓包裹了他。没有日程,没有表演,没有需要维持的形象。他只是坐在这里,呼吸,存在。

他拿出那个旧素描本和铅笔。笔尖在纸面上游走,生涩起初,但很快就变得流畅。他画下眼前的景致——错落的飞檐,摇曳的荷影,雨水在池面漾开的圈圈涟漪。没有色彩,只有线条和明暗。他画得很快,几乎是凭着本能,捕捉那种瞬间的意境,而非精确的形貌。

一幅画完,他翻过一页,笔尖却不由自主地勾勒出另一幅图景——一个坐在缂丝机后的侧影,纤细的手指,专注的低眉,还有她身后那片由丝线织就的、深蓝的宇宙。

他停下笔,看着纸上的轮廓,有些出神。

离开“与谁同坐轩”,他信步走向园中更为僻静的西部区域。路过“留听阁”,名字取自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此时并非秋季,也无枯荷,但雨打残荷的意境,却与此刻他心中某种难以言喻的情绪隐隐契合。那些舞台上绚烂的过往,是否也如这夏日盛荷,终将凋零?而他能留下的,又是什么?

路径越来越幽深,游客也愈发稀少。他沿着一条狭窄的复廊前行,一侧是白墙,墙上同样是造型各异的漏窗,借来另一侧的竹石小景;另一侧则是开阔的水面,与中部的荷池相连,视野却更为疏朗。

在一处名为“塔影亭”的地方,他再次驻足。亭子位于水湾深处,对面是一座微缩的假山,山上建有一亭,亭影倒映水中,故名“塔影”。这里几乎听不到人声,只有雨声、风声,以及不知藏在何处的鸟鸣。

他靠在亭柱上,闭上眼,深深地呼吸。

这里的一切——山石、水流、植物、建筑——都不是自然的原生状态,而是经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