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命运的牌局 Aa又一

3. 双木林

小说:

命运的牌局

作者:

Aa又一

分类:

现代言情

我叫林悦——双木林,心悦君兮的悦。

江城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本永远翻不完的神秘之书。这座城被长江温柔环抱,江水悠悠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古老的城墙在岁月中斑驳,与林立的现代高楼并肩而立,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奇异画卷。城中纵横交错的小巷,犹如迷宫般深邃,每一条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青石板路在风雨的洗礼下泛着幽光,仿佛在默默见证着江城的过往与今朝。

不知何时起,塔罗牌在江城掀起了一阵狂热的浪潮。

这背后的缘由,大抵是当下经济下行,生活的重压如阴霾般沉沉笼罩着人们,大家急需寻得一个出口,来安放内心的焦虑与迷茫。

就在此时,一位名为“慈好好”的博主横空出世。她凭借对塔罗牌的独特解读,针对不同月份的运势进行分析,相关视频一经发布,便如星火燎原般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得大众纷纷追捧塔罗牌仿佛就此化身成为一把能窥探未来迷雾、驱散内心阴霾的神奇钥匙。

一时间,塔罗牌在江城可谓是火得一塌糊涂。

繁华的商业街上,精致的占卜小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即便是隐匿在小巷深处,也不乏神秘的工作室悄然开张,塔罗占卜的招牌随处可见。

年轻男女们满心期许地通过塔罗探寻爱情的方向,渴望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抓住一丝情感的确定性;创业者们则把希望寄托于牌中,期望从中获取事业的指引,在艰难的经济环境中觅得前行的动力。

而要说起我与塔罗的缘分,要追溯到我的奶奶。

自我记事起,便与奶奶住在江城杨柳弄的青砖小院。院角的皂荚树比老宅年岁还长,春夏之交会落下星星点点的白花。

奶奶的藤椅摆在廊檐下,竹帘随风轻晃,将她的银发筛成流动的月光。

奶奶没读过多少书,文化水平不高,可在这一方小天地里,她却有着令人称奇的本事——用铜钱占卜。

巷子里的街坊总爱捧着搪瓷缸来串门。对门陈姨纠结是否给女儿报奥数班,巷尾修车摊的老周发愁儿子的婚事,卖酒酿的王阿婆总担心新收的学徒偷藏桂花蜜。奶奶从蓝布围裙兜里摸出三枚铜钱,铜锈在阳光下泛着幽光。

“这是你太爷爷留下的。”她总爱把铜钱贴在皱纹里,像在感受某种温度,“当年他在码头给船工看吉凶,后来战乱时埋在门槛下...”话音未落,三枚铜钱已在她掌心转出细密的弧线。

我蹲在石臼边剥毛豆,看铜钱在青砖上滚出不同的排列。有时两正一反,有时□□。奶奶浑浊的眼球突然泛起微光,枯瘦的手指划过藤椅扶手:“陈姨啊,你家囡囡的福气在东边,少年宫新开的陶艺班正合她心意。”

最难忘是初三那年春寒料峭,我因模拟考失利躲在房里哭。奶奶破例让我坐在藤椅旁,将铜钱轻轻放在我颤抖的手心里。“摸摸看,”她粗糙的指腹摩挲着铜钱纹路,“咸丰通宝的'丰'字像不像稻穗?太爷爷说,真正的收成不在田埂上,在人心里。”

要说起真正让我迷上占卜的,是奶奶教我用铜钱算节气的那个惊蛰。

她将三枚铜钱掷在青砖上,说每个方位都藏着自然的韵律。当我算出"春雷惊百虫"的卦象时,铜钱突然滚落在地,排列成类似"愚者"的轮廓——多年后我才知道,这是塔罗牌里最富冒险精神的一张。

在耳濡目染下,我对这种神秘的占卜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满足于单纯地观看奶奶用铜钱占卜,开始主动去了解更多关于占卜的知识。

在那些静谧的午后,我常常捧着从旧书店淘来的《易经》和《神秘学导论》,在院子里的槐树下一读就是一下午。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泛黄的书页上,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光影中轻轻跃动。

直到某个梅雨季的黄昏,我为了躲雨急匆匆地跑进了一家杂货小店,马上就追忆到了展示架上红丝绒包裹的牌盒上绣着褪色的鸢尾花,掀开的瞬间,一股檀香味混合着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

牌面是那副罕见的马赛塔罗,静静地躺在昏黄灯下,像是从时间的另一头漂泊而来。

每一张牌都泛着旧画册般的微光,衣褶间的金箔纹路已是斑驳,却仍在低语着某种未竟的启示。我的指尖抚过“女祭司”的表面,触到的是时光的粗粝与凉意。

她究竟在等待什么?抑或是在守候着某个注定要来读她的人?

檀香的气息在四周缓缓沉降,如同岁月本身,无声地覆盖一切悸动与惶惑。我突然明白,命运的谜题从来不由人轻易拆解;它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