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
苏敏娟听了,不禁又是粉脸一红。
继而微皱秀眉道:“看来要辨证准确,脉诊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张景微微颔首:“那是肯定的,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对于初学者来说,缺一不可。”
苏敏娟叹了口气:“可是脉象过于玄妙,对于中医初学者来说,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根本无法掌握呀。”
张景答道:“说到底,脉象其实也没有那么玄乎。《医学入门》有云:‘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就很清楚地揭示了脉象的形成原理,一言以敝之,乃气与血耳。脉即为血脉,赖血以充盈,靠气以鼓荡。因此,所有脉象的诸多变化,也都是气血变化的反映。”
苏敏娟点了点头:“这个我能够理解,不过,单单常规的脉象就有28种,其中很多又都极类似,没有相当的经验根本没法分辨呀。就这还不包括其他特殊的脉象,以及因四时之气而影响的脉象。”
张景淡淡一笑:“对于脉象的辨别,确实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如果不结合临床,确实难以掌握。这个暂且不谈,只说现在患儿脉有浮象,那么治疗上还应该兼以解表。”
苏敏娟还是不明白:“可是,张医生,按照你刚刚分析的,阳黄兼表证不是可以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吗?”
“没错,如果患儿刚入院时,使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但是,”张景话锋一转,继续说道:“我进入病房时发现,你们给患儿用了茵栀黄注射溶液,而且开的是长期医嘱。”
“茵栀黄注射溶液是仿茵陈蒿汤的中成药制剂,不过,将茵陈蒿汤中的大黄换成了黄芩和金银花。我没有做过了解,不知道这种替换的意义何在。但是,不管怎么说,茵栀黄注射溶液之功效显然同样是清热与利湿并重,并且方向是向下的。因为,脾胃偏弱的患者输了茵栀黄注射溶液后,通常会出现腹泻的情况。”
“所以,苏医生,我现在可以回答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何给616床使用了号称临床首选的茵栀黄注射溶液,根本不起效果了。”
“原因就是辨证有错。患儿本为湿热兼表,
但一直使用苦寒之药清热利湿肯定会大大损伤脾胃功能。如果继续误治下去很可能会让病情急转而下甚至出现危候。”
苏敏娟听了不禁背脊冷汗涔涔。
幸好今天申请了中医会诊更幸亏有张景不顾“后果”地出手相助。
否则的话一旦患儿在自己手里治坏了恐怕自己的医生职业生涯也将凶多吉少。
正准备出言感谢张景又继续说道。
“好了最后我来说说当初为什么选用栀子豉汤的吧。其实思路就来源于《伤寒论》原文。”
说到这里杨主任忍不住插话了:“张医生不瞒你说之前你开出这张方子的时候。我是很不能理解的因为在我的记忆中《伤寒论》所有涉及栀子豉汤的条文并没有提到能治疗湿热发黄之黄疸证难道是我记错了?”
苏敏娟赶紧接话道:“这个容易我现在就要用手机查查。”
没等苏敏娟掏出手机张景已经开始背上了。
“《伤寒论》涉及栀子豉汤的条文一共有六条。”
“《伤寒论》第七十六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七十七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七十八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伤寒论》第二百二十一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二百二十八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三百七十五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
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年轻的女医生们听完一个个都惊得下巴都快要掉下来了。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最强大脑吗?
《伤寒论》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