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排名公示一出机关里像锅端了的粥。
三天时间光是匿名信就收了七封。还有人打着“干部老同志联名建议”的名义给****寄了份“稳定建议报告”。
报告的核心只有两个字——暂停。
暂停逆排名。
暂停破格提拔。
暂停那个叫李冬生的人自己立规矩。
……
署名的是机关里十一个正科以上干部大多年头在十年以上。
他们不是直接骂李冬生而是从“队伍稳定”“忠诚干净”“风险可控”这些大词出发打了个包围圈。
话说得很圆:
“我们不是反对改革。”
“我们担心的是年轻人资历不足扛不住岗位影响大局。”
“我们也理解组织提人难但也要有梯次、有节奏、有传承。”
最后一句最狠:
“部分干部在无完整历练情况下被快速提拔或引发‘破格焦虑’不利于机关生态长期稳定。”
……
这封信送到**案头那天下午**办公室内部的茶话会上整个气氛都变了味。
“这回该收一收了。”
“制度不是硬刚出来的。”
“破了格不打紧关键不能破了序。”
一位老副秘书长喝着茶轻描淡写地说
“年轻人气盛但不能忘了这系统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不是靠动刀子是靠大家一起守规矩。”
……
**没吭声。
只是看完信把它合上递给秘书:
“送给李冬生。”
“让他自己看看。”
“然后写份答复。”
“别让我动嘴
……
李冬生拿到信时刚结束和基层挂职干部的视频访谈。
通话里刚刚被破格提拔的吕一南还在说:
“李处我不是害怕干是怕干了也没人看见。”
“现在组织看到我了我更不敢松了。”
……
信看完,李冬生没骂人,也没皱眉。
只是放下信,自己打开电脑,敲下一行字:
答复意见:《干部选拔机制改革建议函》
正文不长,三段话。
第一段:我理解你们的焦虑。
第二段:我尊重你们的资历,但不代表我接受“资历决定一切
第三段:制度变革必然伴随痛点。组织不是治病,是育人。
最后一句:
“谁想把规矩变成挡箭牌,我就把他送去看真正的规矩长什么样。
……
第二天,这封“答复意见被组织部长拿到会议上通读一遍。
有些人当场冷笑,有些人低头不语,有些人脸憋得通红。
组织部长合上信纸,抬起头,只说了一句:
“**批了。
“按李冬生这个方向,继续干。
……
那天下午,李冬生下去调研,走得特别快。
没人拦他。
可所有人都在背后看着他。
那是一种再也绕不过去的感觉:
这个人,他真成了。
成了一个能改动整套流程的人。
也成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新旧之争的代言人。
……
晚上十点,李冬生回办公室,门口站着一个人。
是之前名单被刷下去的“第十名,叫邹彦秋。
他手上拿着一本旧笔记本,神情拘谨。
“李处,我想补一份调研材料。
“那年我在河西区做灾后重建,原本有流程,但后来合并了,就没挂上图。
“我不是想争,但我想让你知道,我——不是个混吃等升的人。
李冬生接过本子,翻开,第一页是照片。
第二页,是人名。
第三页,开始是密密麻麻的走访笔记、河道结构图、拆迁对照表。
他翻了很久。
最后合上。
“你上不上,我说了不算。
“但你干没干,我看得出来。
他抬头看邹彦秋,语气很淡:
“你不是为了补材料来的。”
“你是怕——被历史忘了。”
“我记着了。”
“行了,回去吧。”
那一晚,邹彦秋站在楼道尽头,许久才转身。
灯光里,是一个新官场的影子,被照亮了一角。
李冬生“顶风破格”这事,在基层也炸了锅。
不是骂他的人多,而是来求他的人多。
光是一周时间,组织系统后台挂号的“调研回补申请”就递进来五十六份,全部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