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综历史]忘川食肆 苏明欢

10. Chapter 010 方便面(二)

小说:

[综历史]忘川食肆

作者:

苏明欢

分类:

古典言情

方便面的特性就在于此,明明瞧着不太显眼,但若是以热水一激,那瞬间激荡起的暖香便随着热气放肆地攻城略地,直往人鼻子里钻。旁观的刘邦咽了咽口水,连忙向唐棠问道,“掌柜的,这面还有吗?给我也整一碗!”

“苏某倒也想尝尝了。”

“婉儿,我们也来一碗尝尝吧!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味道呢!”

“可是,殿下您刚刚不是才用过膳了吗?”上官婉儿的目光游离至太平公主稍显圆润的小腹,看得后者小脸一红,“所以我们俩人同吃一碗不就行了!”

“好好好……”上官婉儿只得依她。

“幸好我还备了一些。”唐棠不得不为自己的先见之明鼓掌,此前她就想到了这一出,“我这就端过来。”

若说这方便面里最难复刻的内容,便是这酱料包了,那是唐棠以上等牛骨,加上各种调料历经文火熬煮,直至水分尽敛,仅余精华而成。这小小一包看似貌不惊人,实则暗藏乾坤,犹如静待时机的卧龙,只待热水一唤,便能瞬间绽放出无可匹敌的鲜美。

方便面的面条较细,虽易于入味,但一旦浸泡过久,那轻盈柔韧的面条便会失了骨力,最终化为一团难以分辨的软泥。因此待泡上五六分钟,唐棠觉着时间差不多了,便提醒道:“诸葛先生,已经可以用了。”

诸葛亮闻言便掀开碗上压着的盖子,仔细端详,只见汤汁浓郁奶白,表面漂起些浅淡的油星,模样别致的细卷面条浮在汤面,间或夹杂些饱满的肉粒与清新的蔬菜,显得格外诱人。

诸葛亮并没有急着品面,而是低头啜饮了一口面汤,还未入口,那大块牛肉的醇厚气息便已扑鼻而来,热乎的汤汁极鲜极美,还隐隐透着些蔬菜的清香,顺着喉咙落入肚中,更是让人觉得身心都一同暖和起来。

他用筷子轻轻拌动,再挑上一箸面条送入口中,迷蒙水气便随他的动作随之翻涌。那些看似细软如丝的面条,在汤汁的浸泡下变得滋味醇厚,但并非前世汤饼那般软烂毫无嚼劲,入口时在唇齿间咬动时,能感受到面条特有的滑顺与劲道。

“这味道……很不错。”品尝到预料之外的美味,诸葛亮他的脸上却没有露出多少欣喜的神色,反而怔了怔,眉宇间似乎缠绕上了新的困惑。

这困惑,并非源于这道料理本身,而是源自于那味道所勾起的无尽思绪。

诸葛亮缓缓环视周边,太平公主正毫不顾忌皇家仪态,呼噜呼噜把面条唆进嘴里,而高祖陛下则是等不及泡面的时间,竟是直接掰了块面饼开始吃了起来,那咔嚓咔嚓的声音在他的嘴里作响。

无论如何,先将这碗面吃完吧,他这样想着。

从第一口到最后一口,那滋味,既不过分浓烈,也不失其真味,如同细雨润物,吃完唇齿留香,香味久久不散。

碗里已是空空荡荡,诸葛亮却目光游离,再度陷入了沉思之中。

“诸葛先生,怎么一脸严肃的样子?”唐棠先好奇发问了,“是这面不好吃吗?”

“不,很美味。”担心唐棠误会,诸葛亮连忙答道,“我只是在想,我在这里吃到的方便面,与后世书中所提到的方便面,会是一样的吗?”

