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廷烨能够答应李安的计划,让李安心情大好。
每天下值后,都会去顾廷烨家,和他商量完善他们的计划。
四月初,墨兰出嫁了,李安只是在梁家下聘的时候,去喝了一杯喜酒。
墨兰出嫁过了一个月,明兰和盛老太太也回到了汴京。
李安去刘家请了老师刘学文出面去了趟盛家,正式把他和明兰的婚期给定了下来。
墨兰虽然出嫁了,但是明兰上面还有个姐姐。
盛长柏和海家姑娘的婚期在九月十二,而如兰和文炎敬的婚期则是在九月底。
李安和明兰的婚期要在如兰之后,只能在十月往后挑选日子。
按照李安的想法是想把婚期定在年后的,毕竟明兰还小,他还是想把婚期拖后点的。
其次十月时皇后过寿,兖王大概率要在那个时候动手。
哪怕一切顺利,也要乱上一段时间,并不是成亲的好时机。
然而两家见面商定后,请了道观高人算了吉日,却说十一月初八是近几年最好的日子了。
于是便把两人的婚期定在了十一月初八。
虽然和李安想的有些出入,但是两家长辈都定下了日子,他也没办法。
婚期定下后,李南和刘氏整天高兴的忙着李安的婚事。
李安还是和往常一样,每天去翰林院当值,下值后,去找顾廷闲聊。
汴京难得的陷入了平静,兖王好似真的完全放弃了一样,从不出门。
六月底,齐衡和嘉成县主大婚,婚礼之热闹,过去月余都还有不少人谈论。
八月初,顾廷烨带着妻子,以送余老太师回乡为由离开了汴京。
顾廷烨走后没几天,江南那边就发生了一件大事。
江南有数州大旱,几乎绝收,官府赈灾不利,一个名为煽动百姓杀了县官,劫掠了县衙。
短短时间席卷两州,其头目直接登基称帝,建立大楚。
食不果腹的流民为了填饱肚子纷纷相应,短短不到半月,叛军就聚精壮十余万。
除此外,还有几人聚集了不少流民,少则数千多则过万,纷纷自立为王。
这些人和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一样,裹挟百姓,一时间声势浩大。
等消息传到汴京的时候,朝堂震动。
官家连忙召集官员商议平叛之事。
有人说那都是一些普通百姓,不堪一击,只需调集附近厢军平叛即可。
也有人说叛军声势浩大,应当调集禁军,尽快平定,否则其余地方有人效仿,将不堪设想。
结果朝廷这边还没争论出個结果,金陵八百里加急求援奏章送到了汴京。
几路叛军已经达成结盟,加上裹挟的百姓,聚众数十万,正在攻打金陵,金陵岌岌可危,请求朝廷赶快派兵增援。
要知道金陵可是江南最大的城池之一,更是南唐国都。
不仅城池高大,城内钱粮众多。
要是让叛军占领,不仅对朝廷威信是个很大的打击,叛军得到钱粮,占据坚城,将更难消灭了。
而且江南是大宋赋税重地,朝廷每年的赋税有三分之二都是从江南收上来的。
若是叛军在江南破坏一通,接下来数年,赋税都要大打折扣。
到时候朝廷就要面临财务危机了。
这一下官家彻底坐不住了,从西郊大营调集西了二十万禁军,南下平叛。
李安得知这个消息也惊骇不已,仔细想想,原剧中好像真有这么一回事。
只不过被一笔带过了,他甚至都没想起来。
这段时间,李安在翰林院也不仅仅光是喝茶看书,也了解了很多朝廷的制度。
越了解李安越觉得无力,大宋内部的弊端实在太多了。
就拿这次叛军造反来说,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只不过以前的规模没有现在的大,很快就被平定了。
几乎每次只要出现天灾,哪怕波及的地方不大,都会出现反叛。
归根结底,还是大宋的制度有问题。
以前李安以为大宋的土地兼并和别的朝代一样,没有好的制度限制,朝廷即便想尽办法,也只能延缓土地被兼并的速度。
但是当他仔细了解过大宋的制度后才发现,大宋根本没有做过任何限制延缓土地兼并的办法。
倒不是完全没有,其中就有规定寺庙不得买卖农田。
而之所以有这个规定是因为寺庙是不交税的。
