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的魅力果然是无穷的。
不但身边的人喜欢,连远在大名府的文公竟然都写信来咨询。
要知道这可是文彦博呀,在仁宗时期就当好几轮宰相了。
武能平乱,文能治国,各种事迹简直可以直接开传记。
苏过在后世还见到过《文彦博灌水浮球》主题邮票来着,说是他小时候和别的孩子踢球,球掉进树洞里怎么都弄不出来,他直接往里面灌水,球就漂浮出来了。
简直是另一只聪明的乌鸦(划掉)/神童。
总之就是从小厉害到大就是了。
如今的官家也很喜欢这位大佬,虽然没做宰相,但之前上朝都想让他站宰相前面。
而且文彦博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还为此请辞。这种情况下神宗也没斥责于他,还任命他为河东节度使,没多久又到大名府做了最高长官。
要知道对于苏轼,神宗再怎么欣赏才华,也不妨碍他纠结过后还是要处罚打压。
果然跟老板还是要处好关系,朝里多打打基础,这种时候,情分作用就出来了,老臣和新人的区别大着呢。
言归正传。
这样一位大佬,大老远写信来问可不可以匀他一些辣椒种子。
苏过还能怎么办呢,当然是给,多多的给!
今年轮种了好几波辣椒,钵钵鸡大受欢迎后更是通过官府将辣椒种子推广了出去,黄州许多人都有种植,这边并不缺资源。
不过除了辣椒外,咱们可不能忽视这个与大佬搭上线的好机会。
苏过拿着信就去找他爹了。
这会儿老苏正和弟弟下棋呢。
两人坐在矮塌上,一人手边一杯珍珠奶茶,简直不要太惬意。
“爹,你猜我收到谁的信了?”苏过跑到老苏身边挨着坐下,给三伯打了声招呼,兴致勃勃问老爹。
苏轼还真知道是谁的信。
倒不是他有拆开看什么的。老苏向来尊重孩子隐私,收到信后直接就给了苏过。
但人家文彦博怎么可能只给儿子写信不给亲爹写呢。
自然也是写信寒暄了一番,顺便提到向苏过要种子的事。
“文公早就和我说了,不过要个辣椒种子而已,竟然还特意给你写信。”苏轼吐槽道。
“这说明辣椒魅力大。”苏过才不理会亲爹的吐槽,说的好像之前眼巴巴守着辣椒结果的人不是他一样,“不过这不是重点,文公来信,你就不和他请教下经验么?”
“什么经验?”听到这里苏轼放下棋子,略带疑惑。
“当然是向官家要钱的经验啦!”苏过恨铁不成钢。
之前老苏接下任务准备在黄州兴修水利,推广新种,改善种植。还和王安石写信讨论的热火朝天。
但小半年执行下来其实困难重重。
红薯还在试种阶段自然不提,别的肥田政策推广并不顺利,而兴修水利更是卡在一个关键的地方,黄州没钱。
徐知州也不是那种乱发徭役压榨百姓的官员,想要把工程做下来,还是得要上面拨款。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徐知州的申请折子已经被压下来好几回了。
苏轼作为一个并无实职的犯官自然也没办法。
但现在不是有前辈了么。
要钱和向上管理这块儿,文彦博熟呀。
人家文公在大名府做父母官这么多年,可遇到不少事,什么黄河决堤、蝗灾、旱灾都遇到过,不但处理得当,赈灾款项每次都第一时间要到。
还各种兴修水利,光大名城就修了两次,这花费可不小。
但人家不但朝官家要到了钱,这工程还做的让人满意,三万人修了两年,一修好就找官家给内外城御赐门名。
这不就是既会干活又会邀功,还让老板有面子的人才么。
不愧是曾经敢给张贵妃送蜀锦让吹枕头风升官的人。
真才实学与手段缺一不可。
苏轼本来听儿子讲着还觉得挺有道理的,结果说着说着竟然聊起前辈八卦,点了点苏过的头,“不可随意评判前辈。”
苏过意犹未尽收住,“总之,文前辈肯定能有一些好建议的。”
苏轼沉吟片刻,不得不说这是个好主意。
当下决定回信问一问。
正准备继续下棋,却听丫鬟来报,说徐知州来了。
苏轼忙去迎接。
这几个月下来,他们与徐知州关系十分融洽,时常一起出游,两府也经常互相拜访,不过近来天寒,哪怕坐马车也经常冻的难受,众人都懒得出门。
徐知州突然来苏家,倒有点稀罕了。
待迎到内室,却原来是听说苏辙来了,特地前来拜访。
苏家兄弟一同科考,都被仁宗称为宰辅之才。
苏子由的才气名声也是很高的。
徐知州本就欣赏苏轼才华,如今两兄弟俱在,怎么能不一叙呢。
几人寒暄坐下,移开棋盘,闲聊起来。
苏过见状,去到厨房,给年纪大的徐知州准备了少茶的奶茶,又备了两盘点心,端去房内。
几人已经由诗词聊到民生了。
苏过便也跟着坐下听一听。
苏轼提起他们讨论的向文彦博请教如何要拨款的想法。
徐知州连连点头,“文公政绩颇多,又熟悉三司,这倒是个好主意。”
毕竟他擅长的是治下,多施仁政,向上管理这块儿,他也十分头疼。
不过这件事有眉目,别的问题还有呢。
之前苏过总结列出了许多肥田改善、选种育苗措施,他们与有经验的老农讨论验证过十分有效。
但这年头,农桑是大事,许多百姓并不愿随意尝试,怕影响来年收成。
而官府的政策,多是以张贴告示,或者派小吏去下面乡里宣讲的方式传播,口口相传,不但容易有错漏,还覆盖率低。
种种下来,两人很是担心来年的收成效果。
明明有利剑在手,却无法施展,是在让人扼腕。
之前苏过只负责出主意,写了个大概就扔给老爹了,还真不知道这么多执行上的难处。
这些的确是很实际的问题。
不过在旁边听三人讨论,苏过倒有一点想法,“利剑在手无法施展固然难受,但我们可还有另一把利剑呢,双剑合璧,未必不能破局。”
听到这个,徐知州倒很感兴趣。“苏小郎有什么想法?”
他是知道很多主意都是苏过一起提供的,见识过他的聪慧,因此也从不将苏过当成普通小儿,很愿意听听他的意见。
“听下来,策令无法下达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传播度不够,一个影响力不够,那咱们找个代言人不就好了。”苏过清清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