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试题目:四书文一篇,五经义一篇,策问两道。
第一题:四书文: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第二题:五经文:贞丈人吉。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
周毅落笔写下前两题,眉头立刻皱起——好难!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出自《论语·颜渊》。
须以“刍粟充而民心固”敷演圣贤义理,阐发边镇军储与地方信睦相资相成之道。这类借古论今之题,须援引史事为证,稍有不慎便会偏题,触怒考官。
第二题难度更大。“贞丈人吉。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出自《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邲之战,楚军观衅而动之事。
需比照《管子·地图篇》:“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
最终归结于《孙子·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差役举着题目巡场三次,周毅全部记下题目时,手已冻僵。天上鹅毛般的大雪不知何时扑簌簌落下。
方才记录时周毅未察觉,
待看到第三题,当即两眼一黑。
第三题题目:虎贲三千,龟玉毁椟。
草!
他不禁骂了句脏话。
截搭题,这是要难死谁吗?
所谓截搭题,就是将经史子集中毫不相关的两句话缝合到一起,成为一道新题目,让考生揣摩其意作答。
这种变态题目,也就科举沿袭几千年的中原民族能搞出来。周毅上辈子研读过一些史料,知道有些考官翰林出题时,喜欢标榜自己才学出众、另辟蹊径,以求史官记上一笔,青史留名。
但“虎贲三千,龟玉毁椟”……
冷风呼呼吹,吹得周毅脑仁像要裂开般疼。
这两句话虽觉眼熟,一时半会却想不出出自哪部典籍。
实在太冷了。
周毅呵了口气,将冻到发木的手往腋下揣,边暖手边看第四题。第四题简单,就四字:平准河西。
“平准河西”出自《史记·平准书》“均输屯田”,
与《汉书·赵充国传》“屯田十二便疏”相近。
僵硬的手指逐渐回暖,周毅思索片刻,大约明白出题人想问什么:昔桑弘羊建均输以通天下之财,赵充国陈屯田以省转输之费。今河西置六军,戍卒三万,而湟中羌贾时断粮道,敦煌豪右多匿赋算。
今山西临省与羌笛接壤城池屡遭外敌袭扰,
朝廷军备不足,军饷难支,地方州府受灾情影响,财政无以支撑军队。此种情况下该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关系,赋税如何在不伤民的情况下维持壮大、抵御外敌。
周毅想了想,在草稿纸上写下:
仿唐之军镇使兼领营田,
参宋之市易司平抑物价,
用明之中盐法以充边饷。
大邕律法对盐铁有明确规定,若从盐铁入手,必定纸上谈兵尚可,若真被有心人采纳,必得罪老派世家。若真那样,他还没踏入官场,小命就得完。
平衡地方与中央军备,盐铁必然不能碰。
风雪依旧呼啸。
周毅抬眼环顾,周围考生已开始作答。
他坐下沉静片刻,才起身打量自己所在的号房——三面砖墙,左上角棚顶还漏了个大洞,雪呼呼往里灌。院试虽隔日一场,他无需在此过夜,但叫这邪风吹上一天,不感冒才怪。
想了想,周毅起身干脆将衣袍下摆撕下,站在大题案板上翘脚将洞堵上。
再看看四周,风雪太大,总这么吹着不说脑袋转不过来,手也没法书写。
幸好周毅他娘做的兽皮夹袄外层罩着布料,他干脆全撕下来,掖到棚顶做了个简易挡风帘。多了一层遮挡,周毅感觉好了许多。
再低头,
周毅顿时无语至极。
方才磨好的砚台,此时全冻上了冰碴。
要血命了!
此时号舍周围考生已开始举手要开水。院试考场可以带钱,依旧是老样子——草稿纸贵得离谱,外面卖一文钱的开水在这里要四十文一杯,
连茶叶沫子都没有。
周毅也要了一杯,不过不是用来喝,而是把砚台放到发黄的木头杯子上温着。对面斜对面号舍考生见周毅一通忙活,立刻效仿。没多一会,整趟考棚门前全挂满了挡风的衣裳布料。
第一题、第二题周毅心中都有数,
第四题也有切题方向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