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亲,氪金吗?包宠冠六宫哟 大红笙

113 学

小说:

亲,氪金吗?包宠冠六宫哟

作者:

大红笙

分类:

古典言情

第113章学

【嗯,收礼的事,果然永远都不嫌多】

第113章学嗯,收礼的事,果然永远都不嫌多……

这年头,在宫里混,不管什么时候都果然少不了惊心动魄的场面,就如这次的毒杀太后。

许是因着“家丑不可外扬”之故,闻太后打发了所有人离开。

因而闻太后和闻怜玥到底在殿内说了些什么,潘玉莲暂且不得而知。

但此刻进了内寝,端看闻太后此刻的神情,‘内贼’就是闻怜玥没跑了。

因着慈宁宫里,防着谁都不会防着闻家的七姑娘。

就这么简直堪称荒唐的被连着喂了两三日**的闻太后,强撑着身子收拾了人后泄了神,眼见的精神头其实已然不太好。

看着薄皇后和潘玉莲两人过来,半靠在榻上的闻太后扭头吩咐了燕秋嬷嬷几句,随后朝她们两人点点头,:“都坐吧。”

“多谢娘娘。”

宫人们麻溜儿搬来了绣墩。

只是潘玉莲刚要坐的时候,就见闻太后朝她看了过来,笑着道:“来。”

潘玉莲一愣暂时没动,倒是旁边的薄皇后道:“玉莲,太后娘娘唤你呢,且先过去。”

一贯在慈宁宫里都是格外乖巧懂事,老老实实的潘玉莲自然是听话的走上前。

“太后娘娘。”

刚刚被太后娘娘支出去,潘玉莲就知道这家丑,闻太后不愿意其他人看见。

因而潘玉莲还在斟酌着自己该说些什么的时候,却见闻太后已经轻轻拍了拍身旁的位置。

“不必这般拘礼,且坐到这儿来。”

这……这距离确实有些太亲近了。

要知道,潘玉莲即便是假假真真两次怀孕都没能得到这待遇。

若是旁的人可能会犹豫一二,但对于没脸没皮,惯爱打蛇上棍的潘玉莲来说,那就没什么值得犹豫了。

闻太后肯给面,潘玉莲从不会让这脸面丢在地上。

待微微有些惊喜和惶恐的谢过闻太后,潘玉莲当真就不客气的坐了。

看着没有再三推辞的潘玉莲,闻太后眼里满是笑意的点了点头。

她轻轻拉过潘玉莲的手,又垂眸仔细看了看上面的伤。

“还疼吗?”

潘玉莲连连的摇着头。

“娘娘,刚刚就是微微有些刺痒,嫔妾抓挠了一下,这会儿确实什么事都没有。”

“好孩子。”

闻太后笑着慢慢的拍了拍潘玉莲的手有些感慨的轻声道:“你是个有福气的。”

“老天爷将你送来也实在待我们母子不薄。”

潘玉莲脸上泛出了两朵红霞不甚至是耳朵都红了。

“太后娘娘您吉人天相又有菩萨庇佑也是苍天不忍见您无辜受罪今日这才借着嫔妾的手……”

潘玉莲说这些话的时候闻太后就一直笑着看着潘玉莲。

相由心生这话都是沾着点道理的。

觉得厌恶的时候看着人就动气若是没了那么份偏见带来的恶感……视觉上潘玉莲给人的感官愉悦刺激就是独一份的。

更何况她当真是能软的下来藏着害羞却又轻声细语的时候不管真假确实叫人有种轻飘飘的有种昏昏然之感。

怎么说呢……

大概是真的因病有些发晕吧。

闻太后看着眼前的潘玉莲——难怪她的儿子喜欢呢确实是讨人喜欢啊。

不一会儿燕秋嬷嬷捧着个匣子走了过来。

闻太后伸手接了过来。

打开却见里头是一对玉镯。

光泽莹润

闻太后手指轻轻的在上面抚了抚随后将匣子递给了潘玉莲:“这是哀家当年入宫前特意制的镯子。”

当年闻太后没有参加选秀她同涂家的那位……这对镯子闻太后还没来及戴先帝就下旨让她进宫了。

这对镯子带进宫闻太后却从没有戴过。

这东西一看就是闻太后的爱物潘玉莲怎么好收着?

