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算盘:商业帝国 会入天地春

50. 垂死挣扎

小说:

算盘:商业帝国

作者:

会入天地春

分类:

现代言情

香港渣打银行大厦的顶层会议室内,雨水在落地窗上划出扭曲的痕迹。颜旭面前摊开着七份资产出售协议,每一份都薄如蝉翼,却重若千钧。

"智能家居业务,作价八千万美元。"投行代表推了推金丝眼镜,"这个价格只有去年估值的三分之一,但买家要求三天内完成交割。"

颜旭的指尖在"智能家居事业部"的字样上停留。他想起三年前收购这家公司时,创始人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颜总,我们终于可以实现智能家居国产化的梦想了。"如今,这份梦想将被折价出售,换取三个月的现金流。

秦风低声补充:"对方是通天集团的关联基金。"

会议室陷入死寂,只有中央空调的嗡鸣声。颜旭拿起钢笔,在签名处停顿片刻,突然转向律师:"加上竞业条款,保证原团队至少保留60%的岗位。"

"这会影响交易对价..."投行代表急忙劝阻。

"那就再降五百万。"颜旭的笔尖已经落在纸上,墨水在特种纸上洇开小小的墨团,"人比钱重要。"

接下来的四个小时里,他签下了五份类似的协议。云计算子公司、物联网平台、甚至包括他个人早期投资的AI初创公司股权,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业务,如今都变成了财务报表上待售的数字。

当签署到最后一份文件时,他的右手微微发颤。这是将他个人名下所有资产抵押的协议——包括深水湾的别墅、上市时认购的股票、甚至母亲留下的那套老宅。

"颜先生,您确定要签署个人无限担保吗?"银行风控主管的声音带着不忍,"这意味着如果公司最终..."

"我知道后果。"颜旭打断他,从公文包取出一个紫檀木盒子。

当他打开盒盖时,会议室里响起细微的抽气声。那架修复过的紫檀木算盘静静躺在绒布上,金缮工艺让裂纹变成了精美的纹路。评估师小心地捧起算盘,在专业灯光下仔细端详。

"明代紫檀木算盘,金缮修复,评估价一百二十万。"评估师的声音有些发颤,"但它的历史价值..."

"就按这个价抵押。"颜旭平静地说,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那架算盘。他想起母亲手把手教他珠算的童年,想起创业初期每个用这架算盘核对账目的深夜,想起上市那天母亲摸着算盘说"要记住根本"。

银行专员递过厚厚的抵押文件,颜旭翻到签名页时突然问道:"如果...最终需要执行抵押,这架算盘会怎么处理?"

"会进入公开拍卖程序,但我们可以尽量寻找合适的收藏家..."

"不必了。"颜旭飞快地签下名字,"就按流程走吧。"

当他放下笔时,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维多利亚港的能见度几乎为零,那些曾经璀璨的霓虹灯牌都隐没在雨幕中。

秦风红着眼睛递来下一份文件,声音哽咽:"颜总,其实不必..."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银行行长时吗?"颜旭突然笑了笑,"那时我们连抵押物都拿不出来,你连夜做了两百页的PPT。"

"那时我们一无所有,所以无所畏惧。"

"现在我们也一样。"颜旭站起身,整理了下西装,"走吧,去看看研发中心。听说'琉璃3.0'的测试有了新进展。"

当他走出会议室时,身后的投行代表正在低声通话:"对,已经签完了...真是疯了..."

