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并没有像别的富商一样凑到安河世子那边,而是牵着沈青山的衣袖,在一楼各个摊位间缓缓踱步。他目光如炬,仔细观察着每个摊位的运营状况:货物是否充足、人手是否齐备、出餐速度如何,以及整个流程是否流畅无阻。
此时,八仙楼的一楼热闹非凡,宾客盈门。各色摊位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人群熙攘,笑声不断。除了他们亲自布置的十二个摊位外,另有八个摊位租给了县内颇有名气的小吃店主。这些摊主手艺精湛,从平民百姓喜爱的糕点、烧鸡,到稍显奢华的精致佳肴,应有尽有,价格也从低至高,满足了不同阶层顾客的需求。
眼见众人买完小吃后纷纷移步二楼就坐,细细品尝美食,无论是食客还是摊主,皆喜笑颜开,满脸满足。林小满与沈青山相视一笑,心中暗自庆幸:这开业之礼可谓大获成功!然而,他们也深知,今日的辉煌只是因为安河世子邀请了县太爷,富商们等人,日后的稳定经营还需更为努力才是。
为了吸引更多回头客,林小满特意提出了一种会员卡的宣传策略,并将此想法告知安河世子。安河世子果然不负众望,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等级的会员卡——金卡、银卡和铜卡。这三类卡片采用了特殊工艺制作而成,极难仿制。持金卡者购买小吃可享受七折优惠,银卡为八折,铜卡则为九折。而获取这些卡片的方式,则需预先充值:金卡需充一百两银子,银卡二十两,铜卡仅需五两。据林小满观察,那些巴结安河世子的富商们几乎人人手持金卡,银卡售出数量较少,倒是铜卡颇受普通百姓欢迎,销量不俗。
“青山哥,”林小满轻轻拉住沈青山的袖子,生怕被汹涌的人潮冲散,“我们再留一个月吧,看看后续的情况如何。”话虽如此,“不过……我有点想家了。”
常言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尽管林家不过是一处简朴的青砖四合院,但经过林小满精心设计,居住起来格外舒适惬意。相较之下,如今在临安县租住的小院显得局促许多,长期寄居于安河世子府邸亦多有不便,他们只住了两天便搬了出来。因此,林小满心中早已有打算,待此地事务尘埃落定,便尽早返回故土,重归那熟悉而温暖的家园。
沈青山轻抚着林小满的头,语气温柔而坚定:“我会陪着你的。”对于他而言,林小满已然是他生命中的根基,无论走到哪里,都与这个少年如影随形。安河世子时常拿此事取笑他,说他不像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思建功立业,却整日围着一个小哥儿打转。然而,面对这样的调侃,沈青山只是淡然一笑,并未多作解释。自从父亲离世后,林小满便成了他在这世上唯一的牵挂,这种感情不是安河世子能想得明白的。
这天晚上,安河世子因心情大好,在府中设宴款待宾客。席间,他特意将沈青山和林小满介绍给大家,称沈青山为自己的义弟,而林小满则是他的“弟郎”。这一称呼带着几分亲昵,也让众人明白两人身份特殊。沈青山与林小满举止得体,不卑不亢地向在座的每一位客人致意。尽管这些人心里或许各有盘算,但表面上却都挂着温和的笑容,对他们两个表现出足够的尊重。
林小满心中清楚自己的分量。他并不打算过多卷入这些复杂的权谋争斗之中,只希望借助安河世子的庇护,让清河村得以安稳度日。他知道,只要让大家知道他们背后有安河世子撑腰,便足以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毕竟,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谁又会轻易去招惹一位手握重权的世子呢?
在临安县又停留了一个月,林小满与沈青山看着八仙楼的生意逐渐步入正轨,终于决定向安河世子辞行。如今,这座繁华的酒楼已经完全交由安河世子的手下接管,而他们二人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为八仙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在安河世子的大力支持下,包括京城在内的另外七个热闹县城,也都相继建起了分号,同样名为“八仙楼”。这些新店不仅借鉴了临安县八仙楼的成功经验,还根据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稍作调整,使得每一家分号都能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
从今往后,林小满与沈青山无需再直接参与管理。至于收益方面,安河世子早已安排妥当,每月都会派人送来丰厚的分红。按照目前八仙楼的火爆程度来看,他们的收入堪称惊人,甚至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
然而,面对如此巨额的财富,林小满却显得有些苦恼。他一边翻看着本月刚收到的分红账单,一边皱眉说道:“青山哥,咱们是不是该多买些地?不然这么多银子放着也没用,存到钱庄还要被收取不少储费呢。”
沈青山闻言,微微一笑,淡然道:“若小满觉得合适,那就去买吧。我明日便去接村长过来,把相关手续办好。然后就一道回去。”
“那可就麻烦青山哥了。”
“无妨,”沈青山摇了摇头,“这点小事算不得什么辛苦。”
第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沈青山便早早起身。他穿戴整齐后,走出院门,牵出安河世子昨日相赠的那辆精致马车,轻轻跃上驾驶座,扬鞭驱马,向着清河村的方向疾驰而去。
一路上,晨雾弥漫,鸟鸣声此起彼伏,为这早晨增添了几分生机。沈青山抵达清河村之后先去看望了一下王氏,见一切正常安好便去了村长家中,将昨日与林小满商议好的计划详细告知对方。听完沈青山的话,村长连连点头,眼中满是赞许与信任。“好啊,既然如此,咱们这就动身去临安县吧!”村长爽快地答应下来。
于是,三人一道赶往临安县县衙。在县衙内,他们迅速办理了红契手续,顺利买下了清河村剩余的所有田地,还额外购得了通往清河镇沿途的一大片荒地。而沈青山则将自家附近的小山头纳入囊中。虽说只是一座“小山头”,但面积竟达五百亩!县衙的书吏见到是他们前来买地,效率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