她自然是连连的推拒着手腕上点点的金色也随之晃动。

潘玉莲现如今已经是庄妃了甚至享的还是贵妃的份例又有明崇帝和薄皇后毫不吝啬的给她一个劲儿的添好东西她身上的东西自然不会寒酸。

但因着潘玉莲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惹的闻太后心头不爽。

因而她每每来这慈宁宫的时候都会格外注意收拾一下自己的穿戴免得招眼。

明崇帝给的那对春桃粉彩的玉镯自然也在清除之列。

“哀家老了用不了这么俊俏的东西。”

“这对东西放在哀家这蒙尘也是可惜了。”

闻太后垂眸看着潘玉莲手腕间的那对符合规制显得有些不功不过的金镯子轻轻的笑了笑。

“匠气了些

比不得那日的芙蓉春桃彩。”

看潘玉莲红着脸嘴里唤着娘娘可怜巴巴的模样闻太后笑着将匣子里的玉镯取出来就要给潘玉莲戴上。

“好孩子戴着吧。”

“都说玉能养人且盼着你也岁岁安澜顺遂如意。”

闻太后的话都说到这份上潘玉莲再推拒就不礼貌了。

见潘玉莲摘了金镯换上了这对玉镯闻太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在闻太后青春年华风采出众的时候先帝丝毫不曾偏爱于她。

当年让她入宫也不过是为着闻家为着朝政为着让她与裕妃抗衡为着……为着许许多多而这许许多多里没有她。

可她的那个儿子一贯都冷冷清清端肃冷漠数十年忽而出人意料起来让闻太后一时都有些转不过心态。

潘玉莲入宫的她仿佛如有神助实在走到太顺走的太快了。

顺风顺水到让旁观的人都觉得到底意难平。

不过……闻太后垂下眼看了看潘玉莲的腕间轻轻摩挲了一下真的很合适啊。

这对镯子她当年没能戴上。

如今皇帝待潘玉莲……只不过最后闻太后却还是什么都没说她只是笑着轻轻拍了拍潘玉莲的手。

“回去吧

见闻太后神色倦怠薄皇后和潘玉莲自然不敢多打扰连忙告退。

郑嬷嬷服侍着闻太后歇息。

她掖着被角轻声道:“太后娘娘花园内的那些长云附子已经派人清理干净了。”

“七……人已经安置在小佛堂了。”

“只是只是还是哭哭笑笑的闹腾。”

闻太后神色寻常的点点头。

“由着她闹吧。”

“到底是年轻等什么时候她消停了再送膳过去。”

说实话闻怜玥做出这样的事来郑嬷嬷和燕秋嬷嬷心里自是恨不能即刻处死这个狼心狗肺心肠歹毒的白眼狼。

但闻太后偏偏没赐死她只是吩咐关进了小佛堂。

郑嬷嬷有心想问闻太后将人关多久如何处置的时候就听闻太后轻声吩咐道:“慈宁宫里另修一处小佛堂。”

登时郑嬷嬷心里就打了个突。

随后她连忙应诺:“是。”

这头慈宁宫中的太后娘娘是真真正正需要吃药排毒静养。

而潘玉莲也甭想再溜达了——

请太医都请到了慈宁宫

得了且好生养着吧。

回了春晖殿潘玉莲摸了摸手上的白玉镯子。

片刻后她还是摘了下来又重新换上了那对芙蓉春桃彩。

她还是有些习惯于旧的东西……嗯下次去慈宁宫的时候记得

戴上就好。

坤宁宫春晖殿内也有小书房。

不知不觉间就由长信宫里带来的东西填满了。

潘玉莲伸手从上面抽出了一本书。

《齐禹要论》。

这书册厚实还在含章殿的时候潘玉莲拿来当枕头垫着却是正合适。

落在榻上小案桌的书册摊开了潘玉莲看了一眼就看见了熟悉的字迹。

“若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陋室扬眉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一人之文数人观之有百态。

同样的文章潘玉莲看到的就是如何拼命努力使劲儿向上站在高台上才能发出声音叫人听见。

明崇帝看到的却是如何拔擢这些有才之人做到知人善用。

“人杰者天下乱时若能用之可取天下。”

