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欢举着她那只用一整颗树做成的捞鱼工具,步履如飞的走向小河边,突然有种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既视感,忍不住噗嗤一下笑了出来。
清澈透明的小河边,于欢举着她的捞鱼工具,屏息看向河中。
捞鱼网的树干粗长、渔网更是比二人合抱围度都要大,整体和水面差不多宽。
于欢举着它站在河边,就像有人拿着捞鱼网对着自家的小鱼缸。场景颇为有趣。
也就是她这个力气,换个人根本没法挥舞起这么大个东西。
远处正看着鱼线的小石头看见这边的动静,嘴巴不自觉张成了O型——小舅舅,厉害!
清晨,许是河水有些冷,鱼儿们颇有些懒洋洋的。
随着太阳逐渐发力,有阳光照射的部分渐渐聚集起不少鱼儿。
于欢耐心的站在岸边一动不动。
她怕捕鱼工具挡住河中阳光,还把它整个压低,打横放在斜后方。
直到这处鱼儿越来越多,于欢看准时机、猛地用力,捞鱼网从身旁飞速掠过。
那类似一个横向挥杆的动作。
粗壮的树干从河岸边横向下扫去,又瞬间腾空而起,带起无数晶莹的水花。
因为这一下,河水瞬间变混,浑浊周围的水中生物纷纷避让。
于欢高高举起树干,树上挂着的网兜沉甸甸向下坠去,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拼命扑腾——抓到了!
阳光下,于欢扬起大大的笑容。
耳边传来小石头的欢呼声:“抓到喽!我们抓到鱼喽!”
…………
大抵这样操作太过犯规,于欢只下了三次网,便捞到小半篓鱼。
河中的鱼儿何时见过这种阵仗?晕头转向间,纷纷中招。
于欢见好就收,看到篓子里的鱼够吃好几日,便收了“神通”。
小石头的柳树鱼竿也有收获。
他钓上来两只不小的草鱼,并一只鱼宝宝。
于欢把小鱼宝宝放生,大草鱼留下,带着小石头喜滋滋的回家了。
首战告捷!
…………
自此,红姑家的饭桌上总会有一道鱼做的菜。
在于欢的建议下,红姑把鱼骨烤的酥酥的,给小石头拿着当零食吃,连她自己也没事就啃上两块。
钙元素补充到位,小石头果真不再半夜腿抽筋了。于欢对此很是欣慰。
那之后,于欢每隔一段时间都去一趟河中捞鱼。
小石头每次都乐颠颠的跟着。
还一定要帮忙背鱼篓。
但只限定去程的空鱼篓。
装满鱼的篓子于欢不给他背。
于欢觉得小孩子还在长个子,背太重的东西会压坏骨头。
那鱼篓还是红姑找村里的手艺人帮忙编的,肚大结实开口小,十分好用。
红姑特意定了个特大的,一次能装很多鱼。
自此,于欢那只小树做成的捕鱼网成了村中一景。
每次于欢举着它去河边时,都有不少小孩子跟着瞧热闹。
村中有人想学于欢的法子捕鱼,不是举不起一整棵树,就是勉强举起来之后也没办法像于欢一样灵活挥动。只好遗憾放弃。
要是把捕渔网做成寻常大小,又没有那个效果。
要知道,于欢之所以能这么轻易抓到鱼,最大原因就是这渔网覆盖面积够大。
捕鱼网成了于欢限定,倒是小石头那柳树鱼竿受到了广泛欢迎。
村人们和于欢学了去,经常在河岸两边的柳树上拴两根鱼线,只要肯花时间坐上一会儿,总能有些收获。
也算是于欢为村民家的口粮做些小小的贡献了。
小石头却嫌弃那柳树鱼竿收获太慢。
他老老实实坐在那儿看了几回鱼线,就对钓鱼失了兴趣。
只一心跟着于欢练拳,每顿都吃要好多肉肉,争取早日变成像小舅舅一样的“大力士”,以后也要直接拿渔网捞鱼。
于欢对小石头的“雄心壮志”乐见其成,每天带着他上山下河。
练拳、砍柴、割草、捉鱼、浇地、打猎……
日子过的充实而忙碌。
…………
人忙起来,时间总是过的很快。
在新买的粮食快要吃完时,新荒村迟到一个多月,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秋收季。
一时间,整个村子都热闹了起来。
一大早,家家户户的灶房都冒起袅袅炊烟。
吃过饭,家里只要是能动的,不管男女老少齐齐上阵,势要将地里的粮食早些收回来。
大人们弯着腰走在前面收割。
小孩子们就跟在后边,用小手一一捡起遗落的零散粮食。
主打一点都不浪费。
北山村的人没有食言,果真有人自带工具、翻山越岭过来帮忙。
得到帮助主人家自是满心欢喜,连连感谢。两家的交情自此更为深厚。
于欢和红姑家虽然人少,但是一个力气大,一个干活爽利,收秋的速度竟也不比别家慢。
因为于欢之前下了化肥,水又浇的勤快,后续红姑照顾的也足够精心,她们这次的收获很是不错。
于欢偷偷算了下,起码是其他家的两倍。
两人都不想引人注意,晒粮直接就在自家院子里。
晒好就麻利儿搬进地窖放好。
一通忙活下来,两家的地窖里都堆了小山一样的粮食,看着便叫人心生欢喜。
…………
秋收后,村民们忙碌的脚步稍微放缓了些。
大家收完粮食,开始把更多时间放到进山砍柴、准备过冬的事情上。
东山脉资源有限,之前已经被犁了一轮,收获并不多。
后来,便有人想要去西山脚看看。
不进山,只在山脚处拾些柴火之类。
于是,于欢去西山的事情便被注意到了。
其实,早有村民在私底下嘀咕过。
毕竟红姑家三天两头冒出来的肉香味骗不了人,就有人猜测她们是不是去西山打猎了。
只于“巨力”的名号众所周知,一时还没人敢打主意罢了。
这天,于欢带了一串肥兔子下山,恰好被附近的村民看见,消息很快便传遍了全村。
俗话说,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这话话糙理不糙。
新荒村毕竟是好几个村的人组合起来的。
光是老村正带出来的那支队伍里,原本就有三个村正。
后面又加了不少在临安城遇到的难民。
就这么小小一个新荒村,有整整五位曾经做过村正的人,还有一个现在任职的老村正刘贵文。
一开始,大家忙着伐木建房、开荒种地,忙着填饱永远饥饿的肚子,忙着上山摘野菜、捡拾柴火。
根本没时间八卦,自然也生不出什么事端。
且老村正处事公正,村民们都挺服气。
原本的几个村正歇了竞争的心思,大家倒是越处越融洽,渐渐有了一个村的样子。
这会儿,天气还没冷到极致,还不到全家窝在屋子里猫冬的时候。
除了砍柴,其他活计也基本没有了。
房子有了,粮食也已经进了口袋。
心里不慌,就有空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