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案中影 禄桉

11. 沉默的密钥(三)

小说:

案中影

作者:

禄桉

分类:

现代言情

西北角的废弃美术室,如同蛰伏在校园边缘的一头沉默巨兽,在冬日的暮色中投下浓重而压抑的阴影。红砖外墙斑驳陆离,爬满了枯死的藤蔓,像一道道丑陋的伤疤。几扇窗户的玻璃残缺不全,黑洞洞的窗口如同失焦的眼睛,空洞地凝视着这片被遗忘的角落。空气中弥漫着陈腐的灰尘、朽木的霉味,以及一种若有若无的、类似石膏粉和干涸油彩混合的、令人不适的气味。寂静笼罩着这里,只有寒风穿过破窗缝隙时发出的呜咽声,如同鬼魂的低语。

林栖像一道融入阴影的魅影,率先抵达美术室锈迹斑斑的铁门前。门是老式的双开木门,外面包着一层薄铁皮,早已锈蚀不堪,呈现出暗红与褐黄交错的丑陋斑纹,手指触碰上去,能感受到粗糙的颗粒感和冰冷的寒意。门锁是常见的弹子锁,黄铜锁芯暴露在外,锁孔周围积满了厚厚的、如同棉絮般的灰色灰尘,显然很久无人触碰。林栖没有立刻动作,而是如同最谨慎的猎手,身体紧贴着冰冷粗糙的砖墙,侧耳倾听。门内一片死寂,只有风声在空旷的室内回荡,带着空旷的回响,偶尔夹杂着一两声不知名小动物窜过的窸窣声。她确认安全后,才从校服内侧口袋掏出一个扁平的、类似多功能工具盒的小巧黑色皮套。皮质柔软,边缘已经磨损,显然经常使用。打开皮套,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几根细长、顶端带有特殊形状凹槽或凸起的金属探针,在微弱的天光下泛着冷冽的幽光。

她蹲下身,校服裤腿蹭在冰冷潮湿的地面上也毫不在意。她调整呼吸,将气息压得又轻又缓,仿佛整个人都融入了这片寂静。她选择了其中一根最细、顶端带有微小钩状结构的探针,指尖感受着金属冰凉的触感。她将探针尖端小心翼翼地、如同进行精密手术般探入锁孔深处。指尖的神经末梢高度集中,捕捉着探针传来的每一丝细微反馈——锁芯内部弹子的位置、弹簧的阻力、金属摩擦的涩感。她的动作极其轻柔,如同在拨动最精密的琴弦,又像是在安抚一头沉睡的野兽,全神贯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指尖与锁芯的无声对话。几秒钟后,她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似乎遇到了某个卡点。她果断换了一根带L形凹槽的探针,再次深入。这一次,她的手指开始极其轻微、富有节奏感地捻动和提拉探针,同时另一只手用一根扁平、边缘被打磨得极其光滑的小钢片,轻轻抵住锁芯外侧,施加一个微妙而持续的旋转扭力。

“咔哒…咔哒…”极其细微、几乎被风声完全掩盖的金属弹子复位声在锁芯内部响起,如同微弱的密码被逐一解开。林栖的耳朵如同最灵敏的雷达,捕捉着每一个声响,在脑海中构建着锁芯内部的立体结构图。她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在冰冷的空气中迅速变得冰凉,眼神却专注得如同凝固的冰晶,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约一分钟后,随着一声稍显清脆的“咔嗒”轻响,锁芯内部传来机簧松脱的顺畅感!一股微弱的反弹力顺着钢片传递到她的指尖。

成了!

林栖迅速收回工具,动作快如闪电,将它们无声地滑回皮套。她没有立刻推门,而是再次警惕地环顾四周,确认暮色四合下,这片荒僻的角落依旧空无一人,只有风掠过枯枝的呜咽。她用指尖极其小心地、无声地推动厚重的木门。门轴因年久失修且缺乏润滑,发出令人牙酸的、如同垂死呻吟般的“嘎吱——”声,在死寂中显得格外刺耳。她立刻停下动作,身体如同壁虎般紧贴墙壁,屏住呼吸,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视着周围每一处阴影。确认无人被惊动后,她才继续用力,手臂肌肉微微绷紧,将门推开一道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缝隙。一股更加浓烈的、混杂着尘土、霉菌、松节油挥发后的刺鼻气味、以及某种类似矿物粉末的干燥土腥味的复杂气息,如同酝酿已久的毒气,猛地扑面而来,呛得她喉咙发痒,忍不住低咳了一声,连忙用手捂住口鼻。

