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定鼎》
第330章福利番外
【地府观影体(5)】
◎地府观影体(5)◎
这十年的时间差在前,他越看越觉得,自己真像是一个被蒙骗在鼓里的笑话。
这并不仅仅是李治自己这样觉得,还被人直接说了出来。
“看起来这些都是她瞒着你做的?你这皇帝当的也怪好笑的。”
杨广自来到地府便没讨到过好,更是在李二过世后,被这位明君压得喘不过气来,此刻见到他的儿子在天幕放出的种种面前是这个表现,一点都没忘记落井下石。
看到李二的表情也跟着不太好看,他就更觉得心气舒畅了不少。
就算他还是没法因此免除被人呛声的待遇,就像指洛水为誓的司马氏到了地底也要被人骂会遗臭万年,但能出一口气是一口!
不过眼见这天幕之上那位过于璀璨的少年英杰,他还是忍不住又多酸了一句:“当然,这位也太不像个公主了些。”
谁家公主是这般四面着手,遍揽权势的。
若是她只临时起意从军,又凑巧在高丽之战中被挖掘出军事天赋,自此如同当年的平阳昭公主一般,可在危局间坐镇一方,那她在辽东泊汋所做的种种,都是不应该的。
这些举动,太有僭越的嫌疑了。
刘彻本不想回应杨广的话,甚至相比于李唐和新朝的更迭,他更在意的还是天幕中展现出的新武器,但也出于曾为帝王的心态接道:“这的确不是个只想做公主的人会有的表现。”
“可那又如何呢?”一个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几乎是在他说出这句评判的下一刻,便发出了追问。
“无论她是要做反贼也罢,是因能力而生出野心也罢,未雨绸缪从不是错,否则谁知会不会被小人抓住把柄,挑唆君王将其坑害!”
“君王集权之心至死不休,倘若她不为自己早早筹划,谁知将来成了气候,会不会变成他人的磨刀石。”
刘彻眉头一皱,却并未出言反驳。
谁让开口说话之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生前的其中一位皇后卫子夫。
当年巫蛊之祸,她……
“不错,谁说多想多做便是错,若非要等到为人清算之时才做出反抗早就已经迟了。何况——”
邓绥沉声追问:“天幕至今放出的画面里,她何曾做错过一件事?为何要以公主该当如何来框定一个天才的言行!”
当年她以公车聘才之前,也不乏有人说过,她这个太后的所作所为已远非辅政者当有,可那又如何呢?
天下大事经由乱世三百年早已证明,不过能者居之而已。
不过如此!
既然天幕已选定了这对母女为主角,便继续看下去好了。
真好,数百年后的时代,会有这样的人诞生,在风起云涌中一步步朝前迈进。
她看到了。
……
这些争执的声音不断涌入围观之人的耳中,也让李治的神情愈发显得面沉如水。
安定的“未雨绸缪”,从十年后看来,又何止是有备无患而已。
他甚至无法克制地往前追溯,试图从她早年的表现中看出更多的端倪。
好像就连她早年间更亲近母亲而非父亲,都能变成她后来行事的其中一个佐证。
然而天幕根本没有给他任何一点专心追溯的机会。
在转场的画面里,龙朔三年到了。
战鼓振音之中,安西都护府与吐谷浑同时陷入了战乱的困境。
眼见那片升腾而起的狼烟,李治有一瞬想要闭上眼睛,试图让自己逃避开这样的窘境。
龙朔三年啊。
那也是——他绝不会忘记的一年!
……
西部乱了。
弘化公主对于吐蕃的提防并非没有道理。
天幕的“上帝视角”甚至格外贴心地分出了一个分镜给钦陵赞卓,将他能有余力从战局中脱身、前往北面的安西都护挑拨离间,都给全部展现了出来。
而与之相对的一方,大唐留守于此地的将领和官员,根本没能及时摆平庭州之乱,反而让被贬谪到此的来济送命于乱军之中。
一时之间反贼的势力占据了上风。
来济**。
杨德裔**。
亲自坐镇前线的吐谷浑国主慕容诺曷钵,也在乱战之中意外送命。
臣服于朝廷的阿史那氏成为了西北的孤军。
弘化以王太后的身份临时接掌吐谷浑。
从庭州逃回中原报信的,甚至只是个贩卖马匹的商人。
这一个又一个军情生变的快速转场,都足以让人看出——
一旦稍有不慎,大唐的西疆随时可能遭逢不可挽回的损失。
而它们,正是没能提前扼杀吐蕃宏愿的结果。
想想李治在先前无比肯定做出的拒不发兵决定,一心想要让吐谷浑和吐蕃相斗,他自己则完成父亲未
能达成的覆灭高丽大业,众人便忍不住数次将目光在他和杨广之间来回逡巡。
若非李治的身体实在糟糕,还因为风疾的缘故长年卧床,他恐怕还会随同大军一并压境高丽,那这两人在某些方面……
也就更相似了。
“糊涂啊……
雉奴真是太糊涂了。
李世民他当年在位之时,无论是对突厥还是吐蕃,都没有放松过警惕。就算吐蕃派遣禄东赞前来大唐求娶公主,他也深知,对方既然从雅砻峡谷之中一步步走出,便也绝不会只满足于偏安一隅。
不过是因为他们自蜀中突入的计划被中断,大唐也用强劲的军事实力给了对方以迎头痛击,才让他们选择了臣服。
可今日,这些希望占据更多土地的人,抓住了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时机,何其果决地发起了叛乱。
这当然是李治这个做皇帝的决策不当!
偏偏……偏偏李世民又不能将全部的责任都推在这个儿子的身上。
他在位期间大唐国土的高速扩张,对于下一代接任的帝王有着绝高的要求。
以战养战,或许能够一次次地对边境进行威慑,但若不能妥善治理,终有一日会变成大患。
好巧不巧,李治最开始并不是被作为继承人培养的。
李世民来得及为他留下一套朝臣班底,却来不及让他将目光从长安彻底转向天下,又或者是他已经习惯了不继续往外看。
反而是……有一个人先迈出了这一步。
在这天幕之上,武后与安定公主的眼线带回了边疆的战报,身在辽东的安定公主乘快船而归,趁着这个外患四起的困境,站在她父亲的面前请战,将她看清天下的路又往前拓展了一寸。
……
平阳的目光一瞬不眨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幕。
她很清楚,从必须依靠先斩后奏才能出战,到能以将军的身份主动请战,到底有多大的进步。
以至于当李治的准允还未说出口的时候,她便下意识地为那个孩子捏了一把冷汗,看着她将出战的理由一条条陈列在面前,也提出了一条剑走偏锋的出兵战略。
直到她听到一句答复,才忽然心头一松。
李治说:“吐蕃这一路战事,我就交给你了。
他同意了。
身为掌权者的李治给出了这个让步,让公主出征再一次成为了“正道,那就势必还
会有第三次、第四次甚至变成他再不能拒绝的常态。
平阳更没有错过同样被任命参与此战的还有和安定在辽东战场上打过配合的苏定方。
“你没有自己挑选将领的能力吗?让人东奔西跑像是救灾灭火也是局面失控的征兆。”平阳冷声发问。
她一面对于安定的表现格外欣赏另一面也以长辈的身份对李治发出了质疑。
在太宗朝若是有人说边防武将不足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
【退出畅读,阅读完整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