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小说免费阅读 ggds.cc
第129章大汉的权力变更
在这世间,要做成一件事,总是有万般艰难。
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的利益不一致。
分配利益这件事,非常难。
能够做好这件事的,都是领袖。
而且分配利益,往往不仅仅要靠人,更多的还得靠制度。
如果李衡搞点纸,搞点盐,搞点糖,就能增加季汉的国力,这恐怕是天方夜谭。
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做保正,钱只会流向权力的口袋。
权力的大小和国力的强弱是没有关联的。
“自然是秉公处理。”李衡接过话。
诸葛亮是一个行事鲜明的人,他以法家治国。
“镡纶绝对没有活路了,镡承也将会收到牵连,可能会被罢官。”
鲁芝说道:“若是如此,恐怕益州人士对李公的意见会更大。”
“益州人士内部也并非一团和气,意见大的以谯周这些人为主,江州都督李福,谏议大夫杜琼这些人只会旁观。”
“而且我们手里掌握了太府寺,与谁合作,让谁赚到钱,是我们说得算。”
鲁芝却说道:“用钱来笼络地方世家,未必能成事,这些地方世家并不缺钱,他们的影响力极大,他们更在乎的是自我保护。”
“这世间哪有不想要钱的?”李衡笑道,“即便是魏主也缺钱,有时候你不赚钱,钱就必然被别人赚走,别人把钱赚走后,就会变得更加强大,你就相对变弱小了。”
鲁芝不由得点头。
这个世界不是静态的,而是随时在流动的。
不进则退,才是真相。
鲁芝这个时候才深切明白了,李衡为什么要设立一个太府寺。
这个衙署实在太重要了,它把新兴产业全部归纳进来。
马颙突然问道:“那下一步如何?”
“现在物流商社情况如何?”李衡问鲁芝。
“目前已经筹备了三百人,调运了好几批商品到巴郡,但若是再继续增派人,恐怕是不行了,毕竟京师人口有限。”鲁芝说道,“大司农下面的官员已经找过下官好几次。”
李衡说道:“所以还是得等李骧的答复,只要李家愿意接江州造纸所,就可以节省一些从京师到巴郡的物流。”
说完,李衡站起来,来回走动起来。
“李公有何事忧愁?”
李衡突然看着鲁芝,问道:“若是我要组建十万大军,需要多少口粮?”
鲁芝愣了一下,回答道:“十万大军,若是算上行军和平日折损,十万大军每月消耗恐怕有近十万石,若是李公要行非常之事,恐怕至少要准备百万石的粮食。”
李衡又为难起来。
真的要打起来,肯定不知百万石粮食。
水师至少操练三年才能动手。
而且筹备兵力恐怕都需要一年。
养四年的水师,需要近五百万石粮食。
不同距离损耗不同,最合理的是至少七百万石。
每年近两百万石。
更可怕的是,接下来还不止一条战线。
关中的战线比荆州战线更消耗资源,关中的粮食只能从关中、汉中两个地方抽取。
从成都抽是不现实的。
荆州战线向从汉中抽粮食也是不现实的。
成都想要供给十万水师三四年,倒也勉强可以,可延伸的问题就会出现了。
什么延伸的问题呢?
假设用成都以及周边来供给荆州战线,季汉的世家必然会将相当一部分压力转移到百姓身上,百姓将会非常痛苦。
这种强行抽调粮食的问题,很快会引发争执问题。
这个逻辑就和现在曹叡在魏国“就加四斤”是一个道理。
它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牵连整个国家的政治和民生问题。
说到底,季汉资源薄。
想要两线开展,就不可能用本土来供给军队。
所以回到纳商司的问题上,还是得把经济输出搞起来。
而经济输出这个战略,又牵涉到内部利益分配问题。
最后归根结底,就是制度问题和各方协调问题。
李衡又问道:“巴郡自贸邑一年卖纸最多能赚多少?”
鲁芝说道:“假设一年孙吴买一百万张纸,我们到手的粮食能有三万石。”
显然是远远不够,而且这里面有大量的粮食消耗。
李衡脑瓜子转得飞快起来。
精盐、糖、布匹、丝绸、青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