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枕月听云

20. 第 20 章

小说:

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作者:

枕月听云

分类:

古典言情

听到陈知州离任的消息,大家都很诧异,同时带着一点担忧。

对于这位大人,苏家是十分感激和不舍的。

老苏作为被贬到黄州的犯官,又刚牵扯进“乌台诗案”这种大案,明显被官家所不喜。无论到哪里,基本都是被避之不及的。

但陈知州不但没有为难老苏,反而从一到黄州开始就帮忙安排住宿,提供便利。还为老苏提供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自由。

基本不用点卯,没有任何压力,像朋友一样相处。

这半年来老苏享受了基本等同于归隐的生活,在这种自在的环境中,感受自然,恢复元气。

渡江的时候苏轼还有一些些沉郁,到这边后,简直可以说是放归本性,完完全全的享受生活。

如今陈知州要走了,新来的知州不知何许人也,对待老苏又是什么态度。

难免让人担忧。

但老苏很是乐观,“船到桥头自然直,新知州姓徐,过几日接风宴上且看下就知道了。”

苏过是不怎么担心的,他虽然不记得历史细节,但据说老苏在黄州一直都很受照顾,政治生涯上没什么突破,文学上可是创作了超多必背诗词文章。

绝对没什么问题,于是附和老苏,“那陈伯伯走的话,我们要给他送行么。”

苏过记得陈知州还准备翻修临皋亭给他们居住来着,是个大好人。

这样的朋友要走了,肯定是要送一送,再奉上临别赠礼的。

“接风宴和送别宴是一起的,你若想去,到时候带上你一起。”老苏应承到,陈知州近日叫他过去,就是告知此事。

既如此,那苏过就放心下来,准备好好想想送点什么。

不过在此之前,麻辣小龙虾的事宜得先安排下来。

王氏和王朝云十分有行动力,没过几日便推出了新菜色。

原本大家对小龙虾十分不买账,壳硬肉少,烧起来还带股土腥味,难吃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但沸春居的小龙虾,油亮鲜辣,香味比起钵钵鸡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家在尝试后都爱上了这个味道。

尤其知道小龙虾是季节限定后,销量甚至超过了钵钵鸡,一骑绝尘。

给苏过提供小龙虾的渔夫也笑开了花,本来不值什么钱的水产,如今身价暴涨。

而且苏过店里要的量十分大,许多渔家几乎是全力在捉小龙虾才勉强维持住供应,这也让他坚定了要尽快安排虾稻共养的决心。不然在今年这样的捕捞量下,明年不知还会剩下多少。

这些事王氏早就开始安排下去,如今王朝云负责两家店铺的日常经营,忙的脚不沾地,几乎整日整夜守在店里,苏过都好一阵没有见过她了。

王氏则负责各种统筹,将许多事宜安排的井井有条。

至于苏过么,一如既往的,在计划完善,一切走上正轨后就开始躺平不管,安心收取满意值了。

抱大腿,就是这么爽。

过了小半月,就是知州的交接宴。

苏轼带着苏过前去赴宴。

一上马车,苏轼就看到苏过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食盒,隐隐飘出很香的味道。

本想看一看,苏过却看得紧,非说等宴会上给大家惊喜。

苏轼无法,只得一路闻着香味,带着不孝子到了州府。

新来的徐知州十分面善。

之前陈知州虽然人很好,但一直是以驭吏严而治民宽出名,整个人还是有些严肃的。

但徐知州整个人都十分平和,满脸笑容,一看就很好相处。

苏过彻底放下心来。

新的知州姓徐名大受,字君猷,乃福建人,神宗年间进士。早就听说苏轼在这边,对于这样一个文学明星,徐知州是十分喜爱并想与之交好的。

见苏轼带着一个食盒过来,忙让人接下,问这是什么。

老苏十分无奈,苏过不但不提前告诉他带了些什么,到府衙时还以盒子太重为由,让他提着食盒。一路上引来不少侧目。

陈知州倒是十分了解,这做吃的,肯定是苏小郎的杰作。“苏家小郎君厨艺甚善,想必是带来了一些佳肴。”

最近城里新流行的麻辣小龙虾听说就是苏小郎弄出来的,他也有去吃过几次,可惜年纪大了肠胃不好,并不敢吃太多辛辣之物。

苏过让老苏将食盒交给下人,重新加热再分装送上来。

陈知州年纪大,苏过自然不会送上小龙虾这种东西,不然好好一个接风宴,吃完肠胃不舒服多不好,而且就算脾胃祥和,大家好好在聊天,吃的满嘴满手都是红油,也不雅观。

待食物重新送上来,陈知州一看,其中一盘是之前在定慧院吃过的栗子糕,另一盘则是色泽十分鲜亮的彘肉,肥瘦相间,被切成很大的一块儿,裹着酱汁,随盘子的放下,轻轻晃动,一看就十分软糯。

徐知州也十分好奇。没想到苏家小郎会送上彘肉。

要知道,在北宋,彘肉向来被视作贱肉,因腥臊气重,难以烹饪,一向为人不喜。除了实在缺油水的百姓会食用,达官贵族的餐桌上一般都不会出现,经常以羊肉牛肉居多。

但今日送来的彘肉,不知是否是烹饪得当的原因,并无异味,反而香气逼人。一口咬下去,味醇汁浓,香糯而不腻口,简直出乎意料。

两位知州都吃的十分满意。

见状苏过也放下了心,这样软糯的菜色,正适合年纪大的知州伯伯们。

苏轼也很吃惊,这道菜刚拿出来时,他还以为是之前自己做过的红烧肉,毕曾经在徐州任职时,他带着百姓抗击洪水,许多人都杀猪带酒来感谢,苏轼推辞不过,就做成红烧肉送回给百姓。

当时还好生研究了一番彘肉做法来着。

不过今天苏过做的彘肉,显然又进行了诸多改良,无论品相还是味道上都更胜一筹。

“这道彘肉叫什么名字,如何做到一点腥臊味都无的?”徐知州笑眯眯问道。

苏过看了老爹一眼,“这道菜,叫东坡肉。”

然后将亲爹在徐州如何治理水患,又与百姓亲如一家,互相赠肉的美谈讲的活灵活现。

再详细讲了东坡肉的做法,如何煎炖蒸煮,让彘肉既无异味,又入口即化。

“东坡居士做东坡肉,的确是一桩美谈。”徐知州感慨,“可惜此菜做法复杂,难以推广,否则倒方便为百姓桌上添一佳肴。”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