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华夏国内的大事件可谓层出不穷。
多年以后,老百姓们再回顾起来,总觉得这一年发生的事对全国上下来说太过重要了,而且很多都是好事喜事。
其中令老百姓们最最喜闻乐见的,当属国内工业的大发展,和全民经济的逐步提高了。
以往,因为生产能力的不足,供销社里的东西老是限购,老百姓家里这也缺那也缺的。
一年到头好不容易攒了点闲钱吧,每每想要买点什么,不是得要票劵就是没货。
私底下想去黑市找吧,还得躲躲闪闪的,生怕被抓。
现在好了,国内厂子多了,商品出来的也多。
很多东西都不需要票了,除了供销社货物量增长以外,全国各地的市场也全都放开了。
老百姓想买什么都能买到,黑市什么的自然而然就不复存在了。
而头脑灵活一些的老百姓,都能大大方方地靠自己的双手去挣钱了。
农业上虽然依旧实行公社的工分制,但有各种农耕机器分配到村委,农科所的优质粮种和肥料等也足量及时地拨给到位,基本做到不误农时。
大队部负责按计划安排农业生产,节省出来的富余劳动力都投入到集体承办的作坊或厂子里去搞创收。
有大队干部的监督,各个村尽可能保证每一家至少有一个人是工人身份,有文化有见地的还能破格多录用。
这样一来,既能确保了粮食的产量,又能确保工业和手工艺品的发展。
国家爸爸听从梁乔乔的建议,在农村地区多鼓励老百姓大力发展手工业制品,尽量保住非遗传承。
而这些方方面面的变化,都使得老百姓的口袋都鼓起来了。
钱是人的底气,有了底气,民众的消费力就大大增强了。
再把菜篮子工程抓好,让全民消费变强了,国民经济自然也就提高了。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变化。
其他国家的人也许看不出华夏的内部在发生着什么,但只有老百姓们知道,生活越来越好过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随着物质生活富足之后,精神需求就被提上了日程。
老百姓们日子好过之后,就不在像以往那样只知道埋头苦干为生活而奔忙不休了。
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多年劳累的老百姓们终于获得了些许的空闲时间,开始有空琢磨自己的精神需求了。
而自从全国通网,各种家用电器,诸如收音机、录音机、电视电脑、及手机就陆陆续续在全国普及之后,使得老百姓获知消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
更拜媒体产业的飞速发展所赐,全国各地的新闻都能很快地畅通到全国各地的每一处角落了。
不再吃信息延迟的亏之后,华夏老百姓骨子里喜欢“吃瓜”的天性就逐渐苏醒过来了。
网络上,一个名正言顺的“扒瓜网”应需而生,充分地满足了全国人民的吃瓜喜好。
因为从头执行的实名制上网政策,加上初代网民的数量还比较少,这个时候的网络还是比较清朗的。
初代网民当中不少都是有身份有学识的人,加上敌特的文化入侵还没能在网络上激起水花,所以暂时没有出现后世那种死要钱或纯发泄的水军、黑子、键盘侠之类的渣渣。
这个时期的网络环境正像梁乔乔预期的那样,很是健康绿色。
当然了,掌控这一块领域的国家部门也没少尽力,在上级的精神指示下,绝对是毫不放松地争取把控好网络安全这一关。
这个时期的华夏老百姓思想也比较单纯,没那么多弯弯绕绕,所以群众工作比较好做。
国家爸爸只需要稍加引导一下,大体方向就不会走得太偏。
而眼下,全国的发展重心还是在工农业和经济文化上。
不像农业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和限制,工业的发展完全靠订单支撑。
在秋季广交会一连刷新历史订单记录之后,全国各地的工厂和企业一下子多出来数不清的订单。
为了尽快赶出订单任务,全国兴起了一股兴建工厂、全民招工进厂创收的热潮。
后世历史上不得已而为之的引进外资、招商引资暂时是没有的。
国家爸爸目前腰杆子也算硬,根本无需外国的某些人**来指手画脚,干预国家的发展。
毕竟技术上国内就有能人,压根儿不需要寻求外援。
资金也不怕,广交会上的首期订金足够办很多事了,另外还有其他渠道的资金充实进来呢。
比如,火红华夏新工厂和媒体公司都在盈利阶段,香江那边也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加上国内逐月增加的税收,国家爸爸的金库一点儿都不荒了好吗。
基础建设和教育那一块大体上都交给火红华夏基金会去承担了,资金由梁乔乔那边负责解决,国家爸爸只管出人出力,国库的出血量得到了极大的控制,自然就有余力大搞工业发展了。
厂子缺少生产设备?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