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黎家风雨:从南洋到新会的根 洋芋丝夹馍

16. 第16章 初遇于素兰

小说:

黎家风雨:从南洋到新会的根

作者:

洋芋丝夹馍

分类:

现代言情

比赛当天,雅加达华侨商会的礼堂里座无虚席。台下坐着来自各地的华侨代表、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气氛十分热烈。卓远是第12位选手,他坐在后台,心里既紧张又期待,无数次望向舞台后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学生装,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了擦汗湿的手心又在心里默念了一遍演讲稿,才慢慢平静下来。

“接下来,有请第12位选手,来自雅加达华侨学校的黎卓远,他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心》。”主持人的声音响起,卓远深吸一口气,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舞台。

舞台上的灯光很亮,照得他有些睁不开眼睛,但他很快调整过来,目光扫过台下的观众,最后落在了坐在前排的黎卓安和林清源身上。看到他们鼓励的眼神,卓远的心里顿时充满了力量。

他微微鞠躬,然后抬起头,声音清晰而坚定地开始演讲:“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心》。”

“我出生在广州西关,那里有我童年的回忆,有我父母的身影。五年前,因为战火,我随姐姐来到印尼,离开了我热爱的祖国。刚来的时候,我很迷茫,很孤独,因为我听不懂印尼语,不适应这里的生活。但我知道,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卓远的声音很有磁性,带着少年特有的清澈,却又充满了力量。台下的观众都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他的演讲。坐在中间区域的一位姑娘,微微坐直了身体,眼神里满是好奇——她也是广州人,听到卓远提起广州,心里顿时多了几分亲切感。

这位姑娘就是于素兰,她是印尼华侨富商于振海的女儿。于家在雅加达开了多家丝绸商铺,家境优渥。于素兰今年17岁,就读于雅加达的女子华侨学校,她穿着一身白色的洋装,头发梳成精致的发髻,脸上带着淡淡的妆容,气质优雅,像一朵盛开的白兰花。

于素兰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于振海经常告诉她,虽然他们身在印尼,但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所以,当她听到卓远的演讲时,心里格外有共鸣。她看着舞台上的少年,他虽然穿着朴素的学生装,却眼神坚定,气质沉稳,一点也不怯场,心里不禁对他多了几分好奇。

卓远继续演讲:“在印尼的这五年,我看到了很多华侨同胞的奋斗与坚守。他们有的开商铺,有的种橡胶,有的做苦力,虽然生活很辛苦,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会在春节时贴春联、放鞭炮,会在端午节时包粽子,会教自己的孩子说中文、写汉字。因为他们知道,祖国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后盾。”

讲到这里,卓远的声音有些哽咽,他想起了那些在码头扛麻袋的华侨工人,想起了在唐人街开小饭馆的老板,想起了所有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华侨同胞。台下的观众也被他的情感感染,有的悄悄抹了抹眼泪,有的则握紧了拳头,眼神里满是认同。

于素兰的心里也泛起了涟漪。她想起了父亲经常对她说的话:“素兰,我们于家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祖国的支持,离不开华侨同胞的帮助。以后,你一定要多帮助有需要的华侨同胞。”她看着舞台上的卓远,觉得他说出了自己心里想说却没说出来的话,眼神里满是敬佩。

卓远调整了一下情绪,继续演讲:“各位来宾,各位同学,我们虽然身在异国,但我们的中国心永远不会变。祖国的兴衰与我们每一个华侨都息息相关,祖国强大了,我们华侨在海外才能更有底气,更有尊严。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华侨少年,都能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将来用我们的所学,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华侨同胞的幸福生活努力拼搏!”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演讲: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卓远深深鞠躬,台下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持续了很久,很多观众都站起来,为他鼓掌喝彩。

于素兰也激动地站起来,用力鼓掌。她看着舞台上的卓远,眼神里满是欣赏。她觉得这个少年不仅有才华,更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是一个值得认识的人。

演讲结束后,卓远走下舞台,立刻被黎卓安和林清源围了起来。黎卓安激动地抱住他,说:“卓远,你讲得太好了!姐姐为你骄傲!”林清源也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卓远,你没有让我们失望,你是好样的!”

