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丰富多样,是世界上方言和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民俗文化。
不少普通话词汇,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达。比如普通话的“蹲”,四川人口语中几乎不说。在四川方言中,我们多用“跍”来表达。
四川方言中,“跍”字发音为(ku,同川话“哭”音)或(gu,同“姑”音)。这是西南官话成渝片主要发音,其他地方发音或有变化,未一一调查。
跍:“蹲,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 (朱建颂《武汉方言词典》),这是“跍”字完整的现代词义解释。
表示蹲的“跍”字,经历了“居”→“踞”→“跍”的演变。
最早表示“蹲”的字,是“居”。
“居”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由表示弯曲的人体的“尸”和声旁“古”组成,表示腿脚弯曲、身体不动地蹲着。本义是蹲着、闲坐。
《说文解字》居:【卷八】【尸部】九魚切,蹲也。蹲:【卷八】【足部】“蹲,居也。”二字互为转注,字义相同。
后来,为“居”加了个“足”,另造了个“踞”字,这是受汉字形声化趋势影响而构造的一个字。而“居”字则不再表示蹲,而转而用于表示居所、居住等今天的字义了。
《说文》:“踞,蹲也。从足,居声。居御切。”
“踞”又衍生出“跍”字,专门表示蹲,另外“踞”本字又衍生出盘踞、依靠等其他词义。
民国二十八年 《巴县志》 卷五 《礼俗 · 方言》: “《说文》: ‘居,蹲也。’ 或作踞,居声。古韵在模部,音如姑。《广韵》: ‘跍,蹲皃。’音枯,见溪转也。跍即踞之省。今俗呼居如姑, 犹存古语。又转跍为入,音如窟。”
《巴县志》的这段记载,就讲清了“居→踞→跍”的发展过程。
再看其他一些资料:
《广韵·模韵》: “跍,蹲皃。”
清·张慎仪《蜀方言》卷上: “踞地曰蹲,曰跍。”
《蜀语》: “蜀语谓蹲为居,音如姑,古语之遗也,旁转溪纽为跍。《广韵》: ‘跍,蹲貌。’音枯,盖即踞之省也。”
民国三十一年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