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混在三国当武将 放鸽子

6. 第 6 章

小说:

混在三国当武将

作者:

放鸽子

分类:

穿越架空

虞临在诸葛亮家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对两位当事人而言,自然是各有各的乐在其中,并未意识到光阴流逝之快。

而在旁观的那几位不曾与虞临谋面的友人们眼中,这无疑就显得十分稀奇了。

须知孔明虽退藏于密,于山中结庐,不叫闲客造门,知情者却晓他灵慧若神,志存高远,自比于管仲、乐毅。

寻常人根本无法入他的眼,更别说同他朝夕相处,一住便是月余。

刚结束对临郡另一位友人的拜访、初初归来的崔钧对此并不知情,只不解诸葛亮怎越发深居浅出,连着好几回的雅集都未现身。

这天仍不见人,他按捺不住了,正要备马上山寻人,就碰见了难得落单的二人共友徐庶,他赶紧凑了过去:“元直近来可好?”

一番简单的寒暄后,他直奔主题:“孔明可好?不知为何,我已许久不曾见他。”

不等徐庶回答,他已自顾自地提出了邀请:“若元直明日得暇,不妨食时一过便与我同去探望,也好彼此有个照应?”

长居南郡者皆知那山中草深林密,虎患猖獗,哪怕是再老练的猎户也不会妄自托大。

徐庶道:“州平这可是问对人了,我的确知晓其中缘由。孔明方得新友,甚亲爱之,每日促席并榻,同床眠卧,或潜心治学,或登山攀涧,逍遥优逸,常叹恨不早识虞子至。”

说到这里,他自己都感觉心里酸酸的,说不清楚更羡慕哪一位。

看着目瞪口呆的崔钧,他不禁笑了笑:“在这种情形下,孔明又如何会舍得下山呢?”

“虞子至?”崔钧在震惊过后,捕捉到了这个陌生的名字。

他喃喃重复几次,猜测道:“此君可是出自会稽虞氏?”

崔钧出身自赫赫有名之博陵崔氏,其父崔烈为幽州名士,后以三百万钱“购入”三公之位并不以为耻,叫他深为厌恶,从此以表字州平作名自称,以示对崔烈划清界限的坚定意志。

也正因出自世家大族,受耳濡目染,即便是江表素来被北地士人轻蔑地视作“貉子”的南方衣冠,他也具备一定了解。

徐庶怔了怔,坦言相告道:“关于这点,子至不曾言明,听他说话,倒不似南地人士。”

出于对虞临的尊重,他之前一直有意忽略这些细节,不曾细思。

现崔钧问起,他也感到很是奇妙:他曾四处游学,知晓各地口音上的差距,哪怕十里不同音,口齿腔调间总会有些特点,至少能分辨出籍贯的大致方位。

偏偏在虞临身上,他完全察觉不到这些——确切地说,是虞临同他对话时很自然地用着与他相似的豫州口音,而与孔明对话时,则很流畅地切换成了残存了些许徐州口音的语调。

崔钧则误会了这份迟疑背后的含义。

虞姓并不多见,为衣冠士族者更是凤毛麟角。

当他再次开口猜测时,语气里就带了几分笃定了:“应是陈国虞公之后。”

让一位北地望族胄子相信南边所谓的士冠有经天纬地之才,显然不如认为对方为蓝田生玉,只因群凶肆虐、四海未宁而被迫与他们一般流落南地。

徐庶当然清楚崔钧口中的陈国虞公是何许人也:于顺帝朝曾官至司隶校尉、后为尚书令,以刚正不阿、正直无私素著的虞诩虞升卿。

另两位位列三公的虞姓则分别为明帝时期的太尉虞延与桓帝时期的司空虞放,皆是陈留人士。

他心念微动,模棱两可地说:“倒也不无可能。”

观虞君形容气貌、言谈举止,任谁都不会认为其非出身名门世家……只不知晓为何之前一直未曾扬名。

莫不是家道曾因获罪而中落,才无法替他造势?

又或是其家族惧美玉与群邪共处而将害及身,宁可深藏以避之?

