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考场内外
【任千慧·世界·决战时刻】
十二月的寒风如刀,切割着黎明前的黑暗。任千慧在凌晨四点准时醒来,仿佛体内的生物钟比任何闹铃都更知晓今天的分量。她静静地躺在宿舍床上,听着室友们平稳的呼吸声,感受着自己心脏有力的跳动——那节奏快得异常,像是战鼓在胸腔里擂响。
“四年了。”她在心中默念。从那个对大学一无所知的农村女孩,到今天坐在考研考场上的青年,这条路她走了整整四年。窗外的梧桐树早已落光了叶子,光秃的枝干在风中摇曳,如同她此刻的心情,毫无遮掩地面对着自己的人生抉择。
她轻手轻脚地下床,借着手机微弱的光亮检查昨晚已反复确认过的考试用品。准考证上的照片里的她,眼神里还带着大三时的青涩;身份证的边缘已有些磨损,记录着这些年来无数次图书馆门禁的刷取。文具袋是母亲去年进城时特意为她买的,上面绣着简单的花纹,母亲当时说:“咱不图好看,图个结实耐用。”
她拿起那支2B铅笔,仔细端详。铅笔被削得恰到好处,笔尖不钝不锐,是她昨夜花了十分钟慢慢打磨的结果。这个动作让她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在煤油灯下为她削铅笔的样子。那时她用的铅笔都是村里小卖部最便宜的那种,常常写着写着就断了芯。父亲总是笑着说:“笔不行,人行就行。”如今父亲已经不在了,但那句话却一直陪着她。
食堂的灯光在寒冬的清晨显得格外温暖。门口挂着“祝考研学子金榜题名”的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免费的“状元餐”摆放在专门窗口:一根油条、两个鸡蛋、一碗粥。她端着餐盘,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吃个100分!”食堂阿姨笑着对她说。
任千慧点点头,心里却明白,人生的分数从来不是用一根油条两个鸡蛋就能代表的。她小口小口地吃着,感受着食物带来的暖意流遍全身。窗外,天色渐明,依稀可见几个早起的身影已经在向考场方向移动。
考场外的景象让她有些惊讶——明明离入场还有一小时,却已经聚集了数百人。寒风中,有人裹着厚厚的羽绒服,靠在墙边埋头背书,嘴唇冻得发紫却仍念念有词;有人闭目养神,做着深呼吸,白色的雾气在面前形成一团团小云朵;更多的是被父母、亲友团团围住的考生,接受着最后的叮嘱和鼓励。
“别紧张,正常发挥就行。”
“记住先易后难,别在难题上耗太久。”
“水别喝太多,中途上厕所耽误时间。”
她一个人走到角落,从包里掏出政治重点小册子,却发现自己一个字也看不进去。脑海里浮现的竟是家乡那条泥泞的小路,每逢下雨就会变得寸步难行。多年过去了,不知道那条路修好了没有?村头的王奶奶还会不会在雨天摔跤?这些看似与考研无关的思绪,却恰恰是她坚持要走这条路的初衷。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母亲发来的短信:“闺女,今天考试了吧?妈不懂那些大道理,就知道你一定能行。考完回家,妈给你包饺子。”
简单几句话,让她眼眶发热。她深吸一口气,将政治小册子放回包里。够了,已经准备了这么久,是时候直面这场决战了。
【罖尘·世界·从容赴考】
罖尘所在的城市,天空飘着细雪。
他站在酒店窗前,看着雪花静静地落在街道上,将整个世界染成纯白。这是三年来他第一次住酒店,虽然是提前一个月预订的特价房,但干净、温暖,有独立的卫生间和24小时热水,这对他来说已经足够奢侈。
昨晚,他花了很长时间整理考试用品:准考证和身份证放在透明的文件袋里,2B铅笔两支,黑色签字笔三支,还有橡皮、尺子和计算器。每一样东西都被他反复检查过,整齐地摆在床头柜上。这个习惯是从大学养成的——当你拥有的不多时,就会格外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镜子里的他,眼下有淡淡的黑眼圈,那是长期熬夜编程留下的印记。但他眼神清明,没有丝毫慌乱。
“正常发挥就好。”他对镜中的自己说。
这句话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基于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多年的自学经历让他明白,焦虑源于准备不足,而他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酒店的早餐很简单:白粥、馒头和一个水煮蛋。他吃得很少,怕吃多了会影响大脑供血。离开餐厅时,他多拿了一个苹果,准备在中午休息时吃。
去考场的路上,他戴着耳机,听着那首听了无数遍的轻音乐。雪花落在他的头发上、肩膀上,带来一丝丝凉意。路过一个公园时,他看见几个孩子正在堆雪人,欢声笑语穿透音乐传入耳中。那一刻,他忽然想起了平台上那些农村孩子——他们中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见过雪。
