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一个人的长征 木·兮

第三十二章 月色下的獠牙

小说:

一个人的长征

作者:

木·兮

分类:

现代言情


夜,像一块巨大而沉重的黑布,压在了台儿庄的上空。
没有月亮,只有几颗稀疏的寒星,冷漠地注视着这座即将被鲜血浸透的古老运河城。
城外,一片死寂。
但所有人都知道,在这片黑暗的掩护下,数以万计的、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正在像野兽一样,舔舐着伤口,积蓄着力量,等待着黎明时分,那致命的一扑。
城内,同样紧张得令人窒息。
空气中,除了硝烟和尘土的味道,还多了一股挥之不去的、由恐惧和死志混合而成的独特气息。
韦珍和她的“麻雀”小队,已经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她们像一群真正的幽灵,利用陈墨提出的“水路”,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城外那片错综复杂的河网之中。
没有人知道她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她们能否回来。
陈墨站在北城的城墙上,心,一直悬着。
这还是他第一次,将自己的“理论”,直接应用于一场关乎别人生死的实战之中。
他提出的那些建议,听起来天花乱坠,可到底有没有用,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如果因为他的建议,导致韦珍她们全军覆没……这份罪责,他承担不起。
“先生,天凉,披件衣服吧。”
周大山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将一件还算干净的棉军大衣,披在了陈墨身上。
“不用想太多。”他似乎看穿了陈墨的心思,咧嘴笑了笑,露出一口被烟草熏黄的牙,“俺们这些当兵的,从穿上这身皮那天起,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死,是早晚的事。能多拉一个鬼子垫背,就是赚了。那个桂军的女娃,是个好样的,一看就是个有本事的。她信你,俺们也信你。”
陈墨沉默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周大山是在安慰他。
“去看看弟兄们吧。”周大山说,“大战在即,您这个‘神仙’,去给他们说几句话,比长官训话还管用。”
陈墨跟着周大山,走下了城墙。
战壕里,掩体后,残破的民房中,到处都是蜷缩着的、沉默的士兵。
他们没有交谈,没有喧哗。
大多数人,都在用一块破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自己手中的武器。
那是他们唯一能依靠的伙伴。
更多的人,则是在写信。
或者说,是写遗书。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识字。
只能请阵地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文化人——通常是学生兵或者像陈墨这样的认字的人来代笔。
一个角落里,瘦猴正蹲在一个年轻的学生兵面前,一边比划,一边用他那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口述着:
“……爹,娘,儿子不孝,怕是……怕是回不来了……你们别想我,就当没生过我这个儿子。家里的那头牛,你们留着自己用,别卖了,开春了,还得靠它犁地……告诉翠花,让她……让她别等我了,找个好人家,嫁了吧……”
说到最后,这个在战场上**不眨眼的年轻士兵,再也忍不住,将头埋在膝盖里,发出了压抑的、如同小兽般的呜咽。
另一个角落,一个满脸胡茬的西北大汉,正在给他的婆姨写信。
“……俺没啥文化,也不会说好听的。俺就想告诉你,俺想你了,想娃了。俺出来当兵,就是想让娃以后能挺直了腰杆做人,不像俺们这一辈,净受欺负……要是俺回不去了,你就把俺那把打了二十年铁的锤子,挂在咱家墙上。娃长大了,你就告诉他,他爹,不是个孬种,是个爷们儿!”
陈墨静静地听着,看着。
他的心,像被无数根细针,反复地穿刺着。
这些,就是历史上,那些冰冷的伤亡数字背后,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最真实的华夏男人。
他们不善言辞,他们文化不高,但他们用最朴素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书写着对家人的眷恋,和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他走到一个靠在墙角,独自擦着大刀的士兵身边。
那士兵,是吉国昌营里,幸存的大刀队员之一。
“不写一封吗?”陈墨轻声问道。
那士兵抬起头,看了陈墨一眼,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没家了,也就没人可以写信。”
他顿了顿,用手拍了拍怀里那把已经卷了刃的大刀,继续说道:“这就是俺的家。能跟弟兄们死在一起,能用这把刀,多砍几个鬼子的脑袋,俺这辈子,就值了。”
陈墨沉默了。
他发现,自己那点来自未来的、所谓的“智慧”和“知识”,在这些用生命践行着忠诚与勇气的灵魂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苍白。
他能做的,或许只有,用自己的知识,让他们,在奔赴死亡的路上,走得更从容一些,更有价值一些。
他走回指挥部,**南还在对着地图,研究着防务。
“王团长。”陈墨开口了。
“先生,还没休息?”
“我睡不着。”陈墨指着地图上,台儿庄城墙外,那一片看似普通的开阔地,“这里,明天将会是伤亡最惨重的地方。”
“我知道。”**南的语气很沉重,“鬼子的坦克和炮火,不是我们的血肉之躯能挡住的。”
“或许,我们可以让他们的坦克,走得更慢一些。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