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穿越杨玉环,重揽长安月 迟暮龟

17.长安

小说:

穿越杨玉环,重揽长安月

作者:

迟暮龟

分类:

古典言情

冷宫的铜锁在叛军铁蹄下呻吟时,梅妃正数着冷宫树上的落花。

一百六十三,一百六十四,一百六十五……

铜锁断裂的刹那,一百六十六朵玉簪花落入瓦缝。

她已经许久没有闻到过梅花的味道了。阴暗潮湿的冷宫,又有谁会种下一株暗香疏影的梅?

在冷宫里陪着她的,只剩下这些雪白的玉簪。今年花开的格外早,比去年提前了两个满月。

江采萍记得,当年杨玉环偏说玉簪花形似道冠,让她想起做太真时的委屈,硬要人拔了满城的玉簪花改种牡丹。

唯独这冷宫墙根处遗漏下了一株花,多年来又慢慢长成了一片雪白的花海。

冷宫飘满花香,却遮不住宫外飘来的焦糊味。那味道像极了天宝五载的腊八宴——杨玉环跳《霓裳》时打翻的鎏金炭盆,也是这样燎着了波斯地毯。

终于要结束了吗?梅妃想。

自从那年,杨玉环派人把她从上阳宫带出来,她被送回长安关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她被推攘进门,才知道自己被扔到了冷宫里。

冷宫的梁柱生满了虫洞,渗出暗红的树脂——那是梅蕊吐不尽的血。

“哐当!”

江采萍曾经多希望,有人砸开冷宫的这把锁,把她救出去,带她回到繁华的长安城,回到疏影横斜的梅园。

这是来救我的吗?

她笑了,看来是关太久了,心智也不正常了。

这是来杀我的。

他们是来取我金银,取我贞洁,取我性命的。

或许,皇帝抛下她出宫的那一天起,这样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为首的胡兵靴底还粘着兴庆宫的牡丹花瓣。

“这还有个娘娘!”

江采萍没有跑,她就那样站在花田中,怔怔地看着他们。

“皇上……”她哽咽着。

“皇上,您的萍儿想您了……”您为什么抛下了萍儿?

腥臭的酒气喷在脸上,他的手搭上了江采萍的身体。

他们开始剥江采萍中衣时,她摸到了袖袋里的金错刀。

那天,玄宗在朝堂上说,他要御驾亲征。

这便是那日江采芹托人送去的,刀刃上淬着岭南剧毒。阿弟的信笺墨迹洇开在记忆里:“阿姊务必珍重,待我平叛归来……”

只是,皇帝的御驾亲征,终究是一场笑话。

“嗤啦——”

裂帛声与刀刃入腹的声音同时响起。

原来人的血这么烫,烫得我指尖那点梅香都化了。

她想。

后面的士兵涌向前来,将她手中的刀打落在地。

她眼看一把沾满血污的刀刃捅进她的身体,她倒在一片花海中时,满地血泊开出红梅。

当她闭上眼的前一瞬,仿佛看到有人走进了冷宫,带她逃离了这囚禁她多年的桎梏。

失去意识的她并没有听到,耳畔传来了胡人士兵的一片惨叫声。

血漫上了云层,晕开一片晚霞。

陇右军营的辕门外扬起一片沙尘,一匹马踉跄奔来。

“八百里——加急!长安——沦陷了!”

马背上的士兵背后插着半截断箭,韦谔一把将染血的绢帛抓过。

他刚想问那士兵详细的信息,就见他已经倒在了地上,一动不动。

他一路小跑,拿着绢帛去寻李琩,没有通报就闯进了他的营帐。

李琩独自一人静默着,凝视着地图。

李琩:“什么事情这么着急?”

韦谔将绢帛递给他,“杂胡进长安了。”

李琩:“哪里来的消息?”

“一个负伤的士兵,送来消息就断了气。长安城应该向每一个关隘都送了消息,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在这里。”

韦谔能听得见李琩越来越快的呼吸,他的眼睛有些发红。

那是长安啊。

是万邦来朝,景胜太平的长安啊。

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家乡啊。

李琩早知道长安迟早会落入敌手,也花了很长时间去做这心理准备,不过当这一天真正来临,这个噩耗真正传来时,他不仅觉得刺痛,还觉得恍惚。

一种沉溺又剥离的恍惚,仿佛他对于美好的期望在那一瞬间尽数破碎。

韦谔:“没事,殿下,我们会把长安城夺回来的。”

“距离平凉还有一日距离,在秦州耽搁太久了,我们要加紧赶路,否则被叛军追上,会无端消耗大量兵力。”

李琩一边说着,一边用一根手指在地图上摩挲。

“如果将士们知道这个消息,士气必定低落。”

韦谔提议道,“我们暂且瞒着他们吧,等到瞒不住了,再说。”

李琩点了点头,问:“除了这件事,我很关心另一个问题。你还是坚持你的意见,带上那吐蕃女子——叫什么来着?”

“白玛曲珍”韦谔提醒道,“但她不是吐蕃女子,她是汉人。”

“噢,对,白玛曲珍。你还是坚持你的意见,带她一起北上?”

“是的,殿下,请您相信我。”

“你想清楚,大唐与吐蕃多少年来,冲突不断。而且过段时间可能会再次交战。”

“殿下,她不会危害到我们的,她只是个寻常女子,请您让我带着她,她需要我们的保护。”

“寻常女子?你是一个将军,你清醒一些,如今的局势下,一个出现在军营旁的寻常吐蕃女子,你能说服你自己吗?韦将军?”李琩提醒道。

“她是汉人,只是被生父卖到了那里,险些被做成法器,好不容易才逃出来。”

“你相信她?”

“是的,殿下,她也有着汉人的长相。我以我的性命担保。”

营帐内的气氛一时变得有些压抑,唯有烛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声响。

李琩了解韦谔。

他太容易相信他人。正如那日杨玉环在三军前的演说被他看见,韦谔就选择了相信杨玉环,为她求情,在陈玄礼的施压下向玄宗请求免她一死。

如果没有韦谔当时出面为杨玉环求情,或许杨玉环就会死在金城驿。

但并不是每一次,他的信任都会获得正确的回报。

不过,他也不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