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我的餐馆通历史诸朝 干卿底事

19. 第 19 章

小说:

我的餐馆通历史诸朝

作者:

干卿底事

分类:

穿越架空

后唐同光四年,正阳渡口。

月色如银,水波摇荡,两个少年正坐在船头对饮。

这里是淮水汇聚之处,后唐与南吴两国,隔水相望。

追兵已经被远远地抛在了身后,过了此关,就是南吴,韩熙载也就逃出了生天。

韩熙载在这一年高中进士,后唐庄宗李存勖亲自拔擢,青眼有加。

本自春风得意,不料,一朝兴教门之变爆发,庄宗身死,明宗篡位,他也跟着倒了大霉。

父亲韩光嗣曾在青州担任节度使留后,被明宗借故诛杀。

韩熙载全家皆遭到屠戮,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一路隐姓埋名,流浪到淮水边,打算趁夜奔吴。

然而,去往吴国的这一路上,处处都有重兵把守,十里一天堑,很多人都在搜捕他,要斩草除根。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求助好友李谷。

他从相门贵公子沦落到流亡逃窜之徒,短短几个月,饱尝人间辛酸冷暖,被人举报过、出卖过,颠沛流离,凶险四伏。

这一次,倘若再不顺利,就只有一死。

他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李谷手上。

李谷果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明知情况极端危险,还是赶来救了他。

随后,二人化为商人打扮,风餐露宿,潜行赶路数百里,来到了正阳渡口,在此分别。

夜色低垂,长风吹衣,一轮澄澈的明月照在淮水堤岸之上,木叶低摇,清流急湍,仿佛无数的星子在水中沉沉浮浮。

韩熙载往北看,就是中原。

纵然地域辽阔,千里万里,却没有他的一处容身之地。

往南看,就是南国,他从未抵达过的地方,同样危机莫测,

他将在那里抛下一切,孑然一身,从头开始。

他紧握着酒杯,想起满门血债,和倒在腥风血雨中的一位位亲人,沉静眼眸中倏然绽开了冷焰。

对着万里江天,起誓道:“此去南吴,若能为相,来日必定长驱以定中原,以报我家血仇!”

李谷抬眸看了他一眼,忽然也举起杯盏,回了一句:“日后,北国若用我为宰相,我必会南征平定江南,一统天下,如探囊取物尔!”

他和韩熙载不一样。

韩熙载是个纤弱文人,博学多才,弱冠周游京华,以学识与行文著名。

李谷却身长八尺,谙习弓马,少年便颇有游侠之风,纵横四野,既重情重义,亦有鲸吞天下的野心。

他已决定留在纷乱的北方,这里才是最适合他发挥的平台。

二人轻轻碰杯,都一饮而尽。

此夜,淮水风涛呜咽,如同作答,也仿佛见证了两位少年挚友的誓言。

李谷觉得气氛有点过于沉闷,忽然皮了一下:“今当远别,熙载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

韩熙载:“……”

这句话,是前秦丞相王猛打算除掉慕容垂的台词,此刻,好像有谁的棺材板按捺不住了。

他反手掏出一把金刀……错了,是随身带的佩刀,作为信物,递给了李谷。

“珍重。”

“珍重”,李谷也把父亲留给他的一个护身符拿出来,挂在了好朋友的颈间。

谁也没有说出再见的话。

因为今日一别,本就遥遥无定,再无相见期。

小舟中,一夜无话,把酒至天明,而后各自背道而驰,一个往南,一个留北。

在原历史上,终此一生,都没有再重逢。

……

“真的可以看到未来命运吗?”

万朝食肆中,少年韩熙载和李谷刚道完别,就被一起传送到了这里。

二人:“……”

感觉好像分了个寂寞!

“当然可以。”

李殷殷手一挥,两本定制版的人生剧本出现在他们面前。

淮水一别后,李谷留在北方,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曾一度被契丹人俘虏,囚困幽狱数年,经历过多次严刑拷打至濒死,但始终不屈。

耶律德光爱其才,终按捺住了杀心,辽世宗耶律阮亦对他青眼有加,欲封他为南面汉官之首,亲口说「卿日后可为宰相」。

李谷只要点头,前方就是一条青云直上的康庄大道。

但他没有。

因为他知道,汉贼不两立。

所以选择了单骑出逃,一路流亡至恒州,在这里定计起事,拨乱反正,驱逐辽军,重新立起了汉家旌旗。

然而,中原的新主、后汉高祖刘知远,很不喜欢李谷。

昔年,契丹悍然入侵中原,占领汴京,故臣皆望风而降。

这投降的人中,就包括当时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耶律德光大喜过望,认他为好大儿,还赐给一根木拐。

