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自己看!”林夕的声音因为兴奋有些发颤,他迅速掏出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麻利地解锁屏幕,手指飞快滑动几下,然后双手将平板递到江昭宁面前,“从昨晚救援现场的情况被游客发上网开始发酵,到现在还没停,‘清凉寺暴雨救援’这个核心话题的阅读量已经……”
他深吸一口气,“突破一亿了!还在狂涨!”
江昭宁接过沉甸甸的平板,屏幕上微博热搜榜单异常刺眼。
#**接我们回家#这个红色的词条,像一团滚烫的火焰,牢牢占据榜首位置,旁边标注的“沸”字触目惊心,热度曲线几乎呈现出**式飙升的垂直形态!
紧随其后的,是#东山救援太暖心#、#被困游客讲述惊魂几小时#、#清凉寺大雨中的守护者#等等。
一个全民参与的网络狂欢,正以东山县和江昭宁为核心,如火如荼地展开。
他指尖划过冰凉的屏幕,点开了置顶的那条热门微博。
硕大的标题刺入眼帘:【东山县暴雨突发险情!县委江**带头,救援人员徒步冒雨接济被困游客!感人!】。
下面的照片明显是当时现场游客用手机慌乱中抓拍的,画质粗糙,噪点明显,却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模糊的光线下,是一长队身披雨衣、在泥泞陡峭的山路中奋力向山上寺庙攀爬,或向下接引的身影。
还有救援人员在寺庙分发食物饮料的场景。
还有僧众熬姜汤、搭雨棚安置被困人员的温暖记录。
最后是救援人员扶老携幼将被困群众送上回家的车的感人场景。
江昭宁道歉并免费提供食宿的话语也一字不漏地在网上视频里播出。
照片下面已有数十万的转发和评论,无数网友留言“泪目了”、“看着都腿软”、“太暖心了”、“给清凉寺僧众点赞”、“给基层干部点赞”、“这才是人民公仆!”。
他继续向下滑动,看到更多内容……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每一个文字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昨天那场暴雨的感人场面。
林夕凑近一步,语气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这真是……神来之笔!”
“简直是天降流量!”
“谁又能想得到?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几小时后,反而让默默无闻的东山获得了无法想象的关注度!”
“省电视台早间新闻都临时插播了简讯!”
江昭宁沉默着,目光从屏幕上那些汹涌澎湃的赞誉移开,再次投向窗外。
金色的晨光彻底刺破厚重的云层,万道霞光奔涌而下,给连绵起伏的青山镀上了一层灿烂夺目的金边。
光线透过玻璃,温暖地铺洒在他略显憔悴却依然坚毅的侧脸上。
心中,只有一种复杂的波澜在起伏:真没想到动静会闹这么大?
不过是在危急关头,做了该做的事,尽了该尽的本分罢了。
真应了那句老话: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他非常明白,这对于东山,尤其是正在艰难起步阶段的旅游产业,意味着什么——一次千载难逢、无比珍贵的宣传契机!
世人目光聚焦于此,比任何精心策划的广告和强力推广都要有价值。
投入上百万、甚至千万的广告营销费用。
恐怕也砸不出这等量级的曝光度和深入人心的好感度。
一夜之间,“东山”这个名字伴随着“担当”、“温情”、“可靠”的形象,飞入了千家万户。
然而,在这巨大的“利好”浪潮之外。
江昭宁心中升腾起的,是一种更加沉甸甸的、如同东山山脉般厚重的责任感和隐隐的压力。
全国的聚光灯都打过来了,照亮的不仅是东山的风景,还有东山工作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其中的不足。
此时此刻,一丝一毫的松懈都可能被无限放大,任何一点差池都可能让这来之不易的正面形象瞬间崩塌。
接下来的路,需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和加倍的努力来走。
“嗯,这是个契机,但更是挑战。”江昭宁终于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他看向林夕时,目光锐利地捕捉到他手臂上被袖子半掩着,但依然清晰可见的那道暗红色、带着擦破皮伤的痕迹。
“对了,林夕,你昨天也太拼了!”
“为了及时把文件送到方丈手里,差点把自己也搭进去,是不是?”
林夕身体微微一僵,似乎没想到**会在此时提及,下意识地又想把袖子往下拉一拉,彻底盖住那条伤痕。
他摆摆手,仿佛那根本不算什么,语气里透着股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