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死地后击谋敌炮轰寇(二)
王林的思维在系统的辅助下高速运转,不断细化方案,逐一推敲应对策略。他想到炮兵操作的关键问题,意识到必须借助外力:“炮兵操作的问题可以解决!独立旅虽然缺乏操作150mm重炮的经验,但正在正面作战的74军作为德械师,肯定有懂行的高手!必须联合74军一起行动,向他们借调专业炮兵军官和骨干炮手!”
对于最核心的机动隐匿问题,他有了更清晰的构想:“我们不需要整支一万多人的部队做到完全隐形,那不现实。但我可以像下棋一样,引导我的棋子(部队)始终走在对方棋子(日军部队)的视野盲区和结合部!”
他针对系统提示的风险,构思着全局路径规划方案:
利用系统规划“绿色安全通道”:凭借【活点地图】的上帝视角,他可以实时为整个独立旅规划出一条动态变化的“绿色安全通道”。通过电台将指令下达到各团,部队就能近乎完美地避开所有日军大队及以上级别的行军路线和临时驻地。
预测与静默待机:系统甚至能一定程度上预测敌军短时间内的动向。他可以指令部队提前机动至安全区域,保持无线电静默和灯火管制,让日军大部队“主动”从他们附近走过而毫无察觉。
处理小股敌军:
对于连排级的小股日军巡逻队,若其路线与己方冲突,可提前数分钟下达指令,让前锋侦察分队引导主力绕行或短暂隐蔽。
对于零星的日军侦察兵或斥候,一旦其有可能发现主力,则令我军侦察兵主动前出,以精准火力迅速清除。“在广阔的战场上,侦察兵之间的遭遇和交火是常态,只要处理干净利落,不引起大规模**,就不会惊动日军主力。”
然而,他并未盲目乐观,更大的威胁浮现在脑海:“还需要考虑侧翼的日军第114师团。一旦我们攻击第6师团后方,114师团必然会察觉并可能分兵侧击。更要命的是天上的日军侦察机!一旦第6师团的炮火突然沉默或反向轰击,日军高层很快就会意识到出了问题,必然会调动航空兵和周边部队,包括114师团甚至更后方的兵力,对我们进行毁灭性**。这个局面该如何破解?”
一个更加狠辣、釜底抽薪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型:“有了!打蛇打七寸!当我们成功夺取炮兵阵地后,第6师团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急于夺回,而不是立刻向上级求援说自家后院彻底起火。那么,我就要利用这个时间差!”
“利用地图,我能清晰掌握第6师团所有高级指挥部(师团部、旅团部、联队部)的精确位置,它们肯定在我的20公里探测范围内。我不要等,直接指挥刚刚缴获的重炮,优先对这些指挥枢纽进行定点清除式的炮火覆盖!第一时间打掉它的大脑和神经中枢!”
“在方圆二十多公里的激烈战场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某一区域的通讯突然中断,其他区域的日军首先想到的绝不会是整个师团指挥系统被端,更可能判断是局部遭遇顽强抵抗或通讯故障。在缺乏统一协调的情况下,日军各部队的反应会变得迟缓、混乱甚至相互矛盾。这就能为我们争取到至关重要的时间!”
为了进一步扩大优势,他将时间因素考虑进去:“如果将整个行动发起时间设定在夜间呢?”
王林立刻追问系统:“系统,综合分析当前日军航空兵的实力,他们是否具备有效的夜间精确侦察和轰炸能力?再精确推算一下,如果我们成功夺取日军一个师团级单位的主要炮兵力量,要打完其储备的、可用于一次大规模进攻的炮弹基数,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打完这些炮弹后,我们是否有机会将部分重炮,特别是150mm重炮带走?”