四人依次闪身而入,动作迅捷而无声。恒安走在最后,反身用肩膀轻轻将门顶回,虚掩上,留下一条不易察觉的缝隙通风,也便于紧急撤离。门轴再次发出令人心悸的呻吟,最终归于沉寂。室内光线极其昏暗,只有从破窗和高处气窗透进来的、被灰尘过滤得更加稀薄的惨淡天光,勉强勾勒出室内物体的轮廓,如同蒙上了一层厚重的灰纱。空气中漂浮着肉眼可见的尘埃颗粒,在微弱的光线下如同漂浮的灰色精灵。巨大的画架如同沉默的骨架,七歪八扭地堆放在墙边,上面蒙着厚厚的、已经发黄发脆甚至破洞的白布,像裹尸布般覆盖着未知的秘密。角落里堆放着一些覆满灰尘的石膏像——断臂的维纳斯眼神空洞,大卫的石膏眼球在阴影中反射着诡异的光,还有一些扭曲的、难以名状的抽象形体,在昏暗中如同凝固的噩梦,散发着阴森的气息。地面上散落着废弃的画框、折断的画笔、干涸龟裂的颜料管和揉成一团的、字迹模糊的废纸。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被时间遗忘的荒凉和死寂,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带着沉甸甸的压抑感。

“分头找,注意脚下,别碰倒东西,留意任何异常痕迹。”景雨的声音压得很低,在空旷的室内带着轻微的回音,如同投入古井的石子。四人如同潜入古墓的探险者,分散开来,借助手机电筒的微光——调到最低亮度,并用手指半遮住光源,形成一道狭窄的光束,避免光束外泄引起远处注意,开始仔细搜索这片尘封的、可能隐藏着致命秘密的领域。光束在黑暗中扫动,如同探照灯划破迷雾。

景雨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扫过每一寸地面、每一处墙角、每一件物品的表面。大部分区域都覆盖着厚厚的、均匀的、如同灰色绒毯般的灰尘,踩上去会留下清晰的脚印。然而,当她走到靠里墙一个巨大的、蒙着灰布的工作台前时,脚步猛地顿住了!心脏像是被无形的手攥紧了一下。工作台表面大部分区域依旧积满灰尘,但靠近中央的位置,大约一尺见方的区域,灰尘明显被清理过!虽然清理得不算特别干净,留下了淡淡的、如同擦拭玻璃后留下的水痕般的擦拭纹路,以及一些未能完全拂去的细微灰尘颗粒,但对比周围厚实如绒的灰层,这块区域显得异常“干净”,如同灰色绒毯上被硬生生擦出了一块突兀的“伤疤”!景雨立刻凑近,单膝跪地,手机微光聚焦在这块区域,光束几乎垂直照射。在清理痕迹的边缘和细微的木质纹理缝隙里,她赫然发现了几点极其细微的、暗黄偏褐的碎屑!质地看起来干燥而略带颗粒感,颜色与她之前从林栖那里看到的、在窗外发现的黏土碎屑一模一样!她立刻从随身携带的小型勘察包里取出尖头镊子和物证袋,屏住呼吸,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处理易碎的蝴蝶翅膀,用镊子尖端极其精准地夹起一点碎屑,小心翼翼地放入透明的物证袋中,封好口,贴上标签。接着,她的目光如同扫描仪,扫过工作台下方——那里散乱地扔着几支画笔,大部分都沾满干涸板结的各色颜料,笔毛硬得像钢丝。但其中两支却显得格格不入的“新”!笔杆是深棕色的木质,打磨光滑,没有沾染颜料污渍;笔毛虽然也蒙了些灰尘,但明显柔软蓬松,没有板结的颜料残留,像是近期使用后只是简单掸了掸灰尘就随意丢弃在这里的。她拿起一支,凑近光源,笔杆上清晰地印着烫金的品牌Logo和型号:“马利”牌,高级猪鬃毛,12号平头油画笔。这绝非学生常用的廉价水粉笔或铅笔,是相对专业的油画工具!旁边地上,还躺着一个被踩扁的、锡管状的颜料管,管身沾满灰尘,但管口处有新鲜的、如同被用力挤压过的褶皱痕迹,管身上残留的标签一角显示品牌:“温莎牛顿”艺术家级油画颜料-象牙黑。这是一个昂贵的、专业画家才会使用的顶级颜料品牌!绝非普通学生练习或学校采购的普通耗材!景雨的心跳加速,她同样将画笔和颜料管残骸装入物证袋。这绝非偶然遗落,而是近期有人在此活动的铁证!

