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
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
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
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
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
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
朱元璋称吴王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
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
朱元璋招贤纳士时,总是让李善长起草文告。”
“朱元璋前后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将吏顺从,
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
李善长曾请求专卖两淮之盐,设立茶法,
都是在再三斟酌元制、去其弊端之后提出来的。
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
国家财富日益增长,百姓也不再贫困。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给朱元璋出谋划策,
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
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朱元璋威名日益显著,诸将前来投靠的,
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朱元璋。
又替朱元璋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
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
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
郭子兴因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
又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谢绝。
朱元璋对他十分倚重。
朱元璋在和阳驻军时,亲自率军前去进攻鸡笼山寨,
只留少量兵力帮助李善长留守。
元军将领得知消息后前来偷袭和阳,
李善长便设下埋伏打败了元军,太祖认为他很有本事。
朱元璋获得巢湖水师后,李善长极力赞成渡江。
攻克采石后,朱元璋率军直趋太平,
李善长事先写下榜文,严禁士兵违反军纪。
太平城被攻下,李善长马上将榜文贴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
军中秩序井然,秋毫无犯。
元璋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时,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
不久随军攻克集庆路。
在将要攻取镇江时,朱元璋担心诸将约束不了部下,
便佯装发怒,要惩罚他们,
经李善长力救,此事才得以解决。
镇江攻下之后,百姓都不知道有兵到来。
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
当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都为幕僚,
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李善长决定。
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
命李善长兼领府司马,晋升为行省参知政事。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因为年老约束不了部下。
曾想建造府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
汤和悄悄告诉他所听到的事。
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连而被发配到边疆,
李善长屡次请求赦免其亲戚丁斌等。
太祖大怒,将丁斌治罪。
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的事,
他供出李存义等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
于是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
他们的供词牵连到李善长,
供词上说:“胡惟庸企图谋反,派李存义暗地里劝说李善长。
李善长惊叱道‘:你这么说到底为了什么?
你们一定要慎重,否则九族都要被灭。’
不久,又派李善长的杨文裕去劝他说:
‘事成之后,当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
李善长惊骇不已,仍不同意,却又颇为心动。
胡惟庸于是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仍然不同意。
过了一段时间后,胡惟庸又派李存义去劝说,
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
有人又告发李善长说:
“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
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于是,御史竞相上奏-李善长。
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
经常偷偷私语。
证据确凿,说李善长虽是皇亲国戚,
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
心怀两端,大逆不道。
当时正好有人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
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
臣身上。
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吉安侯陆仲亨、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