系统迅速回应:
【情报分析确认:现阶段(1937年底),日军航空兵缺乏机载雷达等有效夜战装备,其夜间轰炸精度极差,夜间侦察能力也非常有限,基本无法对地面移动部队或特定点位实施有效打击。选择夜间行动,将使我军最大程度避免来自空中的即时性毁灭威胁,有效安全窗口期大幅延长。】
【**消耗测算:以缴获的12门150mm重**炮为例:
操作:有74军炮兵操作,效率有保障。
射速:一门150mm重**炮的持续射速约为1-2发/分钟。
计算:12门炮,以较慢的1发/分钟的速度射击,每分钟就能向日军倾泻12发重达数十公斤的高爆弹。
持续时间:根本不需要打完所有炮弹。在30分钟的急速射中,就可以发射360发150mm炮弹。这足以将第6师团所有重要目标(指挥部、集结地、物资点)反复犁数遍,造成毁灭性效果。
结论:完成对敌指挥系统、预备队、集结地的毁灭性打击任务,仅需30-60分钟的炮击时间。时间绰绰有余。】
【重炮处置方案:强烈不建议尝试带走150mm重炮。其极其笨重,转移困难,需要汽车或骡马牵引将其从阵地上拖出来,在夜间穿越复杂地形,速度极慢,很快就会成为日军追击的活靶子。核心战术目标是“摧毁第6师团进攻能力”,而非缴获装备。应在完成炮击后,由工兵迅速安装**,彻底炸毁所有重炮及剩余**,使其彻底瘫痪。】
王林对系统的分析深以为然,决心更加坚定。他最后命令系统进行终极评估:“系统,综合我所有的思考、推演以及你的分析,对这个‘夜间敌后掏心,炮火反向洗地’的最终方案,做一个全面的总结性分析,给出成功概率和最终可能达成的战果评估。”
系统进行了最终合成推演:
【最终结论(夜间执行版):】
将行动发起时间设定在夜间,是决定性的关键手。它极大压制了日军的绝对优势,将独立旅的作战风险降至相对最低,同时将潜在战果扩大到极致。
有效安全窗口:从渗透到撤离,有效安全时间可从白天推演中的约90分钟,延长至至少4小时,甚至可能覆盖整个夜晚。
行动节奏:前1小时用于隐秘接敌、夺取炮兵阵地和控制关键节点;中间1-2小时用于对第6师团指挥系统、预备队、前沿兵力集结地、物资囤积点进行毁灭性的、奢侈的炮火覆盖;同时,各步兵团依托有利地形和猛烈炮火支援,层层阻击疯狂反扑的日军部队;最后1小时用于彻底破坏所有无法带走的重武器和剩余**,而后主力按预定路线撤离。
预期战果:极有可能将第6师团的指挥中枢和进攻骨干力量彻底打残,使其在未来数天甚至更长时间内完全丧失组织大规模进攻的能力,战役层面意义重大。甚至存在趁机予敌重大杀伤的机会。
最终结局:独立旅可在日军陷入全面混乱、直至黎明时分航空兵能够出动前,早已有序撤离战场,消失在广阔的战场迷雾之中,留给日军的将是一个陷入瘫痪、指挥失灵、伤亡惨重、一片狼藉的第6师团,或者可择机考虑全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根据情报,第6师团和第114师团同属日军第10军,这两个师团是并行的进攻主力,它们之间更多是左右翼的协同关系,其后方并未有建制完整、作为战略预备队的其他日军师团跟进。那就意味着不怕敌人后面会有援军,侧翼各敌军都有自己的进攻路线和任务...
“那么这里就是第6师团的死地”王林猛地睁开眼,眼中的疲惫已被锐利的光芒和破釜沉舟的决心所取代。所有的推演、所有的风险、所有的机遇都在他脑海中清晰无比地交织成一幅壮阔而危险的作战蓝图。
王林的思维在系统的辅助下高速运转,一个更加野心勃勃的念头冒了出来:“如果...如果我们行动足够迅速、打击足够致命,有没有可能不仅仅是击溃,而是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重创甚至近乎‘全歼’第6师团的核心战力?如果真能达成这种前所未有的战果,那是否意味着我们有机会,也有时间,带走那些宝贝重炮?”
他立刻将这个想法抛给了系统:“系统,推演一个最佳情况:假设我部夜间渗透、夺占炮兵阵地的行动完美成功,并且利用炮火急袭,极其幸运地在一开始就精准覆盖并摧毁了第6师团的师团部、旅团部及主要联队指挥部,导致其指挥系统从最高层彻底瘫痪。同时,正面的74军察觉到我方创造的巨大战机,果断发起全面反击。在这种日军指挥完全失灵、首尾不能相顾、陷入极端混乱的‘奇迹般’(情景)下,我军是否有机会在控制战场后,尝试缴获并带走部分重炮,特别是150mm重**炮?”
【指令确认。推演基于“指挥系统被瞬间斩首、正面友军强力反击”之理想预设情景...】
【推演结果:理论存在极低概率的窗口,但依然伴随巨大风险,且需满足多项严苛前提条件。】
有利条件(在理想情景下):
时间窗口可能小幅延长:敌军失去统一指挥,其反扑将呈现局部化、自发化、无序化的特点,效率大打折扣。这可能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