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拉斐尔离开后,工作室重归宁静,但一种无形的、充满张力的能量已然充斥其间。沈清音没有立刻开始织造,她将马修留下的设计草图、面料小样以及《经纬共生》系列的概念手册,在工作台上一一铺开。
灯光下,那些充满未来感和建筑线条的设计图,与她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传统缂丝图样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马修想要的不是附庸风雅的东方元素点缀,而是缂丝的灵魂与他的设计理念进行一场深度对话。这要求她不能仅仅复制过去的成功,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她首先面对的是“星云爆发”这一主题。如何在丝线上表现那种瞬间的、混沌的、充满毁灭与新生能量的宇宙奇观?传统的缂丝色彩体系偏向沉稳、内敛,即使是《宇宙经纬图》中的星云,也更偏向一种永恒的、静谧的浩瀚。而“爆发”,需要的是更极端、更具冲击力的色彩对比和更狂放不羁的线条。
她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整整三天,对着空白的素描本,反复尝试。她尝试用更浓烈的宝石蓝、紫罗兰与炽热的橙红、硫磺黄进行碰撞,但效果总显得匠气,缺乏那种原始的能量感。她又尝试模仿抽象表现主义的笔触,用粗犷的色块堆积,但这又与缂丝“通经断纬”、精工细作的本质相悖。
瓶颈之时,她下意识地摩挲着那卷权志龙留下的蓝色丝线。丝线在指尖流淌,那种渐变的、沉静的蓝色,仿佛带有某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她忽然想起马修说过的一句话:“时尚是流动的建筑,而建筑是凝固的光。”
光!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划破脑海。星云爆发的本质,是能量的剧烈释放,是光的极致喷涌!她一直执着于用“色”来表现,却忽略了“光”才是核心。
缂丝本身,正是通过丝线不同的反光特性来塑造形体、营造意境的!她为何不能将“光感”作为这次创作的核心语言?
她立刻行动起来。她翻找出库房中所有带有特殊光泽的丝线——珍珠光泽的真丝、金属光泽的盘金线、甚至一些极其细微的、近乎透明的闪光玻璃丝。她开始尝试将这些不同质感的丝线进行混合交织,研究它们在光线下的相互作用。
她不再追求固定的图案,而是将“爆发”的过程解构为无数光点的迸射、能量流的奔涌、以及引力场的扭曲。她用极其细碎的“断纬”技法,将不同颜色、不同光泽的丝线以看似随机、实则经过精密计算的方式交织在一起,近看是一片混沌的色点,远看却在光线的折射下,形成了一种动态的、仿佛正在不断膨胀和变化的发光星云。
她甚至大胆地在一处表现爆发核心的区域,使用了极小面积的、未完全覆盖经线的“露底”处理,让白色的经线本身成为最强烈的高光点,模拟出恒星诞生时那刺破黑暗的瞬间强光。
当第一块巴掌大小的“光之星云”试验品在织机上呈现出来,并在特定角度的灯光下折射出变幻莫测的光晕时,沈清音知道,她找到了方向。
接下来是“水墨山石”的质感表现。马修希望将这种东方意境的肌理融入西装的硬朗结构中。传统的缂丝模仿水墨,追求的是晕染的柔和与层次的丰富。但马修的设计语言是简洁、利落的,需要的是更抽象、更具符号性的肌理感。
沈清音摒弃了完全模仿自然山石形态的思路,转而提取中国画皴法(如斧劈皴、披麻皴)中最具代表性的笔触线条,将其极度简化、几何化。她用深浅不一的灰色、褐色丝线,通过控制纬线的密度和角度,织造出类似素描线条的、带有方向性和力量感的纹理。这种纹理远看是山石的质感,近看却是一种充满现代感的抽象构成,与马修设计的建筑感廓形相得益彰。
她将初步的设计思路和几块关键的试验小样拍摄下来,发给了远在巴黎的马修。邮件里,她详细阐述了自己以“光感”为核心,解构传统意象,重塑缂丝当代语言的理念。
等待回复的几天里,沈清音的心境并非全然的自信。这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是对缂丝边界的一次大胆探索。她不确定马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