朝廷这么规定,就是为了防止寺庙拥有大量田地,损坏朝廷的利益。
但是对于民间的兼并,朝廷不仅没有任何阻止限制,甚至还有鼓励。
你没看错,宋朝是鼓励地主去兼并土地的。
李安仔细了解过后,才明白朝廷为什么做出这种荒谬的决定。
朝廷认为土地被兼并,不会发生土地荒芜的情况。
百姓没有田地可以成为地主的佃户,毕竟地主也不可能自己亲自去种地,还是要把地租给百姓。
这样并不影响朝廷收税,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出现天灾,朝廷可以节省掉很大的钱粮去赈济灾民。
这就和后世打工是一个道理,哪怕效益不好,只要不倒闭,工厂也要给工人发最基本的工资。
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也一样,地主需要佃户种地,在灾年的时候,自然会拿出粮食给百姓。
不管是借给百姓,还是赈济百姓,都能省掉朝廷的钱粮和精力。
这个办法在宋初还是很好用的,因为那时候人口少,加上有不少无主的田地被分给了百姓,地主缺少佃户,自然对那些佃户稍微好一些。
不然饿死了佃户,又招不到人,他们的田租给谁去?
但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被兼并的土地越来越多,问题就凸现了出来。
一旦出现天灾,地主根本不管百姓,官府也不会及时赈灾,几乎每次发生天灾,都会有叛乱出现。
难怪王安石之前在禹州想要清量土地,阻力那么大。
这不仅仅是从地主手里抢地,朝廷清量出来的土地也会租给百姓。
到时候那些地主能够招到的佃户变少,岂不是又要‘善待’佃户了?
“子谦,想什么呢?”
“没没想什么。”
李安回过神来看着盛长柏问道:“怎么了?”
“下值了,我喊你几次都没见你答应。”盛长柏担忧道:“你没事吧?”
李安四处看看,才发现其他人都走的差不多了。
于是简单的收拾一下,和盛长柏往外走去。
“则诚,我是在担心仲怀。如今外面那么乱,他身边有老有小的,要是遇到叛军就麻烦了。”李安叹气道。
余老太师也是江南人,万一路上出点变故,很容易影响他们的计划。
盛长柏也有些担忧,想了想说道:“仲怀刚走没两天,消息就传来了,他宰了路上收到消息,没准会回来。”
“希望吧。”
李安叹了一口气,若是没有两人的谋划,还真有可能。
现在就未必了,然而这一切他又没办法和盛长柏说。
……
回到家里,还没过前院,大哥和父母就脸色焦急的迎了出来。
“爹娘,你们这是?”李安疑惑道。
“阿牛!”
李南急道:“听说叛军已经打破了金陵城,马上就要打到扬州了,我担心你祖父他们,想回去看看。”
李安苦笑不得道:“爹,你从哪听的谣言?金陵可是江南重城,城池高大,那些叛军哪里打的下来。”
“外面都在这么传啊。”李南说道。
“爹,你别信那些,叛军打不下来的。如今朝廷已经调兵平叛去了,不用多久就能平息。”李安安慰道。
该说不说,宋朝兵马在对外虽然弱,但是平叛那叫一个厉害。
没办法,平叛次数太多了,经验丰富。
这只是玩笑话,发动叛乱的都是一些普通百姓,还没怎么样呢,就急着称王称帝能成什么气候。
哪怕他们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攻占了一些州县,得到了兵器,却缺乏攻城器械。
“阿牛,真没事?”李南刘氏不放心道。
“爹娘,扬州那边不会有事的,伱们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吧。”李安说道。
“爹娘,你们看阿牛都这么说了,你们该放心了吧?再说了,就算叛军真打到扬州,你们回去也没用啊。”李平说道。
李安无语的看着大哥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