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她在红棉厂[六零] 辛橙

10. 第 10 章

小说:

她在红棉厂[六零]

作者:

辛橙

分类:

古典言情

陆霆把这次他派驻到红棉厂的几个重要任务,跟甘华聊了聊,便回自己办公室了。

路过厂办的时候,里头工作人员看到他,立刻面露喜色地冲他招手:“陆团,有陵州军区的电话找您,打到我们这了。”

听到“陵州军区”,陆霆自然知道是谁,走进去接了起来。

他身形高大魁梧,红棉厂办公楼是五十年代建的砖木楼,地板在他脚底下嘎吱作响,仿佛随时要散架。

厂办工作人员都是人精,军区来的电话还是甭搁这杵着了,冲陆霆道了句“您接电话,我出去办点事”,便带上门出去了。

陆景同的电话是专线,话务员对陆霆的声音很熟悉,听到他说“我是陆霆”,便立刻接通陆景同办公室。

下一秒,电话那头便传来他爹的咆哮声:“招呼都不打一声,你就调到工厂去了,眼里还没有我这个父亲?”

陆霆靠在墙边往窗外看,楼下厂道成群结伴的女工们端着饭盒从食堂出来。他神色冷淡,语气却如常:“上个月发过电报。可能你秘书没给你看。”

有些事就是横亘在父子间的死结,果然那两个字一出,陆景同便哑了火,语气依旧生硬:“不可能,你何阿姨……”

陆霆打断父亲,换上一副吊儿郎当的口吻:“无所谓。你现在不也知道了吗?我在部队有什么动静,也瞒不过你。”

陆景同被儿子堵得难受,这两年他连“翅膀硬了”这种话都不说了。事实往往最难让人接受。

儿子十五岁跑到距离陵州上千公里的邵州当兵。知道他爹在海军说不上话,特意进了海军部队。在海岛当了好几年兵,还上过战场,靠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往上爬,竟然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就升到团长。

陆景同在儿子这个年纪,可没他那么出息。

虽然对儿子不听指挥,陆景同一肚子意见,但打心底里最看重这个儿子,觉得三个孩子里头,只有他最像自己。

老二老三出生时,他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在军中也有一席之地。两个孩子在他身边长大,让他享受到为人父的乐趣。但终究是和平时代出生的孩子,享受了父辈的荫蔽,物质上没有短缺,没过过苦日子,难免有些娇气。

如今年纪大了,陆景同自然希望大儿子能回来接自己的棒,但他似乎对此并无兴趣。眼下比工作更让陆景同焦心的是儿子的婚事,难免又拿出来唠叨。

陆霆不耐烦:“碰到喜欢的,我自然会结婚。没结婚,就是没碰到喜欢的。”

陆景同最见不过儿子这副皮赖样子,这小子要是在他跟前,他早拿枪托砸他脑袋了。

“说的什么混帐话!那要是没碰到喜欢的,你就打一辈子光棍了?!”

陆景同是老烟枪了,跟儿子争执几句就气得咳了起来。一阵杯子和桌面撞击的声音中间,女人温柔哄劝的声音沿着电话线传到陆霆耳朵里。

他眉眼冷了下去,撂下一句“专线不聊私事,有事电报”便收了线。

那头陆景同也摔了电话,父子俩再次不欢而散。

嫁给陆景同十几年,何曼青已经能通过他表情知道他在跟谁通电话了。她只是佯装不知,一如既往地给他端上茶水,帮他顺气:“有事好好说,医生说你不能动气。”

“他就是反了天了!快三十的人了,还不成家!不在部队好好待着,跑到什么纺织厂去!”

何曼青语气一如既往的温柔:“今年粮食供应恢复了。各地闹起了棉花荒,布料供应比粮食还紧张。纺织厂是国家关注重点,他也是服从部队安排。”

她比陆景同小二十岁,现在才三十多,风韵正盛的年纪,带着江南女子的温柔闺秀气。

陆景同紧皱的眉头松了几分,端起茶杯,连茶带叶往嘴里灌,放下杯子的瞬间,想起儿子说的,便没好气地问妻子:“陆霆说他上个月发了电报回来,我怎么没瞧见?”

何曼青唇角微笑僵了一瞬,佯装不快嗔怪道:“找不着东西,就想起来找我?之前是谁不让我帮他整理文件的?”

