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我秦二世被天幕直播造反 九月有衣

第20章

小说:

我秦二世被天幕直播造反

作者:

九月有衣

分类:

古典言情

推崇的思想必成大秦显学。

分裂的儒家也会因秦二的去芜存菁团结起来。

叔孙通已经是想得最保守的儒学大家,多的是儒生认定秦二就是治儒!

儒家将出一位圣皇!

集五位儒圣之思想于一体秦二怎么不算是儒家的圣皇?

儒家此时并没有五圣之说?

圣皇承认的“儒家先圣”当然就是五圣!

至于荀子在此之前风评不高他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悖、又接连教出韩非李斯这两个法家巨擘……

先不说秦二的圣皇背书只论儒家崇古险些致使华夏陆沉就打醒了许多崇古非今的儒生。

………

李斯代表法家不同意。

先前他看到天幕说秦二是荀派还以为秦二真是儒家弟子。

“秦二没承认过”。

这儒家怎么敢说法家圣皇治儒?!

《秦法典》《秦宪》不够说明秦二治法吗?

想是这么想李斯已然记下公主推崇的五种思想然后越想越是心惊。

这有教无类和民本位都和法家学说相悖。

法家主张君为上商君更是直言“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

李斯害怕的不是秦二重儒抑法《秦宪》足以说明她对法家的重视。

他怕的是法家学说也与华夏有危害。

………

兵家老者迟疑半晌才附和天幕所言。

秦二都没承认!

儒家怎么敢给自己贴金?

能改革军功爵制、创建燎原军的秦二怎么不算兵家!

之前的好战必亡当他没说过。

对匈奴用兵有理有据且极其重要他既然比不上秦二的高瞻远瞩那么对西域及其他诸国用兵也必有其道理只是他年纪大了想不到。

这咸阳还是要去。

万一秦二又要办百家大议他这把老骨头可没办法短时间内赶过去不如早些去咸阳等候。

………

墨家张行再度茫然。

秦二治不治儒和墨家有关系吗?

非攻秦二是反着来的。

兼爱她也不像。

尚贤倒是能沾上边但墨家最主要的思想是兼爱非攻!

农家田昌倒是乐呵呵的。

秦二免除田赋和徭役这就已经是农家的圣皇了。

道家诸人面面相觑。

感觉被后世人戏谑了。

………

除了秦二究竟

是何学派,百家最在乎的就是“凡是我华夏儿女,就都被这些思想熏陶过。

华夏瑰宝!

这是何等殊荣?

儒学在后世竟然兴盛至此吗?

若是如此,又为何有后人敢公开宣称不喜儒家?

诸子都是人杰,自然很快就意识到缘由——

大秦学子启蒙的教科书。

这百家大议果然能决定学说存亡!

不管后世人喜不喜欢,作为启蒙的书籍,就必然受其影响。

………

始皇帝尚法用儒。

秦二竟是儒法兵墨农道兼修?

张良并不是为秦二的才能所惊,诸子百家之学他亦是皆有涉猎。

只是要将这些主张各异、甚至截然相反的学说融入治国之道,还能得到百家认可。

就绝非易事。

【剔除崇古愚君抑民的糟粕后,儒家学说在《语文》占据大半壁江山,成为百家大议的真正赢家。】

【修改后的仁义礼智信更是每所学校的必备标语。】

【能被秦二放进教科书的都是精华。】

崇古是推崇周制。

抑民应该是指禁锢女性。

这愚君又该何解?

叔孙通记得秦二那句“被你们儒家愚弄的扶苏,若是这就叫愚君,就不该与崇古同提。

百思不得其解,叔孙通让弟子们一起讨论。

若讨论不出结果,他就只能去拜见秦二求取真知。

要兴儒学,就应该主动将糟粕剔除干净!

仁义礼智信,这些才是儒学的精华。

………

“儒家如何愚君?

嬴政这话是替还没缓过来的扶苏所问。

扶苏听到这个问题,也是连忙端坐。

嬴云曼暗道扶苏果然是君子,被骂成这样都没有丝毫怨恨。

天幕之上的自己敢当众指责扶苏是亡族之君的前提,是扶苏早就死了啊。

真让她当着扶苏的面这么说……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她会说得更委婉一点,或是将锅全扣在儒家头上。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又主张亲亲相隐,大兄,你觉得二者结合会是怎样的结果?

知道祖龙是让她教扶苏,嬴云曼就直接点名发问。

“我……不知。

扶苏本想说这样就能君臣和睦、百姓安居。

但他又不是听不懂人话,云曼明显是要指责儒家,又怎么会是这样的答案?

“结果就是官吏贪腐横

行、百姓任由其鱼肉,”见扶苏皱起眉头显然不接受这个说法,嬴云曼举例说明:

“某地县令的父亲为谋取田地,指使卫士打死黔首全家。若这县令崇尚儒学,他该怎么处置此事?”

扶苏脸色骤变。

“以德治国,他就会从轻处置;亲亲相隐,他就该隐瞒此事,且君王不能因他隐瞒而治罪。”

李斯当场就跪下了:“臣有罪!”

秦法有“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

嬴云曼只得看向祖龙,李斯躺枪是她没想到的,当然李斯请罪时她就知道是亲亲相隐的问题。

她放缓语气:

“秦法受亲亲相隐的影响不深。只是不准子女臣妾告发家庭内部的案件,但这同样会导致家族高层对家族底层的盘剥。”

嬴政也没想到让秦二教训扶苏,结果教育到自己头上。

李斯治法有错,他作为君王难道就没问题?

