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芷若一战成名!
当然,仅限峨嵋派内部。
她那日一剑击败师姐丁敏君,真是引起轩然大波。
丁敏君在峨嵋派四代弟子中,确实算不上佼佼者,但因为入门早,资质也算中上,实力在俗家弟子中还是稳居上游的。
而周芷若呢,人长得美,性格也温柔,还多才多艺,大家都挺喜欢她的,当她是小妹妹看待。可是单论武功,虽然也知道她聪慧颖悟,但毕竟只习武了四年多一点。这么短的时间,一些资质平庸的恐怕连峨嵋派的武功都没学全,内功怕是也初初入门(玄门内功重根基,出岔子的风险极低,但普遍存在初期进境慢的问题)。想来周小师妹资质再高,练功再勤奋,凭借四年多的苦修也不至于能挑战入门快二十年的丁敏君啊!
其实,之前她与静迦师姐比剑,能撑那么久,就已经很令人吃惊了。但谁也没想到,这还是人家藏拙的结果。真要全力施为,丁敏君固然连一招都挡不住——若不是灭绝师太及时出手,怕是要直接饮恨当场,但若换成静迦,就能挡住吗?而若换成自己,又会如何?
当然,战后灭绝师太亲自问对复盘,此战的一些细节也随之为人所知——周芷若一招制胜,所用的并不是峨嵋派现有的任何剑法,而是她融会贯通后推陈出新的一招剑法,名为【藏剑式】。
这一式剑招是周芷若受前世所知晓的日本武学“居合道”出手即绝杀的启发,结合内力特性,以峨嵋派剑术为基础自创的。所谓“藏剑”,取名自“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剑意”很简单,就是集可调用的所有精气神于剑上,拔剑时以“出剑即决战”“一剑定胜负、分生死”的决然之姿,尽全力一击。
因为集精气神于一剑,一剑定胜负,故而此剑术只有一招,威力极大,以周芷若内功根基之浅薄,亦能生出剑气,刺出只有内功深厚、剑法通神的宗师前辈才能施展出来的惊天一剑。
不过,听起来原理很简单,但真要练成,却不是那么容易的。所谓将精气神灌注于剑上,究竟该如何灌注?内力还好说,精神、意念又该如何灌注?
若是一年前,周芷若也是无计可施的。不过,这不是她的“内力研究实验”取得了小小的成果了嘛?
话说,在掌握了“内视之法”后,周芷若便开始着手实施她的“无限分割实验”。
最初的分割全靠意念操控——实现了对一缕“内力”的控制后,接下来就是继续控制这一缕“内力”,将它分成两块。
然后抛掉其中较大的那一块,即撤掉对它的“标记”,让它重归丹田的“内力大海”。
余下的那一块再继续切割,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分无可分为止。
听起来就很“笨拙”,事实上也确实笨拙,而且效率极其低下。
想一想也就知道,彼时她控制这一缕“内力”从“内力江河”中独立出来,就让精神力为之枯竭,“内视”被迫关闭了一个月才再度恢复。而现在操纵的每一次分割,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之前将这一缕“内力”从“内力江河”中挣脱出来的重复——只不过这一次挣脱的本体小得多,分割的比例又大得多。
而且,操纵细微的东西的难度本就远超过更大的事物,而且越细微的东西,操纵起来越难。具体到“内力”也是一样,越到小处,操纵越难,分割起来也越难,耗费的精神力也呈指数级增长。
芷若用了大概一个时辰的时间,实现了对所控制的一缕“内力”的第一次分割;而完成第二次分割,则休息了整整三天。至于第三次分割后,则休息了整整一个月。
实在是耗不起啊。
所以后来她想了一个办法,即按照之前的办法,芷若重新在丹田分离出一缕“内力”,然后用意念操纵,将其反复压实、塑形,逐步打磨成“刀形”。
然后用意念操纵这把凝内力而成“气刀”,朝着“内力实验体”一刀斩下。
结果果然有效。
利用“气刀”,芷若又完成了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分割。
在进行第七次分割时,周芷若意识视野中的那微末一小点的“内力实验体”轰的一下,彻底粉碎,无数微小的“粒子”四处飞舞,又在芷若的意念控制下旋转起来。
成了!
整整四年的努力,内力的秘密终于被她揭开一角。
接下来就是不断的实验探究,猜测整理。
总的来说,通过这些年的探索,芷若得出了以下结论——
内力是一种半实半虚的存在,纯粹的内力可以称之为“元气”,接近道家的“气”的概念,既是能量,也是一种物质。
嗯,可能古人不能接受这种结论,但在后世经过“波粒二象性”“薛定谔的猫”等量子力学概念熏陶的芷若,对此接受良好。
作为内力的基本组成,也就是她最终获得的那些小粒子,芷若将其命名为“元粒”——基本身也是一种半实半虚的存在。
无数个“元粒”结合起来,就是“元气”。
而人有精神力,所谓精神力,可以理解为道家“精气神”概念中的“神”。精神力能够与“元气”结合,或者说是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