一片寂静中,唯有李谷斩杀契丹使,歃血誓师,起兵磁州,以孤独的一地之兵,对上了契丹举国南下的虎狼之军。

很快,就收复了军事重镇安阳。

他修书给刘知远,请求对方出兵配合,刘知远置之不理。

加上安阳城内有叛徒出卖,里应外合,就这样被契丹人活捉了去。

如今,李谷竟然从契丹监狱里活着回来了,刘知远看在眼底,恨在心中。

李谷的名声实在太高了,他不敢杀,于是就冷处理,排挤出中枢朝堂,打发到边境去当刺史。

这就是李谷的前半生:

在后唐中进士,在后晋遭到权奸排挤,在契丹数载炼狱折磨,在后汉受尽帝王冷眼。

后来,他终于等到了自己的明主,周世宗柴荣。

柴荣即位的第一个月,他就官拜宰相。

从此,披文握武,出将入相。

居庙堂之中,则掌制典故、知人荐士、光朝振野;居军营之地,则跃马挽弓,亲率军队,纵横披靡。

淮阳百姓数千人感其恩义,请求为他立生祠。

柴荣两次征伐南唐,李谷作为首谋,不仅力排众议,支持柴荣亲征,自己也带病随军出征,尽取淮南之地。

这时候,他因为早年被契丹人迫害,身体已经非常不好,无法再上战场,只能回朝养病。

柴荣特赐肩舆,时常亲自造访府邸,讨论政事。

枢密使王朴也经常去李谷府上,二人把酒畅谈,很是其乐融融。

时人就把他们放在一起并称,“(王)朴能荐士,(李)谷能知人”。

柴荣将两个人的画像都挂进了宫中功臣阁,每天看,每天看,还让子孙以后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祀。

显德六年,王朴有一回散朝,如往常一般,来到李家聊天,忽然发病倒在了地上,就此不治身亡。

柴荣很是悲痛,临葬大哭。

李谷伤心于朋友亡殁,更觉得良相离开、国运堪危,随后也病情加重,回到了洛阳静养。

当年七月,柴荣北伐途中病重,班师归来后驾崩。

次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周,遣使往洛阳,欲以高官厚禄,招抚李谷。

李谷闻亡国,忧愤成疾,遂病逝。

至死并未仕宋,不肯奉宋之正朔,遗书只称「显德七年」。

大周最后的宰相,和这个王朝一同埋葬。

他一生仕过唐、晋、汉、周四朝九帝,流落如飘蓬,却在人生的末年,认定柴荣就是自己的归宿,献上全部的忠贞。

他曾对柴荣说:臣如今唯有一念,愿百年之后能配飨陛下庙堂,入侍帝陵之侧。

这很奇怪么?

不,一点也不!

周世宗柴荣,本就是这样一位气吞万里、席卷八荒,让人心向往之、甘愿为之含笑赴死的君王啊。

李谷见了太多分裂乱世的悲欢离合,比谁都渴望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

他等了大半生,终于等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君主,他真的相信,柴荣能够实现一直以来的夙愿,自己能够活着看到天下一统的那一天。

可后来呢?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君臣二人都成了乱世中最后一点被掐灭的星火。

这事甚至还有一个相当吊诡的结尾。

当李谷的死讯传来,赵匡胤不知出于何种心思——可能是为了拉拢后周旧臣吧。

那时候,还有一些李重进这样的后周忠臣,在持续起兵反宋,负隅顽抗。

赵匡胤灵机一动,可不管李谷内心是怎么想的,手一挥,直接给李谷赠官「侍中」。

人都死了,还能跳出来抗议不成?

这是五代时期的最高赠官,柴荣给王朴的待遇就是赠「侍中」。

加上李谷的儿子也没什么节操,听说朝廷可以给子孙荫官,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件事。

就这样,李谷这个大周纯臣,到死都没有受过宋朝一官一职。

居然在名义上,成了宋朝的开国元勋。

也因此,他死后被写入了《宋史》,而不是《五代史》,终究没有被允许陪葬柴荣的庆陵。

……

“欺人太甚!”

李谷看完自己的命运剧本,怒不可遏:“赵匡胤这个该死的狗贼,怎么会有这么无耻的人,死了都要恶心人一把!”

自己想进世宗皇帝的庆陵,碍着他什么事了,他凭什么拦着!

韩熙载神色温和,抬手给他斟了杯茶:“惟珍,消消气。”

“哼”,李谷端起茶,咕嘟咕嘟一饮而尽,犹自拽着好友的手吐槽,“抢人才的事情虽然见多了,但连死人都要争抢的,还是头一回见!”

赵匡胤真特么是朵奇葩!