“律法有误就予以修正。”

李斯赶紧拜谢陛下不追究的恩德。

嬴云曼这才继续之前的话题:“既然君王不能治罪,若百姓因官员亲属贪酷被迫造反,那儒家又会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扶苏茫然。

他从未想过这种问题,只知道“仁”“孝”是明君之道。

上为明君,下则自清。

但真遇上百姓被贪官逼反该如何处置,儒家就跟无法抵御匈奴南下一样,拿不出任何像样的章程。

等不到扶苏的回答,嬴云曼也不想再浪费时间:

“儒家会告诉君王,这都是因为作为源头的君王不够仁德,臣民才没有被仁德感化。所以官逼民反是君王的错,君王应该下罪己诏,并且变得更加仁德,以便臣子更加无所忌惮地欺压百姓。”

嬴阳滋都快不认识“仁德”这个词了。

但她听懂了,大秦若是以儒治国,那就是官员贪腐百姓造反,然后儒家还要指责君王不够仁德!

何其荒谬!

而李斯冷汗直冒。

公主这段话化用的正是他老师荀子的《君道》: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这原本是老师用来劝导君王仁德的话语,被公主这样反推,就变成了儒家愚君的铁证!

扶苏颓然下拜:“扶苏受教。”

原来他真的是被儒家愚弄的蠢货。

三公九卿中也不乏对儒学有好感的官员,此刻也全部心底发寒。

秦二还真是将荀子的性恶论贯彻到底:不管你说得多么好听,她都以最大的恶意进行反推,一旦推导成立,那就是欺天之罪!

嬴政不喜儒学,也认为扶苏是被愚弄,但即便是他也没想到儒家敢愚君至此!

若非天幕指明秦二能剔除儒家愚君的糟粕,这时候咸阳的儒生就该全都被活埋进土里。

【最大赢家不是墨家和法家吗?小学生总共就三本书:墨家《数学》,法家《法律》,其他各家加起来才凑出的《语文》。】

张行目瞪口呆。

啊?

墨家早就式微,把所有弟子召集起来也才几百人。

结果秦二将墨家与法家并列?

只是为何名为“数学”?

墨家弟子们无法像张行一样纯粹地秉持“兼爱非攻”——若是能做到,他们就不用跟着张行修学,也能当巨子了。

在看到秦二将墨家列为显学后,已经有不少墨家弟子在心中认可秦二治墨这种说法!

张行思考“数学”无果,见弟子们的神态就非常忧心。

当初秦国也重用秦墨,可当大秦一统,就将墨家弃若敝履。

秦二再启墨家,或许也只是为她的征伐做准备。

………

章台宫还沉浸在秦二“愚君论”带来的影响中,无人在意这三本书。

但诸子百家大都无法理解。

儒家刚被迎头泼冷水又转头被秦二拉一把,倒是谦逊不少,即便不满墨家也能接受占据《语文》大半壁江山的结果。

好歹排第三呢!

法家……法家不议君王。

其余各家就真无法接受了,就连最看得开的道家都不理解:

不是,这墨家凭什么啊?

………

小学生。

从后世的用文习惯,张良很容易看出学生指的就是弟子。

小学生,小弟子?

启蒙自然是对小孩进行启蒙。

只是既然有小学生,那会不会还有中学生、大学生?

【《数学》是纯粹的知识;《法律》是普法;只有《语文》才包含各家学说的治国理念。】

【比如墨家的兼爱非攻不会体现在《数学》里,但《语文》中有。】

【法家还是比较特殊的,毕竟科普法律就是依法治国的一种,要说法家才是最大赢家也不是不行。】

这就对了!

法家为首,其次为儒,再次为其余各家。

可墨家的“知识”

为何能单独列书?

诸子百家对曾经显赫过的墨家不缺了解。

去除明显属于“治国理念的部分,墨家的“天志“明鬼……

难道秦二也如始皇帝那般相信方士?

也不对,秦二都把“说不定她哪天就死了当众说出来,显然也不求长生。

那最后剩下——

名义上是守御、但实际上被秦国更多地用在进攻上的连弩车、转射机和藉车。

所以秦二用攻城机械来为大秦学子……启蒙?

竟好战至此吗?

【最大赢家其实是秦二,或者说秦二的华夏论。】

【百家大议是秦二对匈奴宣战的台阶,但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台阶的重要性却远不及其他。】

【比如华夏论在此刻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华夏儿女留爪!坐等楼主更新!】

若不是逃亡途中找不到竹简与毛笔,张良此时就要以笔刻之。

早在秦二的驳复周论中,他就已经注意到华夏这个词。

数百年后,后世人以华夏儿女自称。

以应“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儿女

………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异族不应该图谋中原的夏族,夷族不应该扰乱华夏的秩序。

这是孔子所云,但叔孙通阻止弟子们将这句话与秦二的华夏论等同。

因为史上不少国家都将秦国视为蛮夷。

楚国更是直言“我蛮夷也。

秦二若是认可孔子的观念,岂不是将中原之外的百姓都视为蛮夷,甚至包括秦人?

就算勉强将秦楚也视为华夏,那百越之地怎么算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