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昭明录 莫格里奈

56. 第 56 章

小说:

昭明录

作者:

莫格里奈

分类:

穿越架空

自上次孟令琛成功化解流言危机,改革派的威望如日中天,朝堂局势看似趋于稳定,实则暗流涌动。

孟令琛深知,与皇帝的权力博弈远未结束,而要想让改革大业顺利推进,就必须进一步削弱皇帝的权力,将其逐渐架空。

孟令琛每日在中书令府中,除了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便是反复思索下一步的策略。

这日,天色渐暗,书房内烛火摇曳,孟令琛坐在案前,眉头紧锁,手中的毛笔在宣纸上无意识地划动着,留下一道道杂乱的墨迹。

窗外,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他的困境而叹息。

“大人,五皇子和七公主来了。”管家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打破了孟令琛的沉思。

他立刻放下毛笔,整理了一下衣冠,起身相迎。

秦易珩和秦云乔快步走进书房,秦易珩神色略显急切,秦云乔则微微蹙着眉头,一脸忧虑。

“孟大人,如今朝堂之上虽然表面平静,但父皇对我们的猜忌并未消除,长此以往,改革大业恐难继续。”秦易珩开门见山地说道。

孟令琛微微点头,示意两人坐下,然后缓缓说道:“殿下所言极是。陛下虽暂时未再对我们发难,但暗中必定在积蓄力量,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那孟大人可有良策?”秦云乔抬起头,眼中满是期待。

孟令琛沉吟片刻,目光坚定地说道:“如今之计,我们需从朝堂制度和人心向背两方面入手。在朝堂制度上,逐步削弱陛下直接掌控的权力;在人心向背上,进一步拉拢朝中大臣,让更多人坚定地站在改革派这一边。”

“具体该如何做呢?”秦易珩追问道。

孟令琛眼中闪过一丝思索,道:“殿下,您可在朝堂上提议设立‘国策咨询院’,选拔朝中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臣以及民间贤达之士,共同商讨国家大事。表面上,这是为了广纳良言,实际上,是要将一部分原本由陛下独断的决策权分散出去。”

秦易珩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此计虽妙,但父皇定会察觉我们的意图,恐怕不会轻易同意。

孟令琛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道:“殿下不必担忧。我们可先在朝中联合支持改革的大臣,大力宣扬设立‘国策咨询院’的好处,比如能够集思广益,制定出更加符合国情和民意的政策,促进国家繁荣昌盛。同时,让民间的有识之士也纷纷上书朝廷,表达对设立此院的期待。如此一来,陛下即便心中不愿,也难以公然反对。”

秦易珩听后,眼中一亮,拍手称妙:“孟大人果然足智多谋,此计若成,父皇的权力必将被大大削弱。”

“那人心向背这方面呢?”秦云乔好奇地问道。

孟令琛神色凝重,缓缓说道:“公主,您在后宫之中,可多与一些嫔妃走动,了解她们的心思和诉求。对于那些对陛下有所不满,或者渴望家族兴盛的嫔妃,我们可加以拉拢,让她们在陛下耳边吹吹风,潜移默化地影响陛下的决策。”

秦云乔微微点头,心中暗自佩服孟令琛考虑周全。

“至于朝堂上的大臣,我们要继续巩固与支持改革的大臣之间的关系,同时,寻找机会分化陛下身边的势力。”孟令琛继续说道,“我听闻礼部尚书刘大人的长子最近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心中颇有怨言。我们可借此机会,向刘大人暗示,若他能支持改革,我们定会想办法为他的儿子谋得一个好前程。”

秦易珩和秦云乔对视一眼,心中对孟令琛的谋略深感钦佩。

商议已定,三人又详细讨论了实施计划的细节,直到夜深人静,才各自散去。

几日后,早朝之上,秦易珩按照孟令琛的计策,出列奏道:“陛下,儿臣以为,如今国家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制定国策,广纳天下良言,不妨设立‘国策咨询院’。此院可选拔朝中贤能大臣以及民间有识之士,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如此一来,我朝定能制定出更加英明的决策,国家也将更加繁荣昌盛。”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支持改革的大臣们纷纷出言附和,称赞此计甚妙;而皇帝身边的守旧派大臣们则脸色阴沉,心中暗自叫苦。

他们知道,一旦设立“国策咨询院”,皇帝的权力必将被削弱,他们这些依附于皇帝的人,也将失去不少利益。

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暗自恼怒。

他知道,这定是秦易珩和孟令琛等人的阴谋,但此时朝堂上支持设立“国策咨询院”的声音此起彼伏,他若公然反对,恐会引起众怒。

沉思片刻后,皇帝冷冷地说道:“五皇子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此事关乎重大,容朕再考虑考虑。”