再把剧本翻到最底下,发现好家伙,赵匡胤可喜欢干这事了。

大周忠臣韩通,抵抗陈桥兵变、殉国而死,他转头就给人赠了宋朝的中书令。

甚至还在悼词里直呼,这是我赵宋开国元勋:“艰险共尝,情好尤笃,言念元勋,将加殊宠。”

韩通泉下有知,怕是要当场揭棺而起,跟赵匡胤拼了:谁要做你家的开国元勋,滚呐!he——tui!

还有,起兵反宋的大周孤臣李重进、李筠,二人兵败后,宁可自焚而死,也不愿投宋。

再加韩通,三个倒霉蛋居然整整齐齐地被迫进了《宋史》,而不是《五代史.周书》。

太惨了,实在是太惨了。

接着,韩熙载翻开了自己的人生剧本。

……

同光四年,韩熙载和李谷分别后,南下投奔了南吴。

此时,杨氏皇帝已成傀儡,实际掌握大权的是宰相徐温和养子徐知诰。

徐温很快病故,徐知诰忙着到处招揽人才,并随后建立了南唐,还宗李氏,改为了本来的名字李昪。

韩熙载锐意进取,一心北伐,和李昪偏守江南的保守立场之间,存在巨大的冲突。

李昪并不喜欢他,但因为他名望甚高,也不能随意打发,于是就派到了东宫教导太子李璟。

他没有参政的机会,时在东宫,不过每日赋诗,倾樽谈?而已。

后来,李璟登基,虽然欣赏他的才学,给予重用,却只是让他主持宗庙典礼、制定礼乐典章制度。

又因为屡次进言上书,切中时弊,被奸臣宋齐丘、陈觉等陷害,流放外地,几经宦海沉浮,在小官位置上闲居了整整二十一年。

一个才气逸发,被誉为当世风流之冠的少年,就这样,在郁郁不得志中消磨了青春岁月。

偌大江南之地,能容下一段名士风采的逸事:“时人谓熙载为神仙中人,风彩照物,每纵辔春城秋苑,人皆随观。”

说他丰神俊朗,玉振兰薰。

一年之中,时常四处打马吟游,观者如云,都追随在他身后不肯离去。

却容不下一颗欲报家国苍生的真挚灵魂。

他曾多次请缨北伐。

一次是南唐灭闽,晋帝北迁,中原无主,一次是周师大举压境,提议以攻代守,换掉无能的主帅,防止爆发内乱。

李璟置若罔闻,一个字不听。

一腔炽血浇注在坚冰上,个中滋味着实让人难受。

李煜登基后,盯上了一批来自北方、有通宋嫌疑的大臣。

韩熙载作为归正人群体中最出名的一个,自然首当其冲,心灰意冷之下,遂以声色自污。

李煜当然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对得起家国百姓的好皇帝。

但即便是好人、好皇帝,一生中,也免不了有做错事的时刻。

画院待诏顾闳中,奉命前去监视他,绘制下了一卷《夜宴图》。

画上的韩熙载,手持蒲扇,襟怀散乱放荡不羁,却眉峰紧蹙。

在众星捧月之间显出一种游离在外的孤单,仿佛愁绪无限,思索着自己的心事。

有人说,李煜是一片善意,想要记录下这个场景,以此来规劝他约束自己的行为。

也有人说,李煜就是纯粹出于猜忌,看到韩熙载沉湎歌舞、醉生梦死,就放心了。

真相如何,俱埋于黄土故纸,无从知晓。

韩熙载死在了亡国前数年,没有亲眼看到南唐的覆灭。

他生前一直被打压,没有进入中枢为相,死后却获赠了宰相职,赐谥「文靖」。

而这,也是东晋太傅谢安的谥号,他就葬在了梅颐岭的谢安墓旁。

李煜对他的死十分痛惜,选墓时,费了一番心思,要求“山峰秀绝,灵仙胜境,与古贤丘表相近,使为泉台雅游”。

最后相中了谢安。

然而,九泉之下,韩、谢两人若当真见面,恐无此雅游之兴。

谢安晚年因淝水之战,功高震主,饱受晋孝武帝猜忌,桓伊曾为他在君前抚琴,一曲唱罢,泪落满衣。

最后郁郁而逝,正所谓,“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韩熙载看着谢安,再想起自己的一生,唯有感同身受、相对长嗟而已。

至此,当年在淮水边对饮发誓的两个少年人,都已经实现了他们的诺言——虽然只有前一半。

韩熙载说:“倘江南用我为相,必挥师定中原!”

李谷说:“若北国以我为相,来日轻取江南,当如探囊取物!”

