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也亲过了,太子爷回去努没努力林婉不得而知,但第二日一大早,他不知道抽什么风,忽然又遣了福堂回来,点名要她亲手做的香囊。
这当然是小事一桩,林婉虽然困惑但还是一口应下,反手在一堆无聊乱绣的绣品里掏了掏,找出个式样勉强正常、水平也还算过得去的,是个青锻子玉兰花图样。
本来想就这么给过去,然而捏了捏香囊,里面空空,林婉遂灵机一动,往里填了一把油纸包好的蜜松子糖。
这本是林婉自己的零嘴儿,不劳烦刘谙达,连松子儿都是林婉闲来无事亲手剥的。炒熟的松子剥出饱满的松仁儿,热锅后放厚厚一层蜂蜜,小火慢慢熬化到浅棕色,然后将松仁儿一点点薄薄地铺开,翻炒,让每一寸外皮都均匀裹上糖衣,微微定型后倒进梅花、荷花、小猫、小狗等各种形状的模具里,不仅外形可爱,闻起来也是一丝丝的清甜香味,比什么香料都好闻,当然,更重要的是比香料实用,毕竟它是真的能吃……
这很符合林婉的思路,胤礽拿到手霎时失笑,到底还是亲手戴在了自己腰间,顺带在去南书房的路上拆了一颗吃了。
而南书房里,康熙斜坐着,远远望见太子胤礽从檐下一路阔步走来,不知怎的,便觉得他与往常格外不同。
这种不同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出现的,而是一日复一日,渐渐累积,在年后这些日子里慢慢地显现出来的。
他的太子,他的胤礽……
康熙有一瞬间陷入恍惚,抬眼四顾,无数记忆翻涌。那些记忆有欢快的,有悲伤的,但大多数是欢欣,直到康熙二十八年开春,祖母太皇太后薨逝于慈宁宫,一切才忽然被定格。
那会儿他只是悲痛,然而事到如今回想起来,才发现竟不止是悲痛,而是他的整个心都在那时被挖了去,变得空落落的。
他与太皇太后,与胤礽,是这大清国的三根顶天立地的支柱,然而太皇太后就这么先弃了他去,以至于后来胤礽大婚,他亲手为皇太子备下隆重婚礼,送他离开乾清宫,心中却恨胤礽终究也是弃他而去。
他也试图挽留过的,他同太子说:“便把乾清宫西暖阁你的寝具留下来罢,来日回来也好有个住处。”
然而东宫詹事府的那群东西,竟激烈反对,说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太子既为储君,天下士人典范,便当格外谨守君臣之礼,不可逾越半分。他心中大怒,可是毕竟素来礼遇东宫,便勉强和蔼地转头问胤礽:“你意下如何?”
胤礽当时望了望他这个皇父,迟疑一下,还是道:“儿臣以为府臣言之有理。儿臣幼时无依,如今大了,再宿在乾清宫,多少是有些僭越。”
这就是他一手培养的皇太子,饱读诗书弓马娴熟,兼之举止娴雅礼仪完备……他自然是为他感到无比骄傲的,但他也真真是为此而彻底着恼了。
后来他无数次后悔当年没有坚持把太子留在乾清宫,果然他们隔得远了,胤礽便渐渐与他生疏。如今算来他这储君也已当了二十来年,汉人史书说权欲诱人,天家无父子,他心中竟无把握太子若真一朝行差踏错,会干出些什么事情来。
康熙沉沉垂下目光,扔开批完的奏折,不语。
恰此时胤礽到了门前,走进来了,如往常般笑着行礼:“儿臣给皇阿玛请安。”
“起来吧,赐座奉茶。”康熙回过神来,头也不抬地沉沉吩咐道,“代巡两湖一事,朕昨日旨意已下了,本想把于成龙也派与你一同去,但究竟京畿离不开他,朕还是叫他去督永定河去。他实务办的最得朕心,恰年后回京述职,两湖治旱一应事宜,朕今日把他召了来,你且好好地去请教请教他。”
胤礽垂首道:“是,谢皇阿玛。”
康熙又道:“至于老三和法保,你自己看着调度吧,有什么不妥的,快马加急送折子往京里来,朕自会批复。”
胤礽亦是称是。
而康熙思索了下,发现竟没什么要再嘱咐的了,一时沉默下来,盯着胤礽额角发呆。
胤礽本微微垂着头,感受到视线停在自己脸上许久未动,等了又等,方才抬起头来小心地望一眼,结果发现皇阿玛仅仅只是在出神怔愣。
在他心中,皇阿玛素来是杀伐果决,怎么竟然还会有这样失神恍惚的时候。
胤礽抿紧了嘴唇,下意识便要开口安慰,却又回过神来,猝然噤声。
皇阿玛是天子,是君父,大概不会希望让儿子看到自己软弱的一面,尤其这个儿子还是正身强力壮的储君。
身在太子这个位置多年,他比其他任何兄弟都更为了解皇阿玛的多疑,于是对此也是格外小心。
若是往常,胤礽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s.cc】