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仲氏太子》小说免费阅读 ggds.cc
但这场由莫氏、徐氏掀起的宗党叛乱,是怎么被黄猗平定的呢?
余汗之战后,袁耀便收拢诸葛玄溃散的部众,又从降卒中捡选健壮,重新建立起一支郡兵。
这支郡国兵自然归担任豫章都尉的黄猗统领,兵力也有一校。
莫氏、徐氏两家暗地里聚集部众的动作,并没有瞒过其他宗族。谌礼更是不止一次忧心忡忡提醒黄猗,但黄猗并不以为然。
直到传来了荆州军大举进攻柴桑和上缭的消息,莫氏和徐氏认为时机已至,当夜就一边在城中制造混乱,一边召集城外的部众进攻南昌城。
当夜,城中多处起火,到处都有人喊着“南昌大族皆反”“诸葛太守复位”的假消息。
见形势一片混乱,黄猗惊慌失措下,第一反应竟是弃城而逃。
危急时刻,谌礼和熊氏家主赶来求见黄猗,并主动将自己的子侄都留在了太守府作人质,所谓“南昌大族皆反”的流言不攻自破。
和黄猗同住的诸葛亮此时也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份安抚住了郡兵中诸葛玄的旧部,使得大部分士卒们回到了各自的岗位。
见局势并没有失控,黄猗这才行使自己豫章都尉的职责,一边命人收捕城内闹事者,一边紧闭城门加强城防。
到天明,形势明朗起来,黄猗这才知道参与叛乱的只有徐氏和莫氏,这两家已在城外聚集了上万部众,正在围城叫嚣。
黄猗连忙派人飞马向袁耀告急求援。
在黄猗和谌礼等人焦头烂额之际,少年诸葛亮又一次站了出来,为众人分析徐、莫两家利害和叛乱动机,并教黄猗行分化瓦解、逐个击破之策。
众人一开始很是不以为然,还要把诸葛亮赶出去。
何时一孺子也能出谋划策了,这要是让天下人知道,岂不说我豫章郡无人乎?
诸葛亮也是放出了大话,言明自己的计策“旦夕间可奏效”,若是此计不行,自己甘愿领受军法。
考虑到诸葛亮的计策其实并没有什么成本,黄猗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依计行之。
于是让人在城上对莫氏族众宣布“只诛首恶,余皆不问”;而对徐氏部众则高喊“凡叛者皆诛其家”。
而谌礼此时也修书两封,派人送去新淦老家。一封是写给自己兄长,使其召集谌氏宗民为外援;另一封则交给新淦聂氏家主,陈说利害,让其也站在黄猗这一边。
徐氏、莫氏众人虽然每日在城下叫嚣,但雷声大雨点小,他们完全没有攻城的经验,几次贸然冲上来被弓箭射回去后,就再也不敢攻城了。
两日后,徐宗的部下逃散了一大半,而莫氏寨中也发生了内乱,然后一众莫氏族人便绑着自己的族长,押到了城楼下请罪投降。
徐宗得知后,立刻带着剩下的人逃走了。
南昌之乱,就此告终。
事后众人大感神奇,皆问诸葛亮为何三言两语,就能让徐、莫两家万余人不战自溃。
诸葛亮答曰:莫氏强族也,其众数千户;莫氏之所以会叛乱,只因其族长不满袁耀,是为一己私心而撺掇族人造反,其族众并不一定愿意从乱。
所以只要宣布对莫氏宗族“只诛首恶,余皆不问”,那一定会有人造自己族长的反。
众人仍然不解,问诸葛亮:明明徐宗和莫氏族长一样的情况,为什么对莫氏“只诛首恶,余皆不问”;而对徐氏“凡叛者皆诛其家”?
诸葛亮答曰:徐氏虽为大族,但其宗户不过数百家。徐宗造反,主要依靠的是他平时豢养的门客私曲以及佃户。这些人受徐宗的恩惠而为其卖命,自然不会轻易背叛徐宗。
然而这些门客私曲毕竟是外姓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小门小户。若是徐宗造反成功自然没啥事,但要是徐宗失败,这些人都会面临灭门夷族之祸。
对于徐宗施予的恩惠,这些人或许能以性命报之,但要是牵连到家人的性命,那就没几个人愿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