“若能善用可安天下也……”

耳畔仿佛自动响起了明崇帝的声音潘玉莲揉了揉自己的脑袋轻轻的叹了口气。

瞧瞧这何尝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洞察秋毫

她都快变成明崇帝的‘形状’了。

潘玉莲这个没出息的她压根就没有那种‘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旺盛精力。

只有遇见会要她命的事时候才能有疯了一般咬人的劲。

但想想闻太后……都不由得让人心凉。

为着闻家的事闻太后和明崇帝都闹了几次甚至不惜装病逼迫。

有时潘玉莲都能瞧见明崇帝独坐在桌侧丢下折子阴着脸垂眸默然无语的时候。

如今闻怜玥想毒死闻太后。

不她光是想甚至是已经动手了。

你问潘玉莲怎么看这事?

嗯……

都不必多言从头到尾她认定的罪魁祸首只有一个。

而现在宫里面的日子——

潘玉莲只觉得自己就和过‘八十一难’一样。

简直是一灾又一难没完没了。

要不是有系统光是这段时日潘玉莲都不知道死多少次了。

这段时日害喜不是假的吐得昏天黑地又吃不下东西的潘玉莲实在是斗不动了借病避退不管不顾的做了‘逃兵’。

差点就亲手喂给闻太后一碗**——

从慈宁宫里出来后忽然觉出后怕的潘玉莲,结结实实惊出了一身冷汗。

哪怕到这会儿,潘玉莲都觉着自己的脑仁一跳一跳的只觉头疼。

殿内很安静,潘玉莲枕着书,抱着珍珠蜷缩在榻上闭上了眼睛。

片刻后却又有脚步声靠近,来人轻声唤着她,:“娘娘。”

潘玉莲强忍头疼睁开了眼。

转过头,来的人是听梅。

“娘娘,何嫔来了。”

听梅说完这话,抬头却看见了潘玉莲苍白疲惫的脸色。

她心头一惊,倾身靠的近了些,有些紧张的道:“娘娘,您可是哪里觉得难受?”

这会儿听梅的紧张却是真的紧张——

平日里潘玉莲确实是惯会装样,撒娇卖乖,装可怜讨好处,却是她的拿手好戏。

但现在没外人,潘玉莲没必要……瞧着也不像装的。

潘玉莲使劲揉了揉太阳穴。

“无事,就是有些累了。”

说着潘玉莲坐起身,她伸手拍了拍脸,又咬了咬唇,生生给自己拍出一点血色。

潘玉莲现在同何玉珊,已经不单纯的只有宫内的这点关系了——何玉珊的父亲是大理寺右卿,是潘玉莲需要的盟友。

朝中局势复杂,山头林立。

凭着肚子里的孩子,潘玉莲已经悄悄被立起了‘小山头’——这事避无可避,除非她肚子里的孩子马上就没了。

她现在是“山头”里的扛鼎人物。

若是她瞧上去情况不佳,其他的人心里也虚乎乎的不会安定。

此刻人工唤起精神气的潘玉莲抱着猫。

瞧着很是神采奕奕,她笑着对听梅道:“将何嫔请进来。”

听梅有心说什么,潘玉莲笑着拍了拍她的手,:“还有统哥在呢。”

“万幸不比其他怀有身孕的人辛苦。”

“我现在确实身子无恙,放心。”

知道潘玉莲心里一直惦记着狄怀真的事,听梅轻叹了一口气,却也没再多劝。

她转身笑着去殿外请了何玉珊入殿。

……

涢水关

“咚咚咚——!”

风声里似乎都混着腥甜的气息,战鼓声里四处喊杀声震天。

草原十八部里经过拼杀出来的勇士自然都不是花花架子,御马而战的功夫确实了得。

更为叫人心惊的是,草原十八部的人竟然不缺甲胄,甚

至有的看上去很像是大晋的制式。

先帝晚年时大晋于祁南关惨败而归朝中被迫求和。

除了金银珠宝岁岁纳贡献财和亲便是甲胄兵器都多番索要即便知道此举是饮鸩止渴可却依旧不得不给。

经此一役大晋朝元气大伤。

朝中的许多墙头草甚至抱着提前效忠的未雨绸缪同外敌多番亲近。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