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痒痒,大概是熟识的小孩和年轻人之间,全国各地都流行的一个游戏。
四川话一般不说“挠痒痒”,通常说“há咕叽”、“há咕啾”或“há叽咕”。这个动作一般专指挠人腋下使人发痒并发笑,不用于指“挠脚板心”,脚板心川渝方言说“抠”。
这个há字咋写?
《四川方言词典》用的是“哈”字,应该算是间接的借音和借义。音是ha,但是普通话中,“哈”有1、3、4声,唯独没有阳平二声。义,可以借被挠痒痒者哈哈哈的笑声,其实也比较勉强。
整个的“挠痒痒”,《四川方言词典》收录的是【哈脐沟儿】,也不准确。脐,普通话音qi,四川话确实也说脐(ji),比如“肚脐ji儿”,但“脐”和腋下扯不上关系的,也只能算是借音。重庆市区是这个说法。
个人理解,痒痒在四川方言中的表达,其实应该是个拟音词,而不是用汉字来具体指人的身体部位。
据笔者的了解,痒痒在四川话有“咕叽”、“咕啾(纠)”或“叽咕”等多个近音的拟声表达词。
例如一些人特别怕被“há咕叽”,怕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本来在做这个游戏,搳咕叽的人口里念叨着“há……咕叽咕叽……”,手才伸出来,还没挨着他,他就已经扭动着身体笑着一团了。
所以,《四川方言词典》写的“脐沟儿”是不准确的。至于加了“儿”字,说明一些地方会说成儿化音。
据笔者考证,挠痒痒在四川方言中的动词há,本字写法是“搳”字。
今天就来认识一下“搳”字。
搳在川渝方言有两个音,对应不同的字义,都是川渝地区常用的音和义!!在其他一些方言也见同样的音和义。
一、搳há
这个就是四川话“挠痒痒”的há。
音:《唐韵》胡秸切;《集韵》下瞎切,音辖。我们知道,部分汉字的声母由gkh颚化为jqx。下、辖、瞎都是如此。故“搳”字古汉语发音差不多就有há音了。
义:《说文》擖也。《博雅》搔也。
刘钧杰《同源字典再补》:刮 擖 搳 撅;这些字的搔刮义同源。
搔:用指甲或他物轻轻地抓挠。
搳咕叽,由抓挠痒处,演变为挠痒痒,即故意挠人痒处让人发笑的一种游戏玩笑了。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