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宇文柔奴想要学医,苏过直接拿了附在信后的问题。
“我去给辩才法师看。”说完苏过就跑走了。
找到辩才法师,兴致勃勃的安利说又有一个学医的好苗子想要向他请教。
辩才法师对是否好苗子不置可否,不过他向来以济世救人慈悲为怀,自然乐意分享所学多培养一名良医。
于是拿过信纸细看。
发现上面都是一些治病救人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对一些常见药方的疑问。
看着看着,辩才法师神色变得认真起来,“此人医术已有所成,不日必能成一代名医。”
苏二哥在一旁听了,也凑过来一起看。
“此信乃父亲好友王定国家人宇文柔奴所写,原本就是出自御医世家来着。”苏过解释道。
辩才法师只点点头,一边拿这些问题考教苏迨,一边提笔回信。
听着法师的详细讲解,苏过发现这位点酥娘的医术的确不错。
所问问题都是一些疑难杂症,以及对药方的改编应用,显然很有水平。
古时学医,多靠师承,一位良师十分重要。
也有部分可以自学,毕竟到北宋时,已有许多医学著作,除传统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讲解医学理论,还有诸多专科医学与医方书籍。
本朝太宗在位时,就组织人编写了《太平圣惠方》,耗时十四年,收录了一万多药方。
再加上其它的关于针灸、儿科、伤寒种种的专著,甚至连法医学都有专门的《洗冤集录》。
所以如果要自学,教材来源是不缺的。
但中医讲究融会贯通,即使同一个药方,不同病人也需要增删调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这些,就需要人好好引导了。
宇文柔奴虽父亲是御医,但双亲早逝,又在那样的环境,早无人教导。
却依然习得不错的医术。
除了天赋,肯定也付出了常人所不及的努力。
对这种天赋加努力型人才,苏过很乐于多加襄助。
“这些问题我看二哥都有些回答不上来呢,不如你们多写信交流交流,也多一个同伴。”苏过劝他二哥。
毕竟相隔这么远,也不好让辩才法师再收一徒,有苏二哥这个徒弟做桥梁,他们之间也能增加些交流机会。
而且有同伴交流对比,也的确能加快学习进度来着。
辩才法师也点头,“交流无时寂,杨墨日成科。此人可当良师益友,多加往来于你有益。”
苏二哥自然应下,提笔也给宇文柔奴写信,附上近期学习的一些思考想法。
自觉又鼓励了一对学习小组,为北宋培养两位名医,苏过倍感欣慰,深藏功与名,离开房间,准备去厨房弄点好吃的犒劳自己。
天气渐暖,快到立春,苏过准备应景做点春卷。
先备上一些红豆做成红豆沙,又用冬笋与春菜配上猪肉切丝,一个甜馅儿,一个咸口,都很完美。
中火将春卷炸成两面金黄,苏过喜欢更酥脆的口感,又复炸了一次。
火候正好,一口咬下去,酥脆的表皮下是香香软软的内馅儿。
一出锅就尝了口,差点烫到舌头。
也不等晚膳,苏过直接让半夏帮忙将春卷分装了送给众人当点心。
天气转暖后,苏大哥便护送史氏及各位堂兄妹返回了筠州。
毕竟生产,还是要在苏三叔旁边比较放心。
而临近春耕,老苏又开启了忙碌模式,盯着各处选种。
本来冬天养胖一点的身体最近又开始变瘦,眼看与历史上的苏胖子无缘,苏过也是想尽办法给大家进补。
可惜苏过再怎么努力,也只能保持亲爹不继续变瘦。
毕竟没多久就开始春耕,之前忙活的水利等工程也派上了用场。
有了充分灌溉,黄州山区的耕地也被充分利用,种上了经过选育的良种。
地瓜被他们选了一块良田种下,不知结果情况会如何。
苏过倒是完全不担心,毕竟地瓜出了名的好养活,而且现在种下,夏天就能成熟,到时候还赶得上再种一季,这样很快就能推广种植了。
赶着春耕,黄州又发行了一期期刊,推广堆肥防虫方法,搭配上东坡居士除草图,黄州人民表示十分开心。
自从第一期期刊送到汴京,京城便时常关注这边,每次有新诗作,尤其是新的期刊出来,都会迅速被送往京城。
不过这次朝中倒无暇关注,大家都在忙着对西夏的战事。
西夏那边内乱,小皇帝被梁太后软禁了,神宗认为这是消灭对方的大好时机。力排众议集结了几十万大军,兵分五路大举进攻西夏。
本来战局势如破竹,有两路人马都大败西夏军队。
结果总有蠢臣想搞事,为了独揽战功,竟然让本来占据优势的友军等他一起,结果延误战机,反而让西夏人逃过一劫。
这人还是个外戚,已故高太后的亲伯父来着。
占着这身份,估计最后也不会严惩。
不过这也不算什么,后面神宗自己还会胡搞乱搞,派宦官去监军,弄的宋军崩溃不已。
这些都是远处的战役,黄州除了按令被征发了一些民夫运送军粮外,别的倒未受太大影响。
与朝廷和边关的愁苦不同。
大家都在为今年的丰收感到高兴。
新增的耕地,充分的灌溉,精心选的良种再加上合理施肥与种植。
今年目前黄州的收成几乎快赶上去年一整年,这还有一些轮种和耐寒品种还可以再种一轮呢。
而地瓜也不负众望用它惊人的产量震惊了所有人。
挖出那一大串一大串的果实时,苏轼守在田边都惊呆了。
这产量,若能推广,足以活民数万。
老苏眼眶一下子红了。
这一年来他是真的身体力行推广各项政策,又时常被人拦下要签名画像,大家都喜欢有事没事找他聊几句。
这期间,苏轼也与黄州百姓感情愈深,可以说从未如此熟悉并近距离接触他们生活。
一粥一饭,温饱便足以让民风淳朴,安居乐业的黄州百姓喜出望外。
而这种作物,一定能让更多人远离饥荒。
试验田收成的时候,许多人都在旁围观。
看到产量如此惊人,大家都争着想要一些种子。
不过即便全部拿来做种,数量也是有限的。
苏轼只能安抚众人,按之前计划,选经验老道的农民发放地瓜种。
不过没关系,等明年就可以大面积种植,人人有份了。
大家都很相信苏轼的话,纷纷点头。
今年的收成已经很不错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