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平连八股文都十分精通,更别说这简单策论了。
沈宁乃是贵妃,沈青山乃是户部侍郎,所以沈平对江南水患也有所了解。
所以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提笔便写《策江南水患安辑之法》。
杜春芝对于崇志堂其他学子几乎已经是半放弃的转态,眼睛一直盯着沈平。
他见沈平没有丝毫慌乱,云淡风轻的动笔,心瞬间平静下来。
因为他相信,沈平是定然不会让他失望的。
虽然最近这段时间,沈平在国子监的风头很盛,但还没有经历过考试的磨练。
这次乃是楚皇亲自出题。
如果沈平能在这次月考中取得好成绩,那他杜春芝在国子监就真的扬眉吐气了。
刘子晋坐在桌案前冥思苦想。
宋恺趴在桌案上呼呼大睡。
这次是月考,所以并没有那么严苛的规矩。
各堂学子都在各堂考试。
沈平已经开始奋笔疾书,“今岁江南洪涝,大水泛滥,庐舍倾颓,圩田尽毁,民不聊生。江南百姓抱稚携老,困守高丘,食不果腹。夫民为邦本,本固则邦宁,若江南灾民不得安辑,恐生离散之心,危及江山社稷......”
“一、急赈以救垂绝。
洪患之初,民命最重,当以救死扶伤为先。
其一,开仓放粮。命江南各府县速查常平仓、义仓存粮,以县为基,为灾民施以厚粥,每日造册备案,杜绝官吏贪念;
其二,搭棚安身。搭建棚户于地势高燥处,分居老弱、壮丁、妇女、伤患,派遣差役巡卫,避免天灾再酿人祸。
其三,施药防瘟。洪患之后必起大疫,棚户常备姜汤,以防疾病,再调尚药局医官,携草药奔赴江南灾区,再征府县医师,为患民诊病,死者远埋,秽物远弃,保证饮水河道清洁。”
沈平心无旁骛,奋笔疾书的写着。
杜春芝见沈平这副认真的模样,心中焦躁难耐,不由自主走上前去。
他已经等不及要看,沈平在策论之上,究竟造诣如何。
因为策论不同于背书、作诗、解析四书五经,这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考察。
你读这么多年的书,究竟能不能学以致用,策论就是最好的考察。
沈平自然没有注意到杜春芝,依旧在奋笔疾书。
“二、安置以定其居。
灾民无定,必生乱源,则需以安宅收灾民之心。
其一,划地而居。凡家中田庐未毁者,命其返乡,官府付给路费;若田庐尽毁,则于逃灾县内,划拨荒田,每户授田三十亩,官府提供农具与种子,暂安灾民。
其二,以工代赈。凡砖瓦工、木工、壮丁者,可由官府进行集中招募,命其参与河堤修建,灾区重建等工作,日给米二升。
其三,宽以待民。凡逃难至邻省者,沿途官府不得为难,发放粮食与路引遣返,灾民返乡后,本地官府进行安置,不得歧视。”
当沈平写完两点之后。
杜春芝已经站到了沈平的桌案前。
不过沈平并未察觉,依旧奋笔疾书,全神贯注的写着。
杜春芝看着沈平的试卷,先是一愣,而后惊讶的合不拢嘴。
他自然知道沈平天赋过人,才华横溢,肯定不会令他失望。
但杜春芝万万没想到,沈平竟能将策论写的如此务实,如此的经世致用。
背书、解析和作诗,可是跟策略无法相提并论的。
若不是满腹经纶,深谙民间疾苦,是绝对写不出来经世致用的策论的。
杜春芝没想到沈平这么小的年纪,竟然能将策论写的如此精彩,如此接地气。
这都已经不是深谙民间疾苦的事情了。
这就好像是沈平亲身经历过水患,甚至是参与治理过水患一般。
尤其是这以工代赈的计策,简直是令杜春芝惊为天人。
这样既让灾民得到了粮食,还让朝廷得到了修缮河堤的充足劳动力,简直是一举两得。
杜春芝脸上是抑制不住的激动与骄傲。
虽然沈平如今只写了《急赈以救垂绝》和《安置以定其居》,这短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