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点了点头。
常富重重拍了下大腿:“这个主意咱们从前怎么没想到呢?食客不上门,我们可以送出去啊?!这还能愁没有顾客吗?”
李银花先前已亮起眼神,想了想,又叹了口气:“可餐食做好是一个价格,差人专送一趟,脚程费也不少,一来一回过去,路上也得许久……说不准,等送过去菜就凉了。”
“况且咱们这地方附近住的都是寻常人家。近处的走两步也就能来吃了,没打出名气,远处的又没什么人会特地来吃这一顿。专程去送的话,人手不足,价格还贵些。这可如何是好?”
原来如此!
看来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现阶段的服务不达标。怪就怪在人力跑着送餐太麻烦了,如果古代有小电驴就好了……
想到这里,常青又开始悼念自己新买的小电驴。
现下骑电动车送餐不现实,自行车也难造。她从前修过好多次自行车,早已经对自行车的构造滚瓜烂熟。虽说这东西也不需要用电,可是铰链、橡胶皮底,哪一样都是古代够不着的。就算是勉强花重金打造出来,恐怕在这曲里拐弯的路面上骑着,没几日便坏了。
看来还是得腿儿着,不过问题不大,最多也就是多跑跑步锻炼身体,这个她在行。从前每天爬上爬下,运动量也不算小。
她琢磨了一会儿,信誓旦旦冲三人道:“爹,娘,大哥,送饭这事儿我来做,保管让咱家的招牌打出去!”
李银花又是心酸又是心疼:“怎么能让你去送饭?你身子才好,又不大认识这附近,最多雇几个伙计做。”
女儿原先就孝顺,虽然话不多,却很拗,打了主意的事情非得做。如今这一招,又是如此,实在令人心疼。
常青道:“娘,你放心吧,我能解决好送饭的事儿,不会累着自己的!”
听她如此保证,大家虽不抱什么指望,却也感动于她有心帮衬,于是应了声便又开始话家常。常富和李银花俩人对了眼色,预备着回头再想想怎么处理。
一家人便开始热热闹闹地吃饭,时不时聊些有趣的话题,倒让常青觉得古怪的温暖。
吃过饭后,已是天色渐晚,收拾过杯盘碗筷以后几人便都各自回了屋子。
夫妻俩去了正屋,估计是去商议今后的计划。常洪洪每日起早备菜,现在已经是有些困倦,早早回屋歇下了。
常青则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四下打量着。
这间房是常青青原先的卧室,虽说是卧室,却因为一家人才搬来不久,也没太多东西和痕迹。
常青在这间屋子里翻了半天,只翻出些女儿家爱收集的小物件,首饰巾帕之类的,却也都不是什么昂贵物事。除此之外,也没什么书信之类的,最多有些画本,涂了点乱七八糟的痕迹。
便是常青青活到十六岁所有的东西了。
她规规矩矩将这些东西收在了盒子里,为免别人发现,也没敢立牌,只郑重冲盒子鞠了三个躬。
内心默念道,妹妹,一路走好。
不过屋内却并没有什么动静,也没有常青青的魂魄出来与她对话。
常青松了口气。
无论如何,她都还是非常感谢自己能有再活一世的机会的。虽然是什么都不便利的古代,可她现在这个身份有爹有娘有兄长,一家子感情深厚互相扶持,她身体健全,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只是可惜了常青青,一个年纪大好的姑娘,便就这样没了。算算年纪,常青青没的时候,还比她前世小三岁呢。
她又安慰自己,说不准常青青也像她一样,穿到了一个什么别的人身上,过上更好的日子了。
思及此处,她又冲那盒子鞠了三个躬。
无论如何,从今天起,她就是常青青了。
她一定会借着这次机会努力生活,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常家度过这次难关的!
常青青心里暗自发誓。
古代时候天黑得早,为了省油钱,往往不怎么点灯,日落便睡了。这会儿常青青屋里头的桌案上只燃着一点豆灯,将灭不灭的。
她原来想借着烛火赏看下屋里的样子,可灯光昏黄,又想起常家如今一文钱掰成两半花的境况,她索性一口气吹灭了烛火,躺在床上闭着眼睛。
常家的铺面在西南角,周遭来往的过路人众多,总有进京临时住在客栈里的、懒得出门的。
她明天可以先沿街散出去些传单,打响了招牌,再给下了贴的食客送餐上门去。头几回可以不收配送费,等到了后头人们习惯吃常记的饭了,便可以正常收费了。
当然,要想配送,也得有个起送价,还得有些包装的费用。一份餐食的配送定价不用太贵,方圆一里按十文来定,两里按二十文,距离越远价格越高……
常青青把先前送外卖时学到的餐馆和平台的定价策略一口气全搬运了过来,满脑子都想着怎么盘活常记。不知不觉困意萌生,缓缓睡了过去。
*
常家的酒楼不大,不是那些城里头奢华的酒楼,动辄一桌餐食几两银子的那种。最多算是个平民百姓都能吃得起的小馆子,几人相约来酒楼吃一顿,也就是个四五百文,花不了太多钱。
经过常青青昨天一天的观察,这地方的一文钱的购买力差不多相当于前世的五毛钱。平日街上吃个饼子什么的,也就是十来文,相差不大。
所以说,她家的酒楼,也就是人均百八十块钱的餐馆,放在京城,价格不算太贵。
常青青昨日尝过常富的手艺,称得上是无可挑剔,也难怪他如此托大,将一身积蓄都压在了这铺面上。可做得一手好菜却没能打出招牌,这铺面位置至少得背一半的锅。
打定了主意,她便问李银花:“娘,我们家有回头客吗?”
李银花道:“倒确实是有,附近有人偶尔过来,发现了咱家的店铺,一常之下觉得确实不错,可能会推荐给亲朋,下回也会再来。”
“可是人也不至于天天吃外食,总有在家吃食的日子。靠我们这些个回头客,压根儿撑不大起来。”
常青青算是明白了,除了地段,酒楼的招牌也没打出去。
救酒楼第一步,打广告营销!
她道:“娘,我有个主意,想同你商量一下。”
这天南邻巷口一整条街坊上,东西邻里每家每户才将将醒来,大早上打开门,便在自家门前地上看见一整张纸。
再定睛一看,纸页上洋洋洒洒写着几行字。
“常记酒楼新铺开业!
新客光顾,消费每满100文立减15文,限期十五日!
此外特推出送餐□□,酒菜满100文起送,送餐上门,在家中便可享用美食!”
下头写着常记酒楼的地址,背面则贴了常记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