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纯粹的封建时代,这种情节,已经是百姓对于清明政府的最高幻想了,一个青天大老爷,带着江湖侠客,共同守护一方和平。
但在此时,皇帝被赶下台,屡次试图复辟又不成事,各种主义啊政党啊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还有各路军阀试图自立的闹剧。
但凡不是身处深山老林一点外界信息都接触不到的身份,都很难再把运行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下的短暂又虚幻的明君贤臣时期当做最高幻想。
幻想依然是幻想,但对处于混乱时期的百姓来说,像楚惊鸿这种,民间力量的联合维护正义,并因此倒逼政府做出改变,反而更符合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的主旋律。
从这个角度来说,《楚惊鸿探幽录》的初设设定虽然并没有那么复杂,但随着书写,这个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其实也不完全受杨金穗个人意志控制了。
更像是她在这个时代生活十几年的那些思考和感触,融合成一种潜意识,推动着这个故事这般发展下去。
这种设定的新奇性,以及和特殊时代主流需求的契合性,才让这本书以杨金穗未曾预想的热度火了起来。
在此之后的作品,即使是她写的,即使依然是武侠和推理的结合,也很难复刻这种出圈程度。
就像她前世看网文似的,清穿文素有清穿四大山的说法,好像自那四本书之后的小说都远远不如似的。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论文笔论情节张力,后面也有很多不错的作品,但奈何读者的清穿小说启蒙读物就是开头那几本,后面的就显得“除去巫山不是云”了。
当然,山顶的位置没有拥挤到只站的下一个人,以妙笔生的文笔老练程度,如果他彻底分析明白《楚惊鸿探幽录》闯出来的原因,抓住灵魂进行创作,未必不能写出一本更好的作品。
奈何他为了赶上这波热潮,匆匆上马,只套了个壳子,便想着踩《楚惊鸿探幽录》上位,那就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毕竟,这本书有个最大的雷点还没爆出来呢。
不是王傲君走一路开一路后宫的行为,这虽然也算是个小雷点,但以目前的大众观念来说,应该只有部分支持着新婚姻制度和保障女性权益的进步人士会觉得不适,更多读者是不太在意的。
真正的雷点,是政治立场啊亲。
这一雷点,在开始的部分还不明显,毕竟很多剧情还没铺设开,杨金穗也只是通过妙笔生拉踩她的那篇文章敏锐地感觉到有哪里不太对劲,这一点,对于她这个前世网络冲浪选手来说,并不难。
毕竟身份政治一度是网络上很多人站队、贴标签、彼此攻击的利器,为了不被纠缠,发言之前先叠甲并审核自己的文字有没有不严谨表述,已经成了很多爱上网但怕麻烦的人的下意识行为。
这就包括杨金穗。有这样的经历,杨金穗自然也能很敏锐察觉到妙笔生拉踩她时对于国仇家恨的轻慢。
当然,她的道德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当下并没有直接拿这点带节奏,只是留了个引子,若是对方真如她猜测那样歪屁股,她就可以拿出来攻击了,若是对方并没有这种问题,她也不会随意带节奏。
而目前来看,妙笔生真如她所想的那样,政治立场出了问题。
她其实也很好奇,妙笔生是真的如文中的主角三观那样,觉得国仇家恨可以轻易抛开,还是为了讨好某方势力刻意做出的姿态?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设定,没人点明的时候或许很多读者会被剧情迷惑而忽略这种立场上的偏移,但一旦被人点明,反噬就会来得很快。
会有人点明吗?当然会有了。
杨金穗都看出来了,怎么还能让他在外面乱蹦跶呢。
她又不是什么“你打了我左脸,我再把右脸伸过去让你打”的宽容人物。
她秉持的是,“你打了我左脸,我要把你头拧掉”的理念。
对于杨金穗想在采访稿中夹带私货攻击妙笔生的行为,李记者内心是支持的,但真要做起来,还是颇为为难。
他最近在编辑部的处境好了一些,毕竟主编力推的亲侄子的采访稿虽然获得了预计中的热度,但骂声居多。
此时的新闻行业从业者还不是营销号时代,被数据追得精疲力尽,选择抛弃很多底线去追逐热度和数据上的胜人一筹。
此时的新闻人,除了一部分收钱办事的,很多还是“爷们儿要脸”的心理,热度高固然好,但被骂就很痛苦了。
被骂但是知道自己是正当的、正义的,那还能安慰自己“虽千万人吾往矣”,被骂又知道自己被骂的不冤,那就很难不退缩了。
主编发现自己力推的侄子没获得预想中的成绩,反倒是李记者误打误撞采访的身是客最近的受认可度更高,对李记者说不上器重,但也同意了刊登对方的采访稿。
当然,不会给那么多版面,要求他删到一半的字数,这也算是合理要求,毕竟一些内容在《京报》已经刊登,新作的设定介绍,也过了时效,没必要刊登了。
同时,主编还要他来和杨金穗要到一点独家新闻,比如对业内其他作家的评价,最好是有争议一点的批评性言论,或者是私生活的事情——正好今天她在报纸上刊登了和任家并无关系的启事,这就很值得拿出来说说嘛。
无论是增加什么内容,在主编审稿的时候,都不会允许攻击妙笔生新作的内容上报,毕竟这可是《文艺报》连载的作品,被这么攻击了,报纸的销量可怎么办?报纸的名声还要不要?
杨金穗很直白地问:“你们报纸当然可以不登,我也可以不说,但你们管得了别的报纸吗?管得了别的作家吗?这又不是什么很难看出来的问题,总会有人指明的,到时候你们不是更被动?
更何况,妙笔生和你们不过是暂时合作的关系,没有必要拿报纸的名声为他背书吧,还不如及时止损。”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