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献综述部分,陈默也没有简单堆砌资料。
而是按照逻辑脉络梳理了不同学派的观点演进,并重点标注了其中与他们的研究假设相关度最高的核心论点和实证证据。
他甚至特意找了一篇近期顶刊上发表的,与苏清雪之前某个观点隐隐相左但论证严谨的论文。
附在后面,并加了一句备注。
“苏同学,这篇《金融研究》的最新文章似乎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的证据,虽然与我们的主假设略有出入,但我觉得其方**值得参考,或许可以作为我们讨论稳健性检验时的备选思路。”
这一步棋,走得颇为巧妙。
既展现了他的阅读广度和对前沿的跟踪,又体现了他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最后将落脚点放在补充和参考上,而非直接挑战苏清雪的权威,保留了她的面子。
苏清雪看到后,沉默了片刻,回复道:
“这篇我看过,观点有争议,但方**确实有可取之处,可以考虑在局限性部分提及。”
【叮!苏清雪信任度+1!当前信任度:6!】
又一次成功的互动!
陈默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苏清雪那微微颔首表示认可的清冷模样。
随着合作深入,陈默发现苏清雪虽然冷漠,但极其讲求效率和逻辑。
于是他每次沟通前都会打好腹稿,确保问题清晰,绝不浪费对方时间。
有时苏清雪在深夜发来修改意见,陈默只要没睡,都会立刻回复“收到”并尽快处理。
这种高效且能跟上她节奏的合作体验,对苏清雪而言无疑是舒适且难得的。
她分配给陈默的任务渐渐增多,也更愿意听取他的一些细节优化建议。
一次视频讨论时,李哲那边的网络突然不稳定,声音断断续续,严重拖慢了进度。
苏清雪眉头蹙起,明显有些不悦。
陈默立刻在聊天框里打字:
“李哲,你先专注听,把要点记下,需要你确认的部分,我会整理成文字发给你。”
然后他主动承担起了更大部分的实时讨论和记录工作,确保了会议继续进行。
会议结束后,苏清雪私下给陈默发了一条消息。
“刚才效率很高,谢谢。”
【叮!苏清雪信任度+1!当前信任度:7!】
看,就算是冰山也会对顺畅的协作体验表示赞赏。
项目报告进入最后打磨阶段。
苏清雪整合了所有内容,发来了最终版。
陈默逐字逐句仔细审阅,不仅检查数据图表,连参考文献的格式、标点符号的全角半角都一一核对。
果然,又让他发现了两处极其细微的格式不一致以及一个拼写错误。
他依旧选择私聊指出。
“苏同学,报告非常精彩!我只是最后校对时发现两个小地方:P28参考文献[12]的期刊名缩写似乎和其他条目的格式略有不统一;P35倒数第二行有一个‘显著性’打成了‘显着性’,你看看是否需要调整?】
这次,苏清雪回复得很快。
“已修改,你看得很仔细,谢谢!”
【叮!苏清雪信任度+2!当前信任度:9!】
距离10点大关仅一步之遥了!
陈默耐心等待着。
最终,报告成功提交后的那个下午,苏清雪在课程群里@了全体成员。
“@陈默@李哲项目已完成提交,感谢合作。”
这是例行公事的一句话。
但几分钟后,陈默收到了苏清雪发来的一条私信。
“陈默,这次合作很高效,你的表现超出预期。”
【叮!苏清雪信任度+1!当前信任度:10!】
【叮!检测到苏清雪信任度提升10点!奖励纯爱值1点!当前纯爱值:3!】
陈默听着系统的提示音,用力握了握拳,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
这10点信任度和1点纯爱值,来得远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扎实和珍贵!
这是纯粹依靠他的能力和高效合作换来的,是苏清雪基于理性判断给出的认可,含金量极高!
虽然10点信任度依然很低,依然处于“略有好感的合作者”范畴,但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它证明了陈默的策略是正确的,对于苏清雪,展现价值远比卑微讨好有效!
他回复道:“苏同学过奖了,主要是你领导有方,我只是尽力做好份内事。”
态度依旧谦逊得体。
苏清雪没有再回复。
但陈默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