徐庶沉吟着,而崔钧对这位能将他眼光心气皆高的孔明贤弟惹得不愿下山的虞子至,此时已是好奇到了极点。

横竖他既无官职在身,又因家世优越而无需为生计奔波,多的是闲暇来满足好奇心,提前离开这场雅集也不打紧。

见才过日中,他索性连明天也不等了,提议道:“能令孔明引为密友,真不知那位虞君是何等龙章凤姿,惊才绝艳,叫我也甚是倾慕。不知可否劳烦元直,为我引荐一二?”

“州平说笑了,这怎称得上是劳烦?”徐庶一口应下,只在中途忽然想起一点,提醒道:“子至好文学,然性好缄默,不以有唇吻称道。”

崔钧心领神会,笑道:“必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了!”

事实上,沉稳练达、少言寡语者,远比夸夸其谈,好溢美之人更叫他欣赏喜爱。

徐庶笑着颔首。

出于谨慎起见,崔钧特意带上了五名较为强壮的随从一同进山,就为提防沿途猛兽。

只不为何,此行却顺畅异常,莫说是叫人深为忌惮的虎豹了,就连每逢春夏之际尤为性戾的雄鹿也未见过。

“这究竟是怎么了?”

崔钧诧异于以往频频出没、总让人防不胜防的兽患的销声匿迹,多少猜到原因的徐庶则轻咳一声。

“此事说来话长。”

听着徐庶的讲述,崔钧的眼睛抑制不住地越瞪越大,惊诧震撼之情溢于言表,心里对见着虞临也愈发感到期待了。

只二人从未想到的是,当他们跋山涉水,终于在哺食刚过时抵达草庐时,见到却是这么一番情景:那位文武兼资、御虎若神的奇才,与他们那位秀出高峙、英才俊伟的好友,既未抚琴谈经,也未坐而论道。

而正毫不在意地蹲在地上,聚精会神地与彼此探讨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农具?

“元直,州平来了?”

似乎是被虞临提醒,原本皱眉沉思着的诸葛亮抬起头来,向二位看呆了的好友随意拱了下手,就算打过招呼了:“我与子至正忙着,你们不妨先坐,我稍后便来招待你们。”

徐庶回过神来,本还想打趣几句,袍袂就被崔钧给轻轻地拽了下。

他微惑偏首,便见友人神色恍然,像被定住了,视线则旁若无人地落在一道侧影上。

是在看子至?

既然崔钧对此毫无意见,徐庶没有多想,当然是顺着诸葛亮的话,跟有点魂不守舍的友人坐到一边,直到田地里那两位对那灰不溜秋的铁块研究过了瘾,才朝他们走来。

“我当你们二位成日耽学好古,谈经论道,”简单介绍虞临与崔钧相识后,徐庶揶揄起了诸葛亮:“你好躬耕便罢了,怎还带着子至一同研究起铁块的学问了?”

“春钹两刃,为刈草之用。若依子至所言加巧,力微者将大为受益,利或有十倍。”诸葛亮纠正了友人关于‘铁块’的粗暴描述后,感慨万千地看了眼神情平淡的虞临,解释道:“我屋中所储之书,子至于前日便已读完了。”

一方面是由于虞临与他相似,都不求精熟,只好大略;加上虞临博闻强记,一本书只飞速翻上两三回,内容基本就记得大差不差了;另一方面则是虞临精力之充沛远胜常人,一日只睡不到两个时辰,就已足够。

待他于侵晨起身,就看到虞临无声坐于窗畔小榻上,姿容闲散而静雅,凭太阴之凝华而默读的朦胧轮廓,恍然间如见神人。

虞临话虽称得上极少,每言却必有物,且生活颇具情趣。

无论农耕机巧,登闪越涧,御兽狩禽……光对方信手展现出的这些,就已叫他眼花缭乱。

诸葛亮从他的漫不经心中隐约感觉出,自己恐怕只是管中窥豹。

最叫他惆怅和遗憾的还是,根本不等他从神异的对方身上发掘出更多,恐怕虞临很快就要向他辞行了。

徐庶颔首,感叹道:“子至读书,颇似孔明。”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