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齿轮在1962年初的这个节点,
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
为党建国的人生轨迹再次刻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披上了“经济顾问”的华服,
也扛起了“南洋少将”的重担。
而四九城的大院子之内,
关于他的争议与暗流,
虽暂时平息,却远未终结,
如同冰层下的潜流,
等待着下一个变动的契机。
这场身份之争的风暴,
暂时画上了句号,
但它所折射的时代矛盾、观念冲突与权力博弈,
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持续回响。
1962年1月26日,农历腊月廿一。
南国的香港已有些许暖意,
但北方的寒意正席卷着广袤的大地。
安保县军用机场,
朔风凛冽,吹得停机坪上的旗帜猎猎作响。
党建国裹紧了身上的呢子大衣。
他刚结束在熊猫集团的紧张工作巡视和技术攻关,
此刻归心似箭,只想尽快回到四九城那个温暖的小家,与妻儿共度年关。
飞机是苏制的伊尔-14,双螺旋桨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
登机舷梯旁,工作人员穿着厚重的棉军装,一丝不苟地核对着证件。
党建国踏上舷梯,机舱内混合着机油等各种东西的味道,空间显得有些逼仄。
他找到自己的座位,靠窗,刚把行李——
一个印着熊猫集团Logo的帆布旅行箱塞进行李架,正准备坐下,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旁响起:
“党建国同志?”
党建国转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明媚的笑脸,正是陈秀梅。
她穿着一件剪裁得体的米白色羊绒大衣,
围着一条浅紫色的羊毛围巾,乌黑的秀发挽在脑后,
显得干练又温婉,
与周围穿着臃肿冬装或制服的乘客形成了鲜明对比。
“秀梅?
你怎么在这?”
党建国着实吃了一惊。
这次行程,他并未听她提起。
虽然说党建国已经默许了,
陈秀梅和苏珊推动的南洋建设,
也默认了关系,但是毕竟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陈秀梅在他旁边的座位优雅地坐下,解开围巾,露出一段白皙的脖颈,笑道:
“怎么,只许你党建国同志回京述职过年,
就不许我这个‘爱国华侨代表’进京参加活动了?”
她的普通话还是带着一丝软糯的港味,却字正腔圆。
“述职?
算是吧,主要还是回家。”
党建国笑着摇摇头,说道:
“只是没想到这么巧。
你这是……参加什么招待会?”
他一边问,一边自然地帮她把脱下来的大衣和围巾接过来,
叠好放在自己靠过道一侧的膝盖上——下意识的。
“嗯,侨办组织的春节团拜招待会,
邀请了一些海外和港澳的工商界人士,算是联络感情,共话发展吧。”
陈秀梅拢了拢鬓角的发丝,目光清澈地看着党建国,
“本来想提前告诉你,给你个‘惊喜’,后来想想,不如就‘偶遇’好了。”
她俏皮地眨眨眼,那神态。
“这惊喜可够大的。”
党建国也笑了,
心中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涟漪。
陈秀梅的心思,根本是不加掩饰的,
再加上当前粮食紧缺的问题。
但因为早已有了春花,有了两个娃,那个四合院里的家,是他奋斗的根基和温暖的港湾。
所以迟迟不知道该如何安排。
“一路辛苦了,这飞机可不比以前常坐的客机舒服。”
“为了回家,为了见想见的人,这点辛苦算什么。”
陈秀梅的话似乎意有所指,
但语气又显得无比自然。
她转而问道:
“厂里的事情都处理好了?
听说那边原料供应还是有点吃紧?”
话题转到工作上,气氛立刻变得……牛马化了。
陈秀梅不时提出犀利的见解,
党建国则沉稳应对,两人思想的碰撞,带着一种默契的欣赏。
漫长的航程需要中途加油。
飞机降落在华中某军用机场时,已是黄昏。
乘客被允许短暂下机活动筋骨。
寒风刺骨,党建国看着只穿着薄呢大衣、冻得微微跺脚的陈秀梅,眉头微蹙:
“四九城比这里还冷得多,你这身行头,怕是要冻坏了。”
“要你管!”
陈秀梅却像只骄傲的孔雀,
故意昂起头,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