秦易珩心中暗自失望,但也知道此事急不得,只得躬身退下。

退朝后,孟令琛和秦易珩等人在偏殿密会。

“孟大人,父皇并未同意设立‘国策咨询院’,这可如何是好?”秦易珩满脸焦急地说道。

孟令琛神色平静,微微一笑,道:“殿下莫急。陛下虽未同意,但也未明确反对,这便是我们的机会。接下来,我们要加大力度,让朝中大臣和民间百姓继续上书朝廷,表达对设立‘国策咨询院’的强烈渴望。同时,我们也要密切关注陛下身边守旧派大臣的动向,寻找机会分化他们。”

秦易珩微微点头,心中暗自佩服孟令琛的沉稳。

此后的日子里,孟令琛等人按照计划,四处奔走,积极活动。

朝中支持改革的大臣们纷纷上书朝廷,力陈设立“国策咨询院”的好处;民间的有识之士也纷纷响应,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尽快设立此院。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皇帝的态度逐渐出现了松动。

与此同时,孟令琛也开始实施分化守旧派大臣的计划。

他找到礼部尚书刘大人,先是对他儿子科举失利表示了一番惋惜,然后话锋一转,说道:“刘大人,令郎才华横溢,此次名落孙山,实在是可惜。不过,大人不必担忧,只要大人支持改革,将来令郎的前程,我等定会尽力相助。”

刘大人心中一震,他知道孟令琛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若能得到他的帮助,儿子的前程自然不用发愁。

但他也清楚,一旦支持改革,就意味着要与皇帝身边的守旧派大臣们决裂,这其中的风险不可谓不大。

孟令琛察言观色,看出了刘大人的犹豫,继续说道:“大人,如今改革乃大势所趋,顺应潮流者昌,逆潮流者亡。大人若能为改革助力,不仅能为令郎谋得一个好前程,也能为家族增光添彩。大人不妨好好考虑考虑。”

刘大人沉默良久,最终微微点头,道:“孟大人所言极是,容刘某回去再思量思量。”

孟令琛心中暗自欣喜,知道此事已有了几分把握。

几日后,刘大人主动找到孟令琛,表示愿意支持改革。

孟令琛大喜过望,立刻与他商议如何在朝堂上配合,推动设立“国策咨询院”一事。

在孟令琛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朝堂上支持设立“国策咨询院”的声音越来越高,皇帝终于顶不住压力,勉强同意了设立此院。

“国策咨询院”设立后,孟令琛等人精心挑选了一批支持改革的大臣和民间贤达之士,进入院中任职。

从此,国家大事不再由皇帝一人独断,而是要经过“国策咨询院”的商讨和审议。

皇帝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改革派在朝堂上的地位更加稳固。

然而,孟令琛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他知道,皇帝虽然表面上同意了设立“国策咨询院”,但心中必定充满了怨恨和不甘,随时可能会反扑。

为了彻底架空皇帝,孟令琛又开始谋划下一步的计划。

这日,孟令琛在中书令府中宴请朝中几位支持改革的大臣。

酒过三巡,孟令琛放下酒杯,神色凝重地说道:“诸位大人,如今‘国策咨询院’虽已设立,但陛下的权力仍不可小觑。我们要想让改革大业顺利推进,就必须进一步削弱陛下的权力。”

“孟大人所言极是,但不知该如何做呢?”一位大臣问道。

孟令琛眼中闪过一丝坚定,道:“我们可从官员任免权入手。如今,朝中官员的任免虽由吏部负责,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陛下手中。我们要想办法将官员任免权从陛下手中夺过来,让吏部真正掌握这一权力。”

“这谈何容易?陛下岂会轻易将官员任免权拱手相让?”另一位大臣面露难色地说道。

孟令琛微微一笑,道:“诸位大人不必担忧。我们可先在朝中散布言论,称如今官员任免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吏部的权力被陛下过度干涉,导致许多有才能的官员得不到重用,而一些庸碌之辈却占据高位。然后,我们联合朝中大臣,向陛下上书,请求将官员任免权下放到吏部,由吏部根据官员的政绩和才能进行任免。如此一来,陛下即便心中不愿,也难以公然拒绝。”

众大臣听后,纷纷点头称赞,对孟令琛的谋略佩服不已。

商议已定,众大臣开始在朝中四处活动,散布关于官员任免权的言论。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许多大臣对官员任免过程中的弊端表示不满,要求将官员任免权下放到吏部的呼声越来越高。

皇帝得知此事后,心中大怒。

他知道,这又是孟令琛等人的阴谋,目的是要彻底架空他的权力。

但此时朝堂上的舆论压力巨大,他若强行压制,恐会引起众怒,导致局势失控。

沉思良久后,皇帝决定召见孟令琛,当面质问他。

御书房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皇帝坐在书桌后,目光冷冷地看着孟令琛,道:“孟爱卿,你可知罪?”

孟令琛心中一紧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