他们都当上了宰相——虽然一个是生前位及,一个是死后赠官。

却都没有完成关于北伐/南征的诺言。

一统天下的希望,并不在他们手中,还要经历无比漫长的岁月才能实现。

平生功业消磨尽,付与苍苍淮河水。

唯有那一卷《韩熙载夜宴图》,与周宫功臣阁上的宰相画像,丹青妙笔,迎风飘舞,依稀诉说着往事悠悠。

……

韩熙载看完,整个emo住了。

他南奔投吴,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北伐打回来,给惨死的全家复仇。

现在得知自己一生沧桑不得志,最后甚至客死江南了,这搁谁身上遭得住啊?

他叹息道:“惟珍,从前你我同游洛中的时候,看见晋时遗迹,还曾嗟叹过闻鸡起舞的那两位,少年知己,终成生离死别……”

哪知到了最后,别人的故事,竟都成了自己的人生。

“唉。”

李谷紧握着他的手,怆然无言。

李殷殷也跟着叹了口气。

要不说你俩是好朋友呢,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命运凄惨得难分伯仲。

“好啦”,她见气氛低迷,抬手敲了敲桌子,“先来吃点东西吧!”

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再来一顿!

今天,新解锁了一个菜肴,名为蜂蜜芥末炸鸡。

【品名:蜂蜜芥末炸鸡】

【原材料:鸡、酒、胡椒、芥末、盐、蜂蜜】

【详解:谢灵运庄园里散养的走地鸡、李白家藏的烈酒、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胡椒粒、汉武帝御花园里种植的芥末、张士诚贩卖的上好良盐、袁术正准备兑水喝的一大罐蜂蜜(因为东西失窃,他正在府里暴走)】

韩熙载:“……”

他愿称这张纸为「受害者名单」。

李殷殷衣袖一挥,一盘香气四溢、酥酥脆脆的炸鸡,就出现在了餐桌上。

它色泽金黄,肉质丰美,看起来鲜嫩无比,似乎一口咬下去,就能体会到汁水爆浆的快乐。

旁边,还配了烧烤酱、蕃茄酱、咖喱酱等数种不同蘸料,各种颜色搭配起来,着实让人食指大动。

“可以开吃了”,她笑容满面地宣布。

食物被解锁出来之后,只要有功德币供应,都可以无限次兑换。

李谷未来作为后周宰相,治国安邦,积累了很多功德币,韩熙载有《夜宴图》,名列华夏十大名画,名气币数量也不少。

二人各出了一百万币,购买了一份炸鸡。

炸鸡还附赠了「雪泡缩脾饮」一杯。

这不是李殷殷搞出的什么新料理,而是南宋时期,风靡整个临安城的「快乐水」。

以酸酸甜甜的乌梅肉为主料,配以草果、甘草、甘葛等辅材,水煎成浓汁,待凉透以后,放入窖藏冰雪中一浸,清甜爽口,沁人心脾。

蜂蜜炸鸡的甜腻味道,也被一杯缩脾饮冲淡,缓和得恰到好处。

韩熙载一阵吃吃喝喝,感觉整个世界都明亮了,定了定神,问对面的好友:“惟珍日后有何打算?”

李谷不假思索道:“当然是去投奔世宗皇帝……”

话音未落,他就发现韩熙载用一种「糟糕,好像遇见智障了」的眼神看着他,徐徐道:“咱们现在是同光四年,柴荣才五岁。”

李谷挠了挠头:“是这样的哈。”

这可怎么办,一名身高八尺的靓仔陷入了沉思。

也不知道小世宗这时候投奔了姑父郭威没有。

要不,现在就去邢州尧山柴家庄,把人捡回家,从小来个圣天子养成计划?

朋友,你可真刑,韩熙载听完都无语了。

他见了自己的结局,第一反应就是赶快跑路,绝不第二次跳进南唐这个火坑,有多远跑多远。

但留在北方也不行,完全没活路。

韩熙载愁眉苦脸:“唉,怎么办。”

李殷殷平生最见不得美人皱眉,当即开始帮他想办法:“你别急啊,让我想想……”

她帮忙的殷勤程度,基本和对方颜值成正比。

少年版本的韩熙载就很俊朗美丽,史书说他“风流儒雅”、“谓之神仙中人,风彩照物”、“俊才绝俗,逸气凌云”。

所以,李殷殷很快想出一个办法,那就是让他追随平阳公主去唐昭宗年代。

韩熙载家破人亡,并无牵绊,又是后唐同光年间的进士。

后唐承唐朝之正朔,李存勖开国时,将李世民等人一并放入了天子七庙,奉为祖宗祭祀。

因此,对于平阳公主来说,韩熙载完全就是根正苗红的自己人,可以放心任用。

果然,她听完之后,颇为意动,当即就邀请韩熙载去旁边聊聊。

二人找了个无人处,长谈了许久。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