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衍生同人 > 归义非唐 北城二千

第202章 乱象层出

小说:

归义非唐

作者:

北城二千

分类:

衍生同人

第202章 乱象层出

“陇右这个位置,还真好赚钱啊!”

九月中旬,杨复恭经过来回两趟的货物运送,以及十余日的精挑细选,最后带着足数的骡、马返回了剑南道。

当然,他也留下了三百七十二匹织锦和七千五百匹绢帛。

一笔生意谈成,剑南道与陇右道的商道也即将开通,这些消息让刘继隆十分高兴。

他笑着走回衙门,入座后便大手一挥:“旅帅及以上的弟兄,每人一匹织锦!”

“节帅,这次还是算了吧。”

见刘继隆又大方犒赏,张昶连忙站出来打断道:“您上次赏赐太多,弟兄们心里都不是滋味。”

“是啊节帅!”

“节帅,留着收复鄯廓后再赏赐吧。”

诸将也劝阻着刘继隆,对于他们及下面的弟兄而言,刘继隆给他们的东西确实太多了。

各州县的砖瓦房,足额的军饷,时不时赏赐的绢帛和金银器,以及扫盲学习的机会和足够的尊重与抚恤。

得知刘继隆没留下一件金银器和锦彩给自己,许多将领都向张昶抱怨,让他劝劝节帅。

若是攻城拔地后赏赐还没有什么,可他们这些日子除了训练外什么都没干,突然拿赏赐,他们还是有些过意不去的。

刘继隆闻言打趣:“你们这群夯货,真是山猪吃不了细糠!”

面对他的语出惊人,众人却不觉得被调侃,而是笑着承认下来。

“是啊,我们是山猪,您还是留着下次再犒赏我们吧。”

“没错没错……”

瞧着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刘继隆只能看向崔恕:

“这样吧,织锦我留下,那一千匹绢,就赏赐给收复洮叠松三州而伤残的那四百五十四名将士吧。”

“每户发两匹,剩下的你们看看哪家比较清贫,便一并给了。”

闻言,崔恕也无奈道:“节帅,您给烈属们的赏赐和照顾够多了,中秋节的时候,下面的直白连面粉都送不出去。、”

刘继隆对烈属的照顾确实不少,逢年过节就是麻布米面,正因如此,陇右军的将士才养成不怕死的性格。

于他们而言,即便他们死了,节帅也会照顾好他们留下的烈属。

在这一点上,整个大唐只有刘继隆会那么尽心尽力。

“告诉烈属们,若是不收这些绢帛,那我晚上就去凤凰山跪着,告诉弟兄们我没照顾好他们的烈属!”

刘继隆嬉皮笑脸说着,总之是想着办法让烈属们收下绢帛。

崔恕见他固执,也只能摇头叹气的应下这件事。

“节帅!”

得知他们回来,高进达也拿着厚厚的文册走入了正堂,高兴作揖道:

“各州秋收的文册交上来了,另外还有洮叠松三州的图籍也交上来了。”

高进达献上文册图籍,同时对众人说道:

“兰河临渭四州按照五税一,成武岷宕洮叠松等七州暂时收取全粮,刨除百姓吃食后登籍造册。”

“算下来,今年收粮五十七万六千余石,七万三千余石豆。”

“此外,收获的麻杆还需要两个月才能制成麻布,但今年应该能产出三十二万匹麻布。”

“至于各州的麸金、白银、赤铜等物,折钱差不多五万贯左右。”

“诸如龙须席、石脂、牧群等物太杂,便没有折色计算。”

“另外武州传来消息,接亲的队伍已经抵达武州了,估计十月中旬才能抵达狄道。”

“节帅,您的这位外翁可是出资颇丰啊……”

高进达从袖中小心翼翼取出一份帛书,刘继隆疑惑接过:“什么东西?”

他将帛书展开,上面记载的竟然是封敖送给小七娘子的嫁妆。

“蜀锦二百匹,织锦三百匹,纱五百匹,绢帛三千匹,另有黄金千两,白银两千两,钱二万贯,奴仆三千六百人,其余冠服金银饰品就更不用说了……”

高进达一边念着,一边忍不住打趣道:“人人都说渤海封氏已然落魄,如今来看,其底蕴还真是深厚。”

封敖不仅把刘继隆带去的聘礼给还了回来,还添了价值好几倍的嫁妆。

刘继隆稍微看了看,光织锦绢帛和金银玉器钱就价值最少四万贯,而那三千六百名奴仆若是按照口马贸易的价格,最少也值钱两万贯。

这一前一后,封敖便砸了近六万贯进来,自己那六七千贯的聘礼与之相比,还真是小巫见大巫。

这般想着,刘继隆脸上笑容隐藏不住:“成亲能得到这么多钱粮人力,若是可以,我都想多成几次亲了。”

刘继隆这般说着,众人却面面相觑。

男女和离在这个时代虽不稀奇,但也不是什么好事,对于众人而言,刘继隆这话还是有些难以评价的。

在他这么说着的时候,正堂外却急匆匆走来了一道身影。

“节帅,洮州急报!”

当正门旅帅报急声响起,众人的笑声瞬间消失,所有人都严肃看向他。

“怎么回事?”

刘继隆身姿坐正,皱眉询问旅帅,而旅帅也呈上了急报:“这是尚刺史的急报。”

强。”

“此外,我们能获得的榷税也将更少,向朝廷索要钱粮的数额将增多,难免会让至尊不满。”

“朝廷若是不把封敖调走,长此以往,刘继隆必然尾大不掉。”

“嗯”高骈应了声,随后转身走向书桌,犹豫片刻后快速落笔。

不多时,一份奏表在他手下成型,而他在等待墨迹变干的同时,也不免沉声道:

“赤水军距离戍边期满还有不到一年,这件事不能由我提及,你派人送信时提醒王都监,避免赤水军生乱。”

“是!”王重任应下,不多时便带着装好的奏表走出衙门,派亲信将奏表送往了长安。

奏表送抵长安时,正是九月最后一天,而王重任的亲信,也将高骈的提醒告诉了调回长安的王宗会。

“高刺史说,赤水军的戍期只剩不到十个月,请朝廷早做安排。”

“知道了。”

长安太液池外,王宗会不耐烦的摆了摆手,随后命人将亲信带了下去,而他自己则是转身走入了太液池中。

不多时,待他走入太液池内的太液亭后,便见亭内坐着皇帝李忱,以及四贵的马公儒、王归长、王宗实和三省六部的令狐綯、崔铉、裴休及其它官员。

他小心翼翼走到王宗实身后,低声将高骈的提醒告诉了王宗实,同时将高骈的奏表交给了王宗实。

王宗实闻言皱眉,而坐在太液亭内主位的李忱正在向崔铉举杯。

“此次淮南饥荒,唯崔相方能安抚,劳崔相走一趟了。”

李忱的话让崔铉脸色发白,但他还是强撑着一口气,举杯回应了皇帝。

“臣定不辱命,将淮南饥荒安抚下去。”

说罢,他举杯一饮而尽,心中升起无尽后悔。

他的余光瞥向自己身旁的紫袍官员,此人发须皆白,年纪七旬左右,此刻正在小杯慢酌,不紧不慢。

今年入夏以来,淮南便遭遇了旱情,米价骤涨。

面对此等情况,淮南节度使杜悰荒于游宴,不治政事,未能及时平抑各州县粮价,导致淮南在七月爆发饥荒,直到八月才被御史台弹劾爆出。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