万皆宁接过景雨递来的装有黏土碎屑的物证袋,没有急于离开,而是就着手机微光,在现场开始了初步分析。她将物证袋举到眼前,调整角度让光线穿透。碎屑颜色呈现不均匀的暗黄带褐,质地细腻,夹杂着极其微小的、如同碾碎的金粉般的云母颗粒,在光线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她隔着袋子,用指腹轻轻捻动,感受其颗粒度和粘性。“不是普通泥土,”她低声对旁边的景雨说,声音带着理科生特有的冷静,“颗粒均匀度很高,含矿物粉,初步判断是高岭土成分,有云母闪光增加可塑性和光泽,粘性适中,干燥后应有一定硬度……这是专业雕塑用油性黏土的特征。”她回忆着化学课上学过的硅酸盐矿物知识,“这种黏土可塑性极好,干燥后硬度高,不易开裂,常用于人物雕塑头像、手办模型或精密模具的制作。”她立刻联想到林栖在窗外发现的鞋印和碎屑,以及这个废弃美术室的功能。“这里很可能就是源头!使用者在这里处理过黏土!”接着,她拿起那支“马利”牌油画笔和“温莎牛顿”颜料管残骸,眉头紧锁,眼神锐利:“专业级画材。价格不菲,一支笔加一管颜料可能抵得上普通学生半个月伙食费。普通学生不会用,也用不起。学校采购记录里这种高端耗材也很少。使用者要么是经济条件优渥的专业爱好者,要么…有特殊渠道,如获奖所得、家庭支持或特殊目的,如创作重要作品参赛。”她的大脑飞速运转,将黏土与画材联系起来:“油画笔和黑色颜料……是用来做什么?给黏土雕塑上色?还是……进行某种绘画创作?或者两者兼有?这个‘L.Y.’,似乎在进行一项需要黏土和油画工具的综合‘项目’?”

林栖没有停留在工作台,而是如同最警觉的斥候,继续向美术室更深处探查。她的目光如同雷达,扫视着地面每一寸可能留下的痕迹。大部分地面灰尘厚重,踩上去会留下清晰的脚印,但除了她们四人新留下的,并未发现其他明显的新鲜足迹。然而,在靠近那扇玻璃完全破碎、位置较高的窗户下方——正是林栖之前在外面发现鞋印和黏土碎屑的对应位置,地面上有几道极其模糊的、被拖拽或蹭过的痕迹!痕迹很淡,像是有人在此处短暂停留、转身或搬动过不太重的物体,如箱子、画板,鞋底蹭乱了原本均匀的灰尘层,留下了一片相对“干净”但纹理混乱的区域。她蹲下身,仔细查看窗台内侧——厚厚的灰尘上,赫然留下了几个相对清晰的手指印痕!五个指印的轮廓清晰可辨,指节分明,大小适中——约成年男子或体格较大的少年,方向是向内的——手指从窗外向内按压窗台,显然是攀爬时借力留下的!印痕周围的灰尘被蹭掉,露出了下方相对干净的、颜色较深的木质窗台。林栖立刻掏出手机,打开专业拍照模式,调整到微距,关闭闪光灯,小心地避开自己的影子,从多个角度——正上方、侧面45度、逆光,对着指印进行高清拍摄,确保纹路细节清晰可辨。这印证了她的推测:有人从这扇破窗进出过!而且很可能不止一次!她继续搜索,像猎犬般不放过任何角落。在墙角一堆被虫蛀得千疮百孔的废弃松木画框后面,她的目光锁定了一个被揉成一团、丢弃在阴影里的一次性PE手套。手套指尖部位,赫然沾染着少量暗黄色的黏土污渍!污渍尚未完全干透,在微光下显得湿润粘腻!林栖心脏狂跳,戴上自己的一次性手套,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将这只沾有“罪证”的手套夹起,装入另一个物证袋。这几乎是直接的物证关联!