卓远的心里满是感动,他笑着说:“大姐,姐夫,谢谢你们的支持,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就在这时,一个温柔的声音传来:“你好,黎卓远同学,你讲得真好,我很受感动。”

卓远转过身,看到一位穿着白色洋装的姑娘站在自己面前。她的眼睛很大,像清澈的湖水,皮肤白皙,笑容温柔,气质优雅,让人一眼就很难忘记。卓远的脸颊微微泛红,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谢谢你,同学,你过奖了。”

“我叫于素兰,也是广州人,现在就读于雅加达女子华侨学校。”于素兰伸出手,笑容更加温柔,“刚才听到你讲广州,我觉得很亲切,所以想过来跟你认识一下。”

卓远连忙伸出手,握住了她的手。她的手很软,很温暖,卓远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你好,于素兰同学,很高兴认识你。”他真诚的声音里带着一些紧张。

黎卓安看着眼前的一幕,笑着说:“素兰同学,你好,我是卓远的姐姐卓安。卓远能认识你这样优秀的同学,我们很高兴。”

于素兰侧身望向黎卓安笑着回应:“卓安姐姐,你好。卓远同学很优秀,他的演讲让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们华侨少年就应该像他一样,心怀祖国,努力奋斗。”

四人站在礼堂的角落,聊得很开心。于素兰告诉黎卓远,她父亲于振海是广州人,年轻时来印尼打拼,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创下了如今的家业。她还说,自己很喜欢中国文化,尤其是诗词和书法,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和卓远一起交流学习。

卓远跟她分享了自己在印尼的生活,讲了姐姐卓安和姐夫林清源对自己的照顾,讲了自己在华侨学校的学习经历。他发现,于素兰不仅气质优雅,还很善良、有内涵,和她聊天很舒服,心里不由得对她多了几分好感。

不知不觉,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于素兰的司机来接她,司机在旁边小声招呼了两声于素兰,聊天正愉快的于素兰并没有听到,老实的司机只能红着脸小声的咳嗽了一下。

于素兰注意到了司机,司机低着头对于素兰小声说“老爷和夫人在家等您一起吃晚饭呢,您看您这边……”素兰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有点不尽兴但她不得不跟卓远告别。“卓远同学,很高兴认识你。这是我的地址,有空的话,你可以来我家做客,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她递给卓远一张名片,上面写着于家的地址和电话。

卓远接过名片,看了一下上面的电话号码,默默记住后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口袋里,笑着说:“好,我有空一定会去拜访你。”

于素兰笑着点了点头,跟黎卓安和林清源道别后,才坐上汽车离开。看着汽车渐渐远去的背影,卓远的心里有些不舍,他摸了摸口袋里的名片,嘴角露出了浅浅的笑容。

黎卓安看着弟弟的样子,笑着说:“卓远,素兰是个好姑娘,你们以后要多联系,互相学习。”卓远的脸颊微微泛红,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心里却充满了期待。

从那以后,卓远和于素兰开始频繁地联系。他们会一起去唐人街的书店看书,一起去华侨商会参加爱国活动,一起在雅加达的海边散步,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生活感悟。于素兰会教卓远书法,卓远则会给她讲中国历史故事,两人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升温。

于振海也很喜欢卓远,觉得他虽然家境普通,却勤奋、有才华、有担当,是一个值得结交的年轻人。他经常邀请卓远来家里做客,还会和他讨论国家大事,对他的见解很是赞赏。

阳光洒在雅加达的街道上,温暖而明亮。远处是并肩走在石板路上卓远和于素兰,微风带着年轻人的交谈声渐渐飘远。

1928年隆冬,国内北方遭遇罕见雪灾,无数灾民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的消息传到印尼。华侨中学的礼堂里,学生会紧急召开会议,昏暗的煤油灯下,学生们看着报纸上“灾民冻毙街头”“粮荒蔓延”的字眼,个个眼眶泛红。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