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九十年代迁居沪上 流烟萝

6. 关于买家

小说:

九十年代迁居沪上

作者:

流烟萝

分类:

现代言情

和邢立骁商量卖掉股份,并在搬家去沪市上达成一致不难,但他们想顺利卖掉股份,却并不容易。

首先,能眼也不眨拿出上百万买股份的有钱人是少数。

按照两人的预估,如果能有充足的时间和客户磨价格,他们手里的股份别说两百万,翻个倍,谈到四百万都不是问题。

当然,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跟人磨价,所以两人的心理价位不高,一百五十万保底,谈到两百万万岁。

问题在于改开虽然已经有十多年,但内陆地区在这方面反应相对慢一些,到八五年后才陆续有人做生意,规模还都不怎么大。

就像前面说的,别说县城,就算是石城市,有百万身家的都不多。

更何况,他们想要的不止一百万。

虽然拿到银行项目,这些有百万身家的想找银行贷上百万不难,但贷款审核需要时间,而余兰英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想要尽快完成交易,他们找的买家身家必须超过两百万,且能轻易拿出两百万现金。

因为只有这样,买家才能在买下股份之余,还有钱投资建设煤矿。

煤矿建设开采成本不小,买家出了大头,村里同意他们卖股份的概率也更大,谁都想躺着收钱嘛。

而这,也是余兰英夫妻心理价位不超过两百万的主要原因,他们什么依仗都没有,该让步的时候,必须让步。

但就算他们让步了,石城范围内能拿出这笔钱的恐怕都屈指可数。

其次,这人必须有点势力,因为股份不是他们愿意就能卖掉,还需要村里干部同意。

那村里干部会轻易同意他们卖股份吗?

余兰英认为答案是否。

明眼人都能看出,新发现的煤矿是金饽饽,一旦他们将消息报上去,村里那些干部,肯定都想掺一脚。

虽然明面上他们不能掺和,可谁家没有三两亲戚呢?

要是哪个嘴巴不够严,导致消息传开,想掺一脚的肯定更多。

当然,因为发现煤矿的是余兰英夫妻,有协议在,他们不想卖股份,除了像李平坤这样心黑手狠,敢谋财害命的,其他人再想要股份也没办法。

但如果他们准备卖股份的消息传开,这些没有办法的人肯定都会起心思。

协议上虽然没有限制股份买卖,更没规定只能卖给村里人,但找村干部的人多了,他们可能会反对余兰英夫妻将股份卖给陌生人。

村里有煤矿一半股份,村干部不同意,他们这股份就很难成功卖出去。

而村里,肯定没有人能拿一口气拿出上百万。

虽然村里人想买股份,大概率会选择几人合伙,但东平村只是因为背靠国营煤矿,会开车的人多,村民才相对富裕。

而自己运煤挣的虽然多,但能全款买车的人少,大多数要么跟人合伙,要么像他一样贷款。所以东平村的人,能拿出万把块的不少,可能拿出十万块的,几乎没有。

再加上熟人之间做交易,谈利益的时候总有人讲感情,谈感情的时候又喜欢说公事公办,真把股份卖给村里人,他们能到手的钱,估计得在心理价位基础上打骨折。

真把股份卖给村里人,他们还不如低价卖一半股份,拉拢部分可以拉拢的人,这样能相对保证安全,最后拿到的钱也更多。

但因为李平坤的存在,余兰英只把这条路当成备选。

除非实在找不到买家,否则她更倾向于将股份全部卖掉,带着钱去沪市过新生活。

总之,为了避免村里人掺和一脚,所以买家必须在市里有点关系。

这样在他愿意出大头建设煤矿的情况下,不管是为了利益,还是估计对方的背景,村里干部都不会太反对他们之间的交易。

但同时,这人的关系不能太强劲,也不能太深入基层,跟镇上甚至村里的人扯上关系。否则买家在知道煤矿位置后,完全可以踢掉邢立骁,自己跟村里谈。

真要这样,就算余兰英夫妻有协议,也很难扛过村里和买家联合压价。

最后就是买家人品不能太差,不管对方是言而无信,还是过河拆桥,都可能导致他们竹篮打水一场空。

列出所有条件,余兰英眉毛不自觉皱起。

这些条件中,筛人厉害的看似是第一个条件,其实后几个条件更麻烦。

有钱是很难藏得住的,除了做灰色生意的,大多数有钱人不管是开店还是办厂,总有产业在那里。

规模大不大,效益好不好,稍一打听就知道了。

而关系是杀手锏,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暴露自己有哪些关系。人品更是难以考较,哪怕是长年累月的相处,也很难判断好坏。

如果他们时间充裕还好说,但这件事拖不得,他们必须尽快找到买家。这样一来,想找到符合所有条件的人就难了。

但考虑过后,余兰英没有急着减少条件。

先照着条件找呗,实在找不到再琢磨哪个条件能删,他们的时间虽然不充裕,但也没有赶到要今天就定下人选的程度。

至于买家要怎么找,余兰英直接问的邢立骁:“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符合这些条件的?”

她倒没觉得邢立骁一定认识身家上百万的大老板,但因为国营厂采购相对规范,需要煤都是直接联系煤矿,由煤矿安排运输,所以他的客户,基本都是开私营厂的。

虽然这些私营厂中,规模大的他基本只能见到燃料供应科或者锅炉房的人,但时间长了,多少能知道一些老板的情况。

反正他认识的人中没有完全符合条件的,他们还可以继续找其他人嘛。

邢立骁还真认识符合条件的人,很快说出个人名:“曲松岩。”

余兰英觉得这名字有点耳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是干什么的,问道:“他是?”

“他是曲中味的老板。”

余兰英想起来了,她确实听过曲松岩的名字,但不是这辈子,而是前世。

曲中味是石城本地的一家私营酒厂,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因为酿造的白酒口感好,很快在省内有了名气。

尤其是石城范围内,这个时期普通人逢年过节走亲戚,都会提一瓶曲中味的白酒。

而在两年后,曲中味的名气会响彻全国。

大概是今年,央视广告部改革,开始进行“央视黄金时段招标”,拍卖《新闻联播》前后黄金时段广告。[1]

作为一家不知名的酒厂,孔府宴酒在夺得央视标王,广告登上央视黄金时段迅速走红,孔府宴酒这一年的销售收入也飙升到了九亿多。

孔府宴酒的案例出来后,央视广告价格跟着水涨船高,但次年竞争广告播放权的厂商也跟着成倍增长。

而其中最舍得出钱的,还是酒厂。

九五年,曲中味以六千多万的价格,抢得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