“这一碗里,不仅有面有菜,更有油有肉……”没等唐棠回答,诸葛亮又盯着空碗喃喃道,“我刚刚在想,这方便面难道是后世珍馐?可这名字,听上去又不太像。”

若是后世珍馐,那总归会取个好听的名字,这方便面的名字言简意赅,却粗俗直白,还不如此前苏轼所提到的棋子面呢。

“刚刚先生所品尝的面,与后世相比,自然味道要好上几分。”唐棠笑吟吟地说道,“就比如那汤的滋味会寡淡一些,面的口感有所欠缺,牛肉也不会那般大块。”

毕竟是经唐棠这位忘川名厨烹制而成的方便面,比起后世的工业制品,在味道这方面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唐棠听闻后世有个笑话,说这方便面就算卖上一万桶,那头牛大概也只刚刚受了点皮外伤,由此可见那方便面里的牛肉当真只有点碎屑,哪似她这般大气。

“但是,抛开味道不谈,这面里的东西可是不多不少。”唐棠认真说道,“刚刚先生所说的面、菜、油、肉,这方便面里应有尽有,若依口味不同,还有炖鸡、鱼板、鲜虾等诸多类型呢。”

“听上去还挺不错的!那掌柜的下次要不再做个鲜虾的尝尝?”太平公主提议道,见唐棠的目光瞥过来,似乎有些不善,再回想起刚刚后厨里的繁复工序,又当场改口,“呃,不一定是方便面嘛,就普通的面也行。”

“所以,我刚刚一直在想,那书中所言,为何会是方便面呢?”饶是以丞相之智,这个问题也是困扰了他好半天,为何后世之人,偏偏要以方便面来助自己北伐呢?

“这……”听闻诸葛亮所言,上官婉儿也想不出答案,不禁陷入了思索。

“哈哈……”苏轼却是忍不住笑出声来,“丞相不必思虑太多,我想那后世之人,只是将这方便面视作糟糠一类的果腹之物,想着若兵粮不尽,汉军不必担忧辎重之困,能否一举踏平吴魏,光复汉室。”

“果腹之物?”诸葛亮早已见惯大风大浪,表情总是那般云淡风轻,但听到苏轼这番话时,却还是露出了些微惊异神色,“后世之人,竟以此等美味为果腹之物?”

即便如唐棠所言,这后世的方便面比起他刚刚所品尝到的有所差别,但总归是汉时难得一见的美味珍馐。后世竟以此比作糟糠,实在超乎诸葛亮的想象。

“是啊,你可要知道,后世寻常人家若是不吝钱财,可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得上螃蟹的呢。”苏轼还是对那螃蟹念念不忘,“这方便面就如棋子面一般,冲泡简易,不过是后世应急时偶尔用上一番罢了。”

“原来如此。”诸葛亮长舒一口气,书中疑问自然厘清,他沉默片刻,却是摇了摇头,“若是有不限数量的方便面,我汉军所至,岂止北伐,又何止吴魏。”

诸葛亮不禁回想起汉建兴十二年,那时先帝已崩殂十余年,曾经的故友也飘零散落,兵少将寡的北伐之路,终究是到了无力回天的尽头。而他自己也病殁于五丈原,再也不能兴复汉室。

若当真有粮草不断,那北伐之路,又当如何呢?

“依我所见,能提出这般说辞的,大概是后世稚童吧。”上官婉儿分析道,“习惯了太平岁月,不曾挨过饥馑,也不曾见过战乱,才会有如此天真构想。”

食肆内一时沉默不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易子相食,以骨为薪,这不仅是三国时期,更是每一个乱世的真实写照。

在那时,对于黎民百姓来说,哪怕每日能吃到一碗飘着糟糠米皮的米汤都算奢侈,更何况方便面这等美味。

“呼……这时节,喝上一碗热汤可真舒服。”角落里的刘邦把喝得精光的碗放下,咂了咂嘴,说道,“若真有源源不断的方便面,哪里还需要北伐,只需传令四野,入蜀地者,泡面管够,我包管一年不到,蜀地人口便可倍增。”

诸葛亮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三国时期民不聊生,天下多战乱,逃荒者不计其数,若真有一地粮食充裕,开关纳民,那人口何止倍增之数。

“正是正是!”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