电梯镜面里,颜旭看见自己的倒影。领带依旧笔挺,西装依旧合身,但眼神已经不同——那里面不再有上市时的踌躇满志,也不再有面对收购时的锋芒毕露,只剩下一种近乎悲壮的坚定。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更是一个守护者。守护着那些还在实验室里熬夜的工程师,守护着产业链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守护着一个国家在半导体领域最后的火种。

口袋里的手机震动,是医院发来的母亲病情报告。他看了一眼,平静地关上电梯门。在数字跳动的红色光芒中,他轻轻抚摸了下口袋里的算盘珠子。这一次,他赌上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一代人的梦想。

深夜的新旭日研发中心,走廊尽头的实验室还亮着灯。颜旭推开虚掩的门,看见首席技术官张工正独自收拾着工作台。那个曾经堆满芯片图纸和示波器的台面,如今只剩下一个褪色的马克杯——杯身上印着"第一代基带芯片研发纪念"的字样。

"决定好了?"颜旭的声音在空旷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张工没有回头,继续小心翼翼地将一本1998年的工作日志塞进纸箱。"医生说我的胃再也经不起熬夜了。"他苦笑着指了指桌上的药瓶,"老婆昨天带着孩子回娘家了,说这个家有没有我都一样。"

颜旭走到窗前,望着楼下停车场里那辆熟悉的银色轿车——它的保险即将到期,但张工始终没有去续保。这辆车曾载着他们跑遍全国寻找供应商,在暴雨中赶往合肥的芯片代工厂,如今却像它的主人一样疲惫。

"记得我们在这里熬过的第一个通宵吗?"颜旭的手指轻轻划过窗台上一道焦痕,"测试仪器短路起火,你用灭火器扑救的样子像个孩子。"

张工终于转过身,眼角深深的皱纹在荧光灯下格外明显。"那时我们以为只要解决技术难题就够了。"他的声音沙哑,"没想到最难的不是技术。"

实验室的角落还放着那张破旧的沙发,曾经有多少个夜晚,他们轮流在上面小憩,醒来继续调试代码。如今沙发上堆满了待处理的文件,像一座即将崩塌的小山。

两人默契地走向公司附近那家营业到凌晨的大排档。老板娘看见他们,熟练地引到最里面的卡座,端上温好的黄酒——这是他们庆祝每个技术突破时的固定位置。

"琉璃3.0的架构其实已经成熟了。"张工突然开口,用筷子在桌上画着示意图,"如果...如果还有下一轮融资..."

颜旭为他斟满酒:"新加坡的主权基金下周来做尽调。"

两人同时沉默。他们都明白,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这不过是又一个希望渺茫的机会。

张工从口袋里掏出一枚芯片样本,在昏暗的灯光下,琉璃封装折射出微弱的光芒。"这是我们第一个完全自主设计的处理器。"他的指尖轻轻摩挲着芯片边缘,"就像自己的孩子。"

颜旭想起二十年前,张工放弃美国的高薪职位回国,在邮电局的仓库里和他一起搭建第一个实验室。当时这个意气风发的MIT博士说:"我们要让中国芯片在世界有一席之地。"如今,这个梦想似乎越来越远。

"老大,我..."张工的声音突然哽咽,"我撑不住了,对不起。"

颜旭举起酒杯,与他轻轻相碰。"是我对不起你们,"他的目光掠过窗外新旭日大厦的轮廓,"没能带大家走到晴天。"

结账时,老板娘执意不肯收钱。"张工帮我们修好过收银系统,"她红着眼睛说,"一直没机会谢您。"

回公司的路上,两人在十字路口停下。雨丝在路灯下闪闪发亮,像无数碎裂的琉璃。

"别送我了。"张工握紧行李箱的拉杆,"让我自己走吧。"

颜旭站在原地,看着那个曾经挺拔的背影渐渐佝偻,消失在雨夜中。他想起母亲常说:同舟共济易,风雨离散难。

回到办公室,他发现张工在桌上留了封信。没有告别的话语,只有密密麻麻的技术笔记——关于"琉璃3.0"尚未解决的所有技术难题的思考,最后一页写着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颜旭打开保险柜,取出那架紫檀木算盘。在台灯下,他轻轻拨动珠子,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算盘横梁上,不知何时多了一道新的刻痕——那是张工离开前,最后一次核对研发预算时留下的。窗外,东方既白。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