恒安没有参与现场的翻找,而是选择了一个靠近墙角、相对隐蔽且能蹭到微弱WiFi信号的位置。她背靠着冰冷的墙壁坐下,将平板电脑放在屈起的膝盖上,屏幕亮度调到最低,如同一块幽暗的镜子。她利用一个已知的、存在于校园内部网络认证系统的老旧协议漏洞——该漏洞允许在特定查询条件下,绕过部分权限验证,以访客模式访问部分公开或低密级数据库,她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指尖在虚拟键盘上无声飞舞,黑色的命令行界面飞速滚动着复杂的指令和参数,如同编织着无形的数据之网。她首先查询了校内近五年的美术耗材采购清单。经过几分钟的等待和几次规避查询限制的尝试,屏幕上终于刷出了长长的清单记录。恒安的目光如同高速扫描仪,快速过滤着无关信息。终于,在两年多前的一条记录里,她找到了目标:采购物品:“马利”牌高级猪鬃毛油画笔,12号平头,10支装;“温莎牛顿”艺术家级油画颜料——象牙黑、钛白、赭石等基础色,各5支;供应商:XX美术用品专营店;采购金额:XXXX元;采购理由:“校艺术节重点项目人物肖像油画创作组专项采购”!采购记录下方还有审批人签名:孙梅老师和领用人签字:刘烨。接着,她立刻调取当年参与该“人物肖像油画创作组”项目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名单——存储在已归档的校园活动记录数据库。名单显示:项目负责人/指导教师:孙梅;核心学生成员:刘烨、陈涛……名单最后还有一个备注:“特邀素描指导顾问:吴明老师提供人物结构及神态捕捉指导。”吴老师!他果然有美术背景!而且深度参与过这个项目!恒安心中豁然开朗,仿佛一道闪电划破迷雾。她立刻在在校生数据库中搜索“刘烨”的当前信息:初二5班,校美术社社长,档案里记录着多次获市级绘画比赛一等奖,性格评价栏写着“天赋卓越,个性鲜明,有主见”潜台词:孤傲不合群?,有“怪才”之称。她又尝试搜索已毕业的“张薇”、“陈涛”,信息显示两人均已毕业离校,暂无更多关联信息。恒安还不满足,她调取了校内当前登记在册的艺术特长生档案。除了刘烨(LY),她还发现初三(5)班有个上学期转学来的学生叫陆宇(Lu Yu),档案里“特长及获奖情况”一栏写着“绘画(素描、速写)”,但备注栏却标注着“未参加任何校内社团活动,无参赛记录”,性格描述为“内向,安静,独来独往”。“L.Y.”——刘烨(Liu Ye)?陆宇(Lu Yu)?还是…吴明(Wu Ming)老师名字的缩写?可能性都存在!甚至不排除是已毕业学生或其他未登记人员!恒安迅速将名单、采购记录、学生档案关键信息截图保存,并标注好关联线索。信息碎片正在汇聚。

就在恒安全神贯注于信息海洋时,景雨的目光被墙角一个斜靠在破画架上的、蒙着厚厚灰尘的旧画板吸引。画板是木质的,边缘已经开裂,露出里面粗糙的纤维板芯,背面用粗糙的麻绳松散地捆着,绳结早已腐朽。她走过去,拂去画板表面的浮尘,激起一小片灰雾。画板上还钉着一张泛黄的素描纸,上面画着一幅未完成的静物——一个缺口的陶罐和几个干瘪的苹果,笔法稚嫩,线条犹豫,显然是低年级学生的习作。景雨的目光并未停留在这幅平庸的画作上,她的直觉如同警铃,让她将注意力转向了画板本身。她轻轻解开背面早已失去韧性的麻绳,麻绳应声而断。她将画板从画架上取下,入手沉重。画板由前后两块薄薄的椴木板夹着中间的硬纸板芯构成。她用手指沿着边缘缝隙仔细摸索,指腹感受着木板的纹理和接缝的紧密程度。突然,她的指尖在靠近右下角的位置,感觉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不自然的凸起!仿佛有什么薄而硬的东西被夹在了两层木板之间,与周围平滑的触感形成鲜明对比!

景雨的心跳微微加速,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升。她小心翼翼地用指甲抠住那处缝隙,屏住呼吸,如同拆解一枚定时炸弹般,极其缓慢而用力地将两层木板向两侧掰开。干燥的木板发出“嘎吱……嘎吱……”的呻吟,灰尘簌簌落下,在昏暗的光线下如同飘散的灰色雪花。随着缝隙扩大,一张被折叠成小方块、边缘已经磨损起毛、颜色泛黄的素描纸,从夹层里悄然滑落出来,像一片枯叶般飘落在地上。

景雨立刻弯腰捡起,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的粗糙和脆弱。她深吸一口气,缓缓展开这张被隐藏了不知多久的纸。

瞬间,她的瞳孔骤然收缩!全身的血液仿佛在刹那间凝固!

纸上用铅笔勾勒着一幅人物半身像。线条流畅而精准,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穿透力,对光影的把握尤为老道。画中人穿着那件熟悉的、洗得发白的深蓝色夹克,领口微微敞开;鼻梁上架着那副黑框眼镜;眉头微蹙,形成一个深刻的“川”字;嘴角向下抿着,拉出一道僵硬而苦涩的弧度;眼神疲惫而空洞,透过镜片,仿佛失去了所有焦距,只剩下深不见底的茫然和……一种被生活重压碾碎后的麻木?那神态捕捉得如此精准,以至于景雨一眼就认出——画中人正是吴明老师!

然而,这幅画最令人心悸的,并非其无可挑剔的写实技巧,而是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