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千份考卷全部密封,送入贡院阅卷。
此事由知贡举的官员负责。
科举阅卷非常严格,糊名、抄录,然后送到阅卷官手中评定。
按照往常的惯例,先从第一科开始,但是今年特殊,阅卷的顺序倒过来,先从策论开始阅卷。
原因很简单,枢密使童贯准备前往西夏开战,他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对策。
当然,此事也经过宋徽宗的同意。
卷子糊名、抄录后送到国子监博士手中筛选。
最后,10份卷子送到了枢密使童贯手中。
国子监祭酒董逸指着10份卷子,说道:
“童枢密,这10份时务策为最佳,请过目。”
童贯从头开始,一份一份审阅,时而点头、时而摇头。
这些答卷,都有些道理,但没有很好的。
直到最后两份,童贯眼前一亮:
“此人精通朝政,对我朝、西夏局势洞若观火,难能可贵!”
董逸看了一眼,点头道:
“我也觉得不错,作为举人,对朝政能有如此见解,非常不错。”
“不过,这一份也很好。”
董逸指了指最后一份。
童贯把卷子放好,拿起最后一份。
只看了几行字,童贯的脸色便严肃起来:
“堡寨推进、步步蚕食、重金诱降、瓦解内部!”
“嘶...”
童贯把卷子放在桌上,仔细阅读每一个字。
许久...童贯直起身子,惊呼道:
“此子懂兵法、有权某!”
如果说刚才那份卷子对朝政很了解,那么这份卷子就是给出了具体的方略。
“我当时看到这份卷子,也是惊讶。”
“此子不仅知晓西夏虚实,还知道边关局势,给出了用兵策略。”
童贯再次阅读,把里面的方略全部记下了。
“此子虽然懂得方略,但毕竟小气了。”
董逸脸色愕然...
童贯继续说道:“他只说了用兵之方略,却没有宏观坐而论道,所以...他第二!”
嘴上这么说,童贯很好奇,这个考生叫什么。
刺啦!
童贯撕开了糊名的纸,见到两个字:
武松!
“童枢密,不可!”
董逸吓了一跳,阅卷不能看名字,这是规矩。
“我已经定了他第二,看又何妨!”
说罢,童贯又撕开另一张卷子的名字:
李杰!
“就这么定了,李杰时务策第一、武松第二!”
“其余的卷子你们看吧,我明日还要启程赶往秦凤路。”
“对了,这份卷子我带走!”
童贯把武松的时务策答卷塞进袖子,扬长而去,留下董逸一个人凌乱不堪。
若是其他人,他敢去宋徽宗面前告状。
可童贯是徽宗的宠臣,说了也没用。
无可奈何,董逸抱着剩下九份卷子回到阅卷室。
国子监博士胡瑗和其他几人候着。
“祭酒,枢密使定了名次吗?”
董逸把卷子放在,叹息道:
“定了第一、第二名。”
“谁是第一?”
董逸把撕开的卷子拿出来,说道:
“李杰第一。”
其他人追问道:“谁是第二?”
“武松第二。”
国子监博士胡瑗心里咯噔一下。
恩州府解试的时候,胡瑗是主考官,他非常看好武松。
这次省试,武松到了汴梁,按理说,他们应该见一面。
但是为了避嫌,胡瑗一直忍着没去。
听闻武松定为第二,胡瑗心里有些不爽。
他觉得武松应该第一才对。
“武松是哪一张卷子?”
胡瑗追问,董逸说道:“就是那张:堡寨推进、步步蚕食、重金诱降、瓦解内部的卷子。”
胡瑗找了一下,没见到。
“卷子呢?武松的卷子呢?”
董逸无奈地摇头道:
“枢密使拿走了,他说..他要那张卷子,明日出发前往秦凤路。”
胡瑗差点气炸了,嚷嚷道:
“岂可如此、岂可如此!”
“枢密使拿走武松的卷子,那便是定边良策,为何武松判为第二?”
“武松明明就是第一,我要到圣上那里告状!”
董逸心里也不爽,但是没办法。
“胡博士,噤声!”
“你到圣上那里告状,又能如何?”
“武松虽然时务策判为第二,但还有两科,最后的名次尚未定下。”
省试最后的排名按照三科平均分,所以武松还有翻身的机会。
“祭酒,童枢密为何定武松第二?”
“他说武松小气了。”
胡瑗愤愤不平,讥讽道:
“我看童枢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