陆景同没想到反倒被妻子将了一军,语气缓和下来:“我只是怕你太辛苦了,让小李帮你分担一下,干些跑腿的活。等会小李回来了,我问问她。”

电报的事告一段落,陆景同又聊起儿子的婚事,何曼青觉得他瞎操心:“你在这也是多余操心,远水解不了近渴。肖山离邵州那么近,你现在打给电话给学军,他在后勤部队,看看部队有没有合适的姑娘。再不济,他那位不是在干休所工作吗?里头未婚的姑娘肯定也不少。”

说着她拿起电话递给陆景同,“你现在就给学军打电话说这事。”

……

陆霆回到办公室,赵鹏递过来巡逻值班表。派驻到红棉厂后,他们接管了整个工厂的安全保卫工作。

他扫了一眼:“白班巡逻人数可以减少两个,晚班增加两个。”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精减城市人口,肖山无业人口增加,公安那边已经抓了几批“闲散帮”混混了。红棉厂三班倒,晚上交接班时间是十点。夜里黑灯瞎灯,又几乎都是女工,安全问题要重视。

跟赵鹏交待完,陆霆感觉胸口还憋着一团气,看到那两只樟木箱子还堆在角落里,不由大为光火:“不是让你们把箱子给人送过去吗?”

赵鹏愣住:“王建国这两天值夜班,白天没瞧见人影。只有他知道那个黎棠住在向阳里哪个大杂院。”

陆霆看了眼手表,还早:“长嘴不知道问路?你去把车子开过来,把箱子给人送过去。”

*

黎棠下班就着急往家里赶,今天是跟煤站工作人员约好的送煤的日子。

送煤师傅一天要送好几家,她那100斤煤放到最后送,却还是绕了些弯路才找到地方。师傅将板车拉进院子里,本来一肚子的意见,看到这屋里破败光景,婆孙俩又是端茶倒水,又是打水给他洗手,还主动帮忙卸煤,火气便也消了大半。

左右是最后一户人家,回去今天的工作就可以交差,师傅也不着急了,坐下来喝了口水,看这一老一少住的地方,不由感慨:“今年肖山很多工厂都停工了,外头都在说你们红棉厂效益好,收入高,真没想到还有职工住这种地方。”

趁着卸煤的功夫,黎棠跟师傅寒喧起来:“这屋是公家的。我们刚分家,临时住在这。”

这一听就是有隐情的,师傅也没多问,看她将烧过芯的煤块夹出来,往里头放新的,动作倒算麻利,就是炉子太埋汰了。

“这炉子你在哪买的?这瞅着有点坑人啊。铁皮太薄了,还有这搪炉子的泥灰,光用黄土泥哪行啊。黄土得掺上耐火砖敲碎的缸渣儿。最好还得上杂货店买点麻绳掺里头,这样搪出来的炉子才耐烧。”

果然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毕竟是天天跟煤打交道的,一看就能瞧出来她这炉子不中用。

“嗐!这炉子是分家的时候,我后妈看不上才落到我们手里的。”

黎棠不介意跟外人说说后妈坏话,并且从善如流地采纳师傅建议:“这炉子我早看它不顺眼了。用起来不省煤不说,烧个饭也费劲。下回我按你说的,自己来搪个炉子试试。等会我去拿只笔来记下你说的泥灰配方。”

要么说听人劝吃饱饭呢。师傅看她人不仅爽利,还透着一股子受教的聪明劲,立刻热情起来:“不用那么麻烦。我们煤站也做成品炉子卖。搪炉子的泥灰材料都是现成的,你下回来煤站找我,我给你弄点边角料,够你搪个新炉子了。”

黎棠很开心,她来自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什么事情掏钱都能很快解决。但年代文世界显然不是这样,主打一个能不花钱尽量不花钱,能少花钱尽量少花钱。

当然,该花钱的地方还得花。

黎棠忙连比带划地打听起有没有那种可以取暖的“花盆炉子”:“炉子底下形状像个花盆,上头再倒扣一个花盆。”

师傅一听就明白:“那玩意就叫花盆炉,铸铁做的,都是那些效益很好的公家单位才采购回去取暖用。前阵子肖山木材厂关门了,我们煤站收到几只他们淘汰下来的花盆炉,现在还搁那呢。那玩意好啊,可以烧煤球,也可以烧蜂窝煤。炉子外壁中间,还有一圈儿铸铁篦子,篦子上还可以烤吃的。马上天冷了,烤窝头、红薯、热饭盒,可好使了。”

说了这一大串,感觉肚子都开始饿了,师傅及时刹了车,“花盆炉好是好,就是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