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后,考院沉重的大门,缓缓开启。
考场外原本静静等候的人群,突然热闹了起来。
“出来了!出来了!”
“是我儿子,估计发挥得不错.”
“我大哥也不差,红光满面的.”
议论声中,考生们陆续走出,神色各异。
有的昂首挺胸,面带红光,有的则垂头丧气,面色灰败,步履沉重。
人群中,立刻有家人迎了上去。
“儿啊,昨天我好像听到文钟响了,是不是考场里有……”一位父亲的话刚说到一半,声音却戛然而止。
脸上的好奇瞬间被一片茫然所取代,愣愣地看着自己的儿子。
“我……我刚想问什么来着?”
“老了,老了,太健忘了。”父亲挠了挠头,尴尬地笑了笑。
“哦,对了,考得如何?”
相似的情景,在考院门前不断上演。
无数人心中都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激动,心里盘旋着一个迫切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可话到嘴边,却又化作一片空白,只剩下普通的问候。
人群角落,大伯也伸长了脖子,竖着耳朵。
周围的人议论纷纷,却都只是些寻常的考后闲谈。
“奇怪,这帮人怎么回事?”大伯心里犯着嘀咕,同时目光也在人群中不断搜索。
“璘哥儿怎么还不出来?”
等了许久,眼看着考生们都走得差不多了,大伯也忘了自己好奇什么。
摇了摇头,自己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应该是来问璘哥儿考得怎么样来着。
不止是等候的人不对劲,先出来的考生们,也觉得浑身不对劲。
明明感觉自己情绪高涨,但就是不知道为何兴奋。
“我感觉这次发挥得前所未有的好,文思泉涌,案首有望啊!”
“可我总觉得,好像忘了什么天大的好事,心里空落落的。”
就在这时,两个身影一前一后,从考院的大门内并肩走出。
正是卢璘与崔皓。
大伯眼睛一亮,连忙挤开人群迎了上去。
走进一看,只见卢璘脸色苍白如纸,眼下挂着浓重的黑青,整个人一副疲惫不
堪的模样。
大伯一边摇头叹气,一边以一副过来人的口吻开口教育侄子。
“璘哥儿,这会知道大伯这些年的辛苦了吧。”
卢璘闻言,无力地翻了个白眼。
你那叫辛苦?
不过卢璘此刻懒得和大伯争辩,连开口的力气都没有。
他现在只想找张床,立刻躺下,睡他个三天三夜。
写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篇文章,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心神与才气。
大伯见状,继续念叨着:“没事儿,这题目我也看了,确实是难。”
“尤其是你年纪还小,不懂什么是孝,什么是悌,写不出来也正常。”
一旁的崔皓忍不住摇头失笑。
考场内,听到县太爷提到卢璘出身柳家书童,原本崔皓是不信的。
什么样的贫寒之家,能教养出这样的卢璘。
这等连崔家,甚至连当世大儒都教导不出的麒麟儿,竟真的出自市井人家。
可看到卢璘大伯的言行举止,他才终于信了。
大伯一见到卢璘,被强行压下的记忆碎片,突然又翻涌了上来。
他猛地一拍脑门,满是好奇:
“哎呀,瞧我这记性,人老了就是不中用!”
“连这么大的事,都能忘了!”
“璘哥儿,快跟大伯说说,你们考场里是不是有什么异象?是不是有个考生写出了……”
话说到一半,大伯的声音再次消失了。
只能看到嘴巴一开一合间不断耸动,却发不出半点声音。
卢璘有些疑惑。
大伯这是怎么了?
又在哪个小娘那学会了唱哑剧?
崔皓站在一旁,看着大伯方才差点说出“传天下”三个字,眼中闪过一丝意外。
按理说,所有无关之人的记忆都该被抹去才对。
先前的考生和等候的亲朋友都是很好的证明。
可为何大伯是例外?
崔皓心中微动。
难不成,是因为他与卢璘之间的血脉联系,让他对那股抹除记忆的力量,有了一丝微弱的抗性?
大伯比画了半天,最终颓然地垂下了手,连自己刚才想问什么都忘了。
重重地
叹了口气,指着卢璘,又端起了长辈的架子。
“你啊,不要以为之前写了首诗,得了点虚名,就沾沾自喜。”
“现在看到你和其他学子的差距了吧?这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