这个念头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教育不应该有地域之分,知识不应该有贫富之别。他创建的那个在线教育平台,虽然现在还很小,但总有一天,会像这场雪一样,覆盖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同步镜头:第一战场】
考场铃响,如同战士听到了冲锋的号角。
政治试卷分发下来的那一刻,任千慧听到了考场内不约而同的吸气声。她深吸一口气,先浏览了一遍题目,当看到分析题时,她的眼睛亮了——那道关于“乡村振兴”的题目,不正是她最熟悉的领域吗?
笔尖在答题卡上沙沙作响,像是秋日里收割稻谷的声音。她不仅答出了参考书上的知识点,更把自己的农村经历、对乡村建设的思考都写了进去。她写到家乡那条泥泞的小路,写到村民们对修路的渴望,写到基础设施完善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每一个字都发自内心,每一个观点都源于实地观察。
“如果乡村振兴只是停留在口号上,那么城乡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她在试卷上写道,“真正的振兴,是让年轻人愿意回去,让老人们有尊严地生活,让孩子们看到希望。”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城市的考场里,罖尘正在飞快地作答选择题。多年的编程训练让他的逻辑思维格外清晰,政治理论中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在他眼中就像代码中的变量和函数,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对于大题,他按照自己总结的模板有条不紊地作答:先写核心概念,再阐述理论内涵,最后结合实际分析。
他的字迹工整清晰,段落分明。在回答一道关于“科技创新”的题目时,他写到了自己创建在线教育平台的经历:“技术本身没有温度,但技术的应用可以充满人文关怀。当我们用代码搭建起知识传播的桥梁时,我们也在编织着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图景。”
下午的英语考试,对任千慧来说是一场硬仗。
阅读理解中的生词如同路障,阻挡着她前进的步伐。她稳住心神,根据上下文一点点推断,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前行。有些段落要反复读上三四遍,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汗水从她的额角渗出,她不得不停下来,深呼吸,告诉自己:“别慌,大家都一样。”
作文题目很抽象——“论变化世界中的不变价值”。她盯着题目看了几分钟,大脑一片空白。突然,罖尘平台上的那些农村孩子的面孔浮现在她眼前: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睛,那些在贫困中依然坚持学习的身影...灵感如电光石火般迸发。
她写道:“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人类价值。在我接触过的农村孩子眼中,我看到了这种价值的光芒——它不会因贫困而黯淡,不会因困境而消失。教育,正是守护这种价值的最重要途径。”
而在另一个考场,英语是罖尘的强项。他早早做完了题目,检查了两遍。在作文中,他也写到了教育公平:“技术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但它不应该成为新的不平等之源。相反,我们应该利用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和经济的限制,让每一个渴望学习的人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
【同步镜头:特殊的午餐】
中午的休息时间,比想象中更加难熬。
考点为考生提供了免费午餐:一荤一素一汤。任千慧端着餐盘,却一口也吃不下。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每一次吞咽都异常困难。她最终只喝了几口汤,然后把饭菜原封不动地还了回去。
休息室里挤满了考生,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疲惫。她找到一个角落,拿出下午专业课的笔记,却发现眼前的字在晃动。耳边传来压抑的啜泣声